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现在你开始关心粮食,但你关心过种粮食的农民吗?

发布时间:2020-08-26      来源: 秦朔朋友圈    点击:

粮食,这两个字在当下中国成为一个关键词。从国家相关部门的回应,以及各类文章的分析来看,“粮食紧缺”未免是一个过度的担忧。但是,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已经实实在在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还很难说,这种意识会不会最终像勤洗手、戴口罩一样,变成此次疫情留给我们的永久烙印。
 
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然而,我认为,比起这种“指哪打哪,流于形式”的做法,全社会更应该关注和思考的是,那些为我们生产粮食的人,他们处境怎么样?粮食,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节约粮食,其实不应该只是一个停留于餐桌上的意识。从农田到饭碗,这当中至少涉及三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消费过度,就是浪费。但是浪费,更大的根源可能在于“无知”,也就是对于生产中的“粒粒皆辛苦”并没有切肤之痛。
 
在围绕着“餐桌”实施各种倡导、宣讲和监督的同时,我们不妨去关注一下那些为我们生产粮食的人。他们是农民,在2020年仍然从事着中国几乎最为古老的职业。
 
粮食,是谁在种?
 
所有人都知道,粮食来源于农村,在那里生活和生产的人,叫作农民。如果说农民工还时常能够受到社会的关注,那么,农民几乎始终是沉默和隐形的。近年来偶尔有几条与乡村有关的新闻,也总是呈现出一种负面。
 
农村问题不容乐观。
 
我们感性地知道,是农民为我们种粮。但再进一步理性地分析,究竟是这个群体中的哪些人还在种粮呢?
 
即便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也越来越少。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市,留在农村为14亿中国人生产粮食的,不少是“38、61、99部队”,也就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青壮年去了哪里?简单来讲,他们从事了一切脱离农业,而又仍然需要付出大量体力的职业。你身边的外卖员、快递员和装修工,很可能就是出身于农村家庭的漂泊青年。
 
就连卡车司机这样一个没日没夜在路上的工作,也对农村青壮年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权威统计称,中国共有3000万卡车司机,而这当中,农村户口的司机占比高达81.7%。
 
笔者了解到,对于一个主业卡车司机来说,一年的收入在12万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农村青壮年而言,这样的收入和性价比要远远好过于“在家种地”,即便冒着卡车司机开车不安全、作息不规律、高强度工作的风险。
 
在当下的农村,你很难再找一个以耕田种粮为主业的家庭。年轻人,不再种粮。答案很清晰,仍然在种粮的,大多数都是那些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的老农。他们继续种粮,是出于一种世代流传下来的习惯,也是因为,以他们的体力很难再找到其他可以营生的事情。
 
虽然事实显而易见,但我还是特意去问了一些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他们和农村、农业的关系还有多近?答案很统一,他们与乡土越来越远,“远到不少人过年都不再回村”。
 
一个河北邯郸农村的青年,在上海读研,他告诉我,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不少耕地已经荒废。没人来种,任由杂草长满。
 
我们不必为眼前的粮食安全担忧,但我们必须忧虑的是,在更长远的未来,如果那些勤勤恳恳的老农也没了力气,或者离开人世。那时候,粮食由谁来种?
 
 
 
种庄稼,有多难?
 
我了解到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在农民工的意识里,他们没有“失业”的概念。在城里找不到工作,退路总是有的,那就是回村种地,“再怎么样都有吃的,不至于饿死。”
 
在这个意识下,也就有了第二个现象,那就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仍然在种地。但不少农户所种的粮食,仅仅够自己吃。这当中所指的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等。
 
他们要腾出更多的力气和时间,去城里打工。因为这样,才能赚来更多的钱。粮食,虽然也是一种商品,但对于农民来说,它在经济上的回报确实不够宽厚。
 
上述青年告诉我,在他的印象里,现在的小麦价格相比于他在十年前儿时印象,没有明显差别。让我们可能会吃惊的是,至今,粮食仍然是一种以“毛”来计量价格的商品。一般情况下,一斤小麦的价格也就是八九毛。而这个价格,近年来没有明显变化。
 
要知道,在农村,一个卡车司机都是相当光鲜亮丽的职业。因为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钱养得起一辆大卡车。而他们的年收入也不过是12万左右。种地收入有多低,可想而知。
 
那些农村青壮年,为什么会舍妻弃子到城里去打工?原因很简单,就是种地收入太低,甚至低到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
 
更严重的问题是,种地的收入产出比不够乐观。种地的艰辛,其实不亚于常常被我们抨击的“996”。庄稼其实是一种相当“娇气”的作物。呵护一株庄稼,耗费的心血要远多于一盆绿植。种种子,锄草,灌溉,施肥,收割,粮食晾晒,每一个步骤,都相当辛苦而漫长。
 
它需要人顶着炎炎烈日,以一次次的弯腰起身,来完成这个贯穿于春夏秋冬的过程。
 
但即便不算人工费,一年下来,扣除掉种粮成本,农民也所剩无几。一方面,粮食价格过低,另一方面,机械、肥料和农药等费用,却在不断升高。
 
一边种地,一边务工,也是不可能落地的设想。凡是稍微有些规模的农田,都需要一年四季的持续经营。“庄稼会把人挡住”,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壮年不可能抽出时间再去务工。
 
层层现实面前,彻底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成为了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选择。仅仅维持的一点农田,也只是为了留下一家人自己的口粮。
 
我们有理由担心,在将来,这群没有失业概念的农民,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回归乡村,回归农田。
 
 
 
种庄稼,怎么办?
 
有人会问,即便人走了,但地还在,那么为什么不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
 
这当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可否认,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始终在提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约为1.5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4.49万台;到2018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10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实现422万台。
 
农业机械化,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的劳动力缺口。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仍有相当数量的土地不符合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并不是所有耕地都位于平原,相当一部分的田地和梯田已经被农业机械化抛弃,变成了荒地。
 
而我国的优质耕地面积,本身就不多。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就曾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一直稳定在20.3亿亩左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但耕地负载逐年加大,2010年至2017年耕地净减少780多万亩,2016年全国优高等耕地面积仅占29.5%。
 
人与地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粮食生产。但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人”的问题。
 
我们也早就知道,农民离开土地,也并未充分获得理想的生活状况。
 
喊着“节约粮食,杜绝粮食”,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转向那些为我们种出粮食的人。他们当中的青壮年,现今散落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中的老年人,也依然蹒跚于大地上继续耕种。
 
有必要去设想一下,如果没了农民,粮食要从哪里来?这里的“农民”,指的是留在农村依然耕种着的人。
 
粮食安全的保障,有赖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科技水平的提高,但更有赖于千千万万个农民。和袁隆平站在一起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群庞大、朴实而沉默的群体。
 
我常常会听一首歌,Beyond乐队的《农民》,这里面刻画着农民的生活,“踏雪过山双脚虽渐老,但靠两手一切达到。见面再喝到了熏醉,风雨中细说到心里,是与非过眼似烟吹。春与秋撒满了希冀,夏与冬看透了生死,世代辈辈永远紧记。”
 
但在现在,这种传统的耕种生活距离农民也越来越远。农民,面临着相当迫切的生存问题。疫情后的当下,我们关心粮食,但不要忘了,这背后的农民群体更值得我们关心。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