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贺雪峰:当前三农政策的最大问题是政策视野中没有八亿农民

发布时间:2020-09-10      来源: 新乡土微信公众号    点击: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括,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上个世纪90年代,农民负担重,粮价低,干群关系紧张,农村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然后就有了“三农”的提法,“三农”工作成为当时全国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农民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正是农业养活了全国人口,也为新中国提供了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分田到户以前,因为中国赶超型工业化的特征,城市难以吸纳足够多的农村人口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以及计划经济手段,从农业提取剩余用于城市。因此,那个时候的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问题。将农民组织起来,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产出,成为那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分田到户以后,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粮食问题迎刃而解,乡村工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民不仅离土进厂而且开始离乡进城了。
乡村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很短时间即改变了中国城乡之间的经济结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不仅有农业而且可以发展工业。无工不富,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入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依托农村走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不仅仅是一种愿望,而且变成了分田到户以后中国最广泛的实践。不过,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难以面对正规制造业的冲击,很快就关闭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农民离土离乡,进厂进城,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快速城市化进程。
农民进城的原因是地少人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农业以外的就业机会。承包土地的农户家庭,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年老父母仍然留村务农,农民家庭中的农业收入没有减少,又增加了进城务工的收入,所以农民家庭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了,他们将城市收入源源不断汇回农村,农村因此变得更加繁荣。不过,到了新世纪,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进城了,他们不再只是在城市寻找务工经商的机会,而且试图在城市安居生活下来。仅靠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务工收入很难完成农民家庭在城市安居的任务,农户家庭策略因此变成年老父母仍然留村务农,年轻子女尝试城市生活。之前进城子女将务工收入汇回农村,转变成为留守农村父母想方设法以农业剩余支援尝试在城市立足的子女家庭。农村因此不仅空心化了,而且真正衰落了。
即使如此,农村仍然十分重要:第一,农村和农业为六亿留守农民提供了收入机会和生活便利;第二,进城农民可能难以在城市立足,为了防止进城失败,农民一般都会保留他们在农村的退路;第三,农村家庭中的中老年父母一般都不愿进城,留在农村,与土地结合起来,生活成本低,生活也有意义。第四,农村是所有进城农民的乡愁,是他们的归宿,是魂牵梦绕的地方;第五,农村是应对经济周期和预防大规模风险的稳定器。农村因此十分重要。
进入新世纪农村的重要,关键是农村对于农民十分重要。当前中国发展阶段,中国仍然处在中等收入阶段,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国内经济社会结构也很微妙,而中国仍然有超过一半人口为农村户籍人口,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也超过六亿,另外还有虽然计算为城市人口、大多数却未能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农民工。留守农村的六亿人口主要是缺少进城务工机会的弱势农民,他们耕种小规模土地虽然难以致富,却足以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生活成本低,虽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较低,农民实际生活质量不一定差。农村为进城失败的农民提供了退路,从而让农民在年轻时可以放心大胆进城闯荡,成功留城,失败返乡。正是农村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八亿农民提供了基本生活的保底,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中国现代化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包括金融危机、经济周期,中国现代化才能更加顺利。
在当前时期,中国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主要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即如何生产出更多高品质农产品的问题。而从量的问题上,即从保证粮食安全和解决温饱方面讲,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当前中国18亿亩土地养活14亿人口绰绰有余。大马力农机和新型农业技术可以在短时期大量增加粮食产出,避免缺粮危机。当前农业的问题是农产品品质不高,供过于求,以致于谷贱伤农。既然当前农产品供给主要是品质问题,就应当由市场来解决,而不应是国家三农政策关注的重点。
从农村方面来讲,既然当前中国农村主要是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八亿农民提供保底和退路,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应当是美丽乡村。当前乡村建设并非要建设一个比城市更加宜居更加美好的农村,而只要为缺少在城市体面安居能力的广大农民提供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秩序。
以此来反观当前三农政策,当前三农政策存在的最在问题是“目中无人”,即政策视野中没有八亿农民,而只有农业和农村。从农业方面讲,片面强调保护耕地,甚至不惜将对对农民仍然十分重要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以扩大耕地面积,据说可以保证粮食安全。从农村方面来讲,当前全国发展乡村旅游,搞美丽乡村建设,全国各地集中资源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这些美丽乡村示范点不可能推广,却消耗了大部分国家惠农财政资源。“目中无人”的三农政策造成了大量国家惠农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农民问题解决的困难。持续下去,就可能破坏农村这个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对中国现代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我们必须重申,当前中国三农政策的核心和根本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八亿农民,八亿农民最大的关切是在农村的保底和进城后失败的退路。三农政策的关键就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任何借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来破坏八亿农民基本保底与主要退路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要坚决克服的。
再过20年,绝大多数农民都在城市体面安居以后,三农问题的关键可能就不再是农民问题了。或者说,那个时候也就不再存在三农问题了。
 
2020年8月12日下午
来源:新乡土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