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半月谈:不能让校外培训再造一个“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1-03-27      来源: 不算权威    点击:

 

半月谈  
编者按

教育事业,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特别是以中小学为主的基础教育,本应是一个公益性为主的良心事业,但事与愿违,随着校外培训“香饽饽”越蒸越大,教育已成为一些人逐利的战场,甚至一些资本把教育作为赌场。校外培训如火如荼,学生、家长苦不堪言,却又难以自拔。教育的资本化、产业化加重了百姓家庭经济负担,加大了孩子学业压力,带坏了教育行业风气。

 

校外培训之路到底该如何走,其中存在的问题究竟该如何治理,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从今天起,半月谈将推出“校外培训系列评”,以引发各方面深入探讨。

 

半月谈评论员 储朝晖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在学校这一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培训机构正在构建另一个“教育体系”。
 
根据相关统计,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之后,校外培训机构总数在2019年新增到达近60万家峰值,2020年又新增40余万家,注销10余万家,机构总数远超同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加上同一培训机构可以多点办班,客观上,校外培训机构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存在。
 
实际上,多数培训机构钻了教育评价体系和考试招生制度不完善的漏洞,不注重开展全过程教育,只关心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一些学生和家长受“唯分数”“唯升学”影响,也仅从提高考试分数出发,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用在参加校外培训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难以依据国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课时安排、教育程序,完整、系统地接受义务教育。
 
学校教育、家长、学生、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校外培训大有再造一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趋势。
 
校外培训的大量出现,在治理过程反复变身存活,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将学生和家长置于两难面前:是选择快速“提分”以应对短期、功利需求,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还是选择依据规范和规律,循序渐进获得健全成长。
 
现实中,大多数家长不能理性选择,焦虑情绪产生不断蔓延,带着孩子涌入培训机构加入“提分”竞标赛。培训机构又利用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理营销,推高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和依赖,使得不少孩子失去童年、失去自主、失去生成志向的最佳时机,背上超重负担,损害身体健康,形成被动型人格。这或许能在“提分”竞标赛中实现短期功利性愿望,却可能影响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长远幸福,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发展、民族前途。
 
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不良趋势,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须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当事人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大范围过度培训直接影响到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阻碍了教育实质公平;违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不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人的健康成长;挤压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难以实施完整的教育,与“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相背离。
 
立德树人,是“十四五”时期和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确保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正常运行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
 
治理寄生在现有教育体制机制和考试招生制度上的培训机构顽疾,需要防止它们在现行教育体制外的一条利益链上运行,自成体系;需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遵从教育方针,为学生多样性学习服务,成为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补充。只有整体形成良性教育生态,才能更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

 

不能任由校外培训把孩子练成“做题机器”

半月谈评论员 赵叶苹
 
近年来,校外培训班快速扩张,数量、规模发展之快势不可挡,生源从中学生、小学生直到学龄前儿童,从临考备考变成常规补充,从课后补习变成超前学习,甚至做起了潜意识训练的文章。
 
一些大城市,课外培训已覆盖所有学生,似乎非培训不能学。“找一线名师,学解题大招”“独家大招,秒杀重点题型”“考点题型精准把握”“10秒解题,秒出答案”……许多以提高考试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校外培训班,自疫情以来更是利用在线教育铺天盖地高调宣传,超低价位广泛渗透。
 
不难发现,许多校外培训机构早已忘记了教育的公益属性,它们将教育教学当成营利的工具,其逐利行为与教育严重“内卷”下家长们的从众选择相结合,最终将没有选择权、缺乏判断力的孩子们,赶羊一般赶进了培训机构。孩子们前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后脚便进了辅导班的教室,晚上一对一、周末加强班、寒暑假提前学……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节假日,不在培训班里坐着,就在去培训班的路上。
 
然而,家长们投入巨额金钱,孩子们投入大量时间的校外培训班,究竟是在帮孩子还是害孩子?调查发现,培训机构往往直接采用解题技巧和解题套路,以取得时间和效率上的优势,而精简掉学习流程中最重要的思考、论证、试错等环节。分数速成的背后更大可能是对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伤害,牺牲的是孩子持续成长的动力和潜力。
 
超前学更是危害深远。幼儿园“小学化”,寒暑假提前学,且不说校外辅导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资格或不达标,最重要的是,超前学违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伤害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没有正面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自主性。
 
超前学,也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节奏,面对课堂上大部分已超前学习的学生,老师的教学节奏、进度势必会提速。那些没有参加培训班的学生课堂上学习势必吃力,考试往往会落伍。于是,不管家长对校外培训有多大抵触度,最终必然向校外培训缴械投降,主动参与其中。
 
从校内到校外,长时间让孩子面向书桌,还会损害孩子们的身体,剥夺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时间和机会。长时间单一的读写算训练,过高的应试压力,甚至使得不少孩子的精神状态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古语有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教育的历练不仅是在一张张试卷上,生活处处皆教育。但是,将孩子的周末和寒暑假全都奉献给校外培训时,在孩子眼里,再五彩斑斓的生活仿佛与他们无关,再绚丽多姿的人生也是一种想象。失去生活体验,没完没了的培训,压得喘不过气,我们孩子如何才能身心健康,如何才能赢得未来?
 
