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权力是怎样导致腐败的?公共权力是如何被滥用的?

发布时间:2023-09-10      来源: 一粒青盐    点击:

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

分肥国家资源

 

文|一粒青盐   图|pexels

 

 

阿克顿勋爵给出了“权力腐败”定律,即:“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孟德斯鸠也在《论法的精神》里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腐败”的定义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

而世界反腐组织——透明国际对腐败的解释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

既然我们坚信阿克顿“权力腐败”定律是真理,为何面对来势汹涌的“腐败”却仍然束手无策呢?或者说,明知道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什么对权力的监督还那样无力甚至彻底失效呢?统治者是无力反腐,还是因为自身就是腐败的主体,“监守自盗”而不愿对自己开刀呢?

答案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种现象是可以肯定的,人类社会大行其道的“权力反腐”,却往往是越反越腐,前腐后继。

孟德斯鸠开出的药方为这种“权力反腐”作了理论背书,他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但是,根据阿克顿“权力导致腐败”定律,制约权力的“权力”也必然导致腐败,难不成抑制腐败的出路就是“以腐败约束腐败”吗?

显然,单单依靠“权力反腐”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权力约束权力的监督机制是难以有效的,甚至是失灵的。无论派下去多少大权在握的“钦差”“巡视”,终归是肉包子打狗,最后落得“钦差”“巡视”与被查巡官吏沆瀣一气,甚至造成朋比为奸、党同伐异的局面,严重破坏政治生态。

人的贪婪本性决定了人一旦掌握了公共权力,必然会设法用其谋取私利,这是以“性恶论”为理论依据的解释,但有一点说不通:为什么人的贪婪本性在私权领域可以得到有效遏制,而在公共权力领域就不能得到遏制呢?

权力是怎样导致腐败的?公共权力是如何被滥用的呢?

“公共权力机关的直接自利”“公共职能的大范围垄断”以及“权力运行过程的高度封闭”是公共权力走向腐败的三个条件,其中任何一条被合法化,都足以使任何监督失灵,腐败就不可避免了。

公共权力机关的直接自利是怎样被合法化的呢?

公共权力是代理私权而发生的权利,公共权力部门的代理利益应当通过法律事先约定,并根据代理效果进行给付。但现实中却是公共权力机关从来都是自己决定代理利益,使得公权代理利益被无限扩大,甚至远远超过了“公共利益”的边界。财富由国家控制,除了以救助的方式少量返还私人之外,其他统统属于统治集团的代理利益,统治集团以维护“公共利益”这个伟大而神圣的道德口号将公共权力机关的直接自利合法化。

公共职能的大范围垄断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国家公共职能的垄断地位主要依靠“公共管制权”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垄断作支撑。

在公共管制方面,政府部门被赋予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加强和放松管制,任何时候都有合法的理由,为寻租提供了绝对的机会。他们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努力增加行政许可事项,扩大管制范围,强化管制力度,

在公共服务方面,因为不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给权力腐败留下了动力和空间。市场服务价格与公权机关提供的免费服务或者低价服务的价格差,就是腐败的源泉。另一方面,如果某项公共服务被公权机关所垄断,它就同时垄断了相关的社会资源,使得通过市场提供同类服务的成本成倍增加,腐败的动力更强、空间更大。

因此,公共权力部门都有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的倾向。随着它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扩大,它集中的相关资源也就越多,也越有利于形成垄断。例如公共卫生事业,绝大部分优质资源都控制在主管部门,垄断地位牢不可破,腐败现象绝难根治。官僚权贵以“食厚禄”分肥国家资源,富裕到四体不勤,奢侈到“伐冰”存尸。

在许多国家,政权机关内部对于维护公共权力的垄断地位达成了高度默契,给每一个公权机关以绝对的、排他的权力,国家强制力为这种垄断地位提供了保障。

公共权力运行为什么是封闭的?

一个开放的系统,便于进行监督。而对一个封闭的系统,外部监督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如果监督只停留在内部监督,连“与虎谋皮”都谈不上。

权力运行系统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权力意志开放程度和运行信息开放程度。如果什么都是掌权者说了算,而公众无决定权,或者说监督者不能影响决定,权力意志就是封闭的。

影响权力运行系统开放性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权力信息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政府资信不公开,人们无从知道政府决策的依据和真实过程。事后发布的消息都是经过精心加了工的,为满足法律和公众的要求掩盖了关键的部分,甚至于不惜伪造材料。对监督者而言,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监督工作基本无法开展。

政府信息不充分开放有一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大家都清楚那个真正的理由是:里面有猫腻。

国家不应“以利为利”,官家不得“夺民之业”、不得与民争利”。一个不以“自利”“垄断”为目的、权力意志开放的朴实公共权力运行系统,只需要简单监督就能奏效,还能经得起最严厉巡查的审视。

阿克顿“权力导致腐败”定律在这样理想的公共权力系统面前也会失灵。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