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形式主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挤出一点时

发布时间:2023-05-05      来源: 有为青年集中地    点击:

 

 


图片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刚部署,上级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带头落实,做好示范,本意是好的,就怕执行到下面变味了。最近几件工作中的小事让人觉得基层形式主义压得太狠了。     

 


               

1)刚布置某项“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实际和以前没啥变化,变换了一些口号而已。工作刚布置,马上就开始让下面报完成情况、特色亮点、存在问题、下一步举措,甚至总结等等材料。隔三差五报各种表格,开各种汇报会,时间都花在应付检查上去了,哪有时间去开展实际工作?
(2)上级为了写自己的专项性材料,但苦于没有思路,于是想到了向下级要素材材料,然后加工整合。面向下级所有单位普发,不管关联度高低全发,并要求均报告材料,为了完成自己的两三页材料,要求几十个单位均提供两三页材料,给其他单位所有人多花时间去准备,哪有时间去落实?
(3)落入假学习的形式主义,上级一有动作,下级抓紧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把上级文件读读念念,然后在微信号发一条信息,记录一些会议记录本,显示已学,并没有真正学习到会议的实质内容,学后该干嘛干嘛,没实质行动,那么这次学习就是一次形式主义。更有的单位为了显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搞所谓的特色亮点来争取“政绩”,请电视台媒体记者来各版面铺开,费时又费力,看学习过程不看学习质效更是形式主义。
            图片
形式主义怎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制造形式主义的部门的存在。一些党政部门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许这个位置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为了刷存在感,不时地抛出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他们的工作已经变成造势,找事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体制内有些人为了提拔搞所谓的创新,但这些创新都没有实地调研了解可行性,拍脑袋决策,最后的效果就是理论上有效果,实际就是为单位增加负担。比如党建要求年年出特色项目,其实党建工作比较严肃,需要相对稳定的制度和做法,但是为了所谓的特色,导致的就是一年一个口号。  
在科学高效,信息公开的时代,有些上级已经成为麻烦的制造者,已经不合时宜。但他们拒绝到现实中去调查研究,改变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他们始终飘浮在上层,不时地通过微信或者平台向下面发送一些奇怪的想法。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奇葩的想法,对于基层来说,随便一个设想,要让下面为了应付你多花好几天的时间,那是很大的工作压力,可惜这些压力对实际工作还没啥作用。
形式主义何时休!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