校外培训班作为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程设计上,都应当遵循这一标准,不能任由培训机构把孩子往“做题机器”的歪路上引。
 
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早已明确,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禁令之下,违者重罚。当身处“内卷”之中的家长无力与全员辅导抗争之时,是时候发动行政力量实施干预了,切实加强整顿,使校外培训回归教育的专业性和教育的基本价值。

 

不能让资本把教育变成一场“内卷游戏”

半月谈评论员 赵琬微
 
从招聘“年薪200万,上不封顶的中小学优秀网课教师”到“不要998,不要799,20课时仅20元,还送2科教辅礼盒”的课程广告,明眼人都会提出疑问——怎么会有人做这样不赚钱的生意,还很热烈?
 
近年来,资本渐渐盯上了教育培训领域。在疫情蔓延的2020年,在线教育乘上了线下教育受挫的风口,在各轮融资的助推下扶摇直上,走上了飞速扩张的烧钱之路。一时间,从电视广告宣传到互联网的大幅广告页面,从公交车站大屏到小区电梯小屏,教培机构似乎无处不在。广告中,不仅有“别人家的孩子在上课”的灵魂考问,还有用“低价”包装的消费诱惑。
 
家家户户在听取免费试听课,乐得其所的同时,似乎忘了一件事,那就是资本是逐利的,放在哪个行业都如此。在占了小便宜的同时,我们也成为资本盯上的“流量”,只有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维持其发展。但如果没有真正培育优秀的教师,把钱花在迅速扩张的“刀刃上”,又如何做得好教育这个行业?
 
需警惕,资本的逐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如果不加有效约束,资本将无可避免地以高获利为导向,无底线迎合短期“提分”的功利性需求,甚至不惜制造群体性焦虑,把教育变成一场“内卷游戏”,最后得利的只有资本。  
 
 “你不努力就会阶层滑落”“阶层鄙视链让你后悔莫及”“有钱人家的孩子比你更努力”……这几年,关于教育焦虑话题的推文不断成为刷屏之作,一些极端言论屡屡引发社会热议。这些言论不少就是出自一些机构注册“培训号”,通过制造消费恐慌、教育焦虑,让家长把小小年龄的孩童争先恐后地赶向培训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无疑是校外培训机构、社会资本间的精心合谋。
 
显然,如果放任资本主导教育,教育将偏离其公益轨道,丧失其最为宝贵的价值。
 
怎么办?
 
其一,提高准入门槛,不是人人都能“传道授业”。在传统的教育场景下,获得权威部门认可的教师资格是关键的准入门槛。但是在资本青睐的许多教育场景中,大量社会人员、外籍人员,乃至AI“机器人”都可以成为教师,这存在极大的风险。需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让质量提升取代扩张速度成为教培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二,加强资金监管,保障学生与家长合法权益不少教培机构,在学生用户支付了大额学费之后,即便没有上完课也难以退款,导致投诉纠纷不断。部分机构经营不善关门“跑路”,家长更难以追回学费。近日,北京市部分地区为校外培训机构设立了资金“监管人”,培训机构可以将预付学费自动存进监管银行。学生按次上课,学费按相应课时划转培训机构,为化解退费风险做出了积极探索。
 
其三,最为关键的是,要节制资本无底线逐利冲动,保证资本在有序、可控的前提下助力教育发展。随着人们教育需求的日益多元,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也是群众所需。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准入机制,更要严格规范其培训范围及内容,支持其开办与课堂教育特别是应试无关的培训课程。
 
政府机构要直面民生关切,多下功夫,多出点子,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规范发展,引领资本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下为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不能任由校外培训制造教育焦虑

半月谈评论员 柯高阳
 
“人家的孩子都会讲英语故事了,你的孩子呢?”“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不仅充斥着公交地铁车厢、街头巷尾的广告牌,在手机、电视机上也呈“霸屏”之势。
 
全国政协委员许进的一份调研提案显示,2020年,仅在线教育的课外辅导机构就投入上百亿元用于市场营销。无孔不入的教育焦虑“攻击”之下,校外培训市场一片火热,不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没有焦虑要制造焦虑,有焦虑要放大焦虑。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精心炮制软文,内容无外乎反复强调,孩子成才就必须一路读名校、拿高学历、取得领先于他人的成绩,大肆渲染教育竞争。
 
这些“毒鸡汤”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散发后,激起家长们的焦虑恐慌情绪,其煽动性和蛊惑性足以使众多家长丧失判断力,或被迫“随大流”加入补课大军,陷入“不跟风补课会焦虑,跟风补课更焦虑”的怪圈。
 
毋庸讳言,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课外教育需求。但是这其中有多少是真需求,多少是被制造出来的“伪需求”呢?
 
无孔不入的“洗脑式”营销通过刺激家长的敏感神经,制造和加剧教育焦虑,从而“绑架”无数学生和家长。一些家长架不住这样的广告“忽悠”、软文“洗脑”,花费成千上万报班,到头来没让孩子练就“开挂”本领,反被部分培训机构坑钱、坑娃、坑智商。
 
“毒鸡汤”式营销的危害不可小觑。与具体的违规办学行为相比,校外培训机构的种种营销行为,制造紧张情绪,刺激教育焦虑,对基础教育生态的危害更甚。如果说超标超前培训等违规办学行为是污染了基础教育的“水塘”,违规营销行为则是污染了基础教育理念的“水源”,使得功利教育观大行其道,加剧整个社会的恶性教育竞争。
 
如果放任教育焦虑在全社会蔓延,无限膨胀甚至升级为普遍性的教育恐慌,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彻底清理校外培训乱象,在规范培训机构具体办学行为的同时,还必须对校外培训机构广告、营销加强审查管理,从而为家长和学生松绑,缓解被人为制造和放大的教育焦虑,遏制过度膨胀的校外培训需求,让基础教育的“源头活水”更加清澈。

 

治理校外培训乱象须“堵后门、开前门”

校外培训乱象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难题,对其危害性大家都心知肚明,人们最终关心的还是:问题如何解决?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校外问题须从校内去找答案,培训需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单纯堵是堵不住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治理校外培训的种种乱象,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加快改变校际不均衡和评价标准单一等现状,堵后门的同时开前门,才是校外培训乱象的治本之道。
 

1


校内加上去,校外才能减下来

 
半月谈评论员 原碧霞 王菲菲
 
校外培训机构本应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如今在城市里却几乎覆盖所有学生,人人趋之若鹜,大有再造一个“教育体系”之势。校外培训机构火爆背后有其现实需求。有人说,正餐吃不饱,才需要吃零食来补。只有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家长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被动需求。
 
面对校外培训机构无序扩张,将孩子练成“做题机器”,加剧教育“内卷”的严峻现实,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抓住根本。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分数至上”导向,同时从供给端入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激发办学活力,让学生在校内“吃得饱”“吃得好”,自然就不会再惦记校外那一口。
 
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从“质”和“量”两方面做加法:一方面向课堂要效率,一方面延长在校时间、完善校内托管。
 
校外培训兴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学生放学时间提前了。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没想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而且校外增加的负担处于失控、失管的状态。这完全与政策初衷相背离。
 
现实情况是,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就意味着给了家长更多支配孩子学习时间的机会,当家长普遍陷入“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习”的囚徒困境恐惧时,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可想而知。
 
当前,针对“三点半”难题,全国各地正通过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保障课后服务开展,服务结束时间一般不早于下午5点。尽管不少地区已有所探索,但也面临师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一些地方弹性离校制度变成家长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许多人因此呼吁:统一延长在校时间,将课后服务正式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
 
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可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适当收费为原则,把部分校外培训资源整合到校内,纳入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场地、人员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服务,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这一办法,可以让部分培训诉求得到满足,家长花的钱更少,孩子在学校更放心,学校能够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教学,一举多得,或可探索。
 
此外,有关部门也不妨协同起来,整合少年宫、科技馆、美术馆等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公益性的校外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治理校外培训乱象须从根子下手

 

半月谈评论员 储朝晖
 
校外培训从迅速增加到成为治理难题绝非偶然。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必须找到校外培训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有两个:一是教育评价权力过度集中,评价标准过度单一。二是学校之间不均衡,学校内部活力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客观上迫使家长和学生产生对“好”学校的需求,而现有入学体系中,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中,分数依然是进入“好”学校的“硬通货”或“刚需”。
 
于是,“提分”需求产生并不断扩大,催生了培训机构的不断增加和野蛮扩张。在这种大背景下,培训机构的定位、运营方式与手段决定着在提高考分上比体制内学校更高效。
 
对培训机构治理的经验表明,仅靠对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就培训机构治理培训机构的方式,是不能彻底消除乱象的。从根本上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必须优化整个教育运行体系,改进评价标准,以更高的标准实现学校间的均衡,提升学校的活力与效能,从根本上减少家长和学生对“提分”的需求,降低他们对学校的失望和不信任,这才是对培训乱象釜底抽薪、最为有效的治理。
 
调查中众多家长表示:校内教好了谁还愿意花钱去外面培训。而现实的状况是:同一县域范围内不同学校能够“教好”的程度差距明显;一些培训机构任教者的工资水平高于中小学教师,不少优秀教师选择去培训机构而不愿去中小学;学校被过多的指令管理、束缚难以与培训机构在效能上比拼……
 
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激励学校和教师依据各自的实际,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能和质量,减少家长对学校的低能、低效和失望感而有求于培训机构的机会。要以教育效果为衡量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刚性要求。
 
对培训机构而言,则要从学生成长发展全局、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校正自身的功能定位。学习需求多样化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学校内的资源无论如何都难以完全满足学生成长的全部需求。要引导教育培训向服务学生多样性学习方向发展,不再进行义务教育课程内容的强化培训,而是将学习诊断、针对性服务、学生志向生成、社会实践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
 
看清了问题就需下定决心,堵后门与开前门同时有序推进,为学生创造更适合健全成长的环境,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