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疾控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29 来源: 丁莉 点击:
次
中国健康疾控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建设研究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Health
Rule of Law System for Health Disease Control in China
丁莉 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江西南昌 330038
Ding Li The Collaboration Unit for Field Epidemiology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nch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iangxi Nanchang 330038, China.
时勘教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Professor Shi Kan,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摘要】本文通过公共管理应用原理围绕”法治中国”健康战略,结合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公共卫生疾控岗位职能与工作任务,针对我国疾控医护盲区空白服务现状,人类社会疾病谱发生变化、传染病爆发、慢性病剧增等社会民生问题,提出加快构建疾控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建设。从国家公共卫生法治体制机制建设出发,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要求的国家政策支撑,需要专业法律学法用法及医学复合型人员队伍的具体执行,需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全面体现公共卫生工作服务宣传贯彻执行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并保障全民身心健康能力。实施慢病防治重要政策于民,依法学校卫生工作督查管理,职业病预防控制及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安全生产食品标准检测上报建档,建立劳动者公共卫生诚信管理条例,协助戒毒康复矫治、艾滋病防治等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和贯彻实践,综合完善提高我国健康疾控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应用管理心理学原理促进社会创新治理,从个人组织到文化制度建设,从公共卫生服务到法治体系建设,提出疾控进入法治规范管理阶段,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工作模式,全面履行国家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建设。
【Abstract】Based on the health strategy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and the functions and tasks of national public health CDC post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aw of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DC public health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lank services in CDC blind areas, changes in the spectrum of diseases in human society, outbreak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dramatic increase of chronic diseases.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public health legal system and mechanism, we need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policy required by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legal usage and medical compound personnel tea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personnel tea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service. It comprehensively embodies the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13&ZD155)的子课题《抗逆力结构、作用机制与员工促进研究》,江西社科“十三五”(2017年)规划项目《转型期公务员压力应对的心理脱离有效性及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7JX15),中国司法行政戒毒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新时期
司法行政戒毒民警的健康型组织建设》(项目批准号:18JX17),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
【作者简介】丁莉(1970-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管理硕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管理心理学在职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抗逆力模型、领导行为与创新机制、组织文化建设,
846423915@qq.com。
publicit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health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guarante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 Implementing the important policy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the peopl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school health work according to law,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occupational diseases and health check-up of employees, reporting and filing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establishing regul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workers'public health integrity, assisting in mental health propaganda, edu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IDS,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and improving the public health and disease control in China. Common health service capacit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to promote social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from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to cultural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public health service to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disease control should enter the stage of legal normative management,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working mode of legal system,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ublic health legal system.
【关键词】国家战略,健康疾控,公共卫生,法治体系,服务能力
【Key words】national strategy, health control, public health, rule of law system, service ability.
1.前言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
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1]。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而疾控机构就是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保障全民公众健康的专职公共卫生机构,属社会公益性全额卫生事业单位
[2]。自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以来,政府对疾控机构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手段,覆盖城乡、功能较完善的疾控和医疗救治体系已经逐渐形成。而作为疾控医务人员,在履行各自公共卫生职能的时候,也在成为这一公共卫生行业的岗位实践服务者。
当前我国疾控机构承载的国家职能与任务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慢性与非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物质与技术储备,报告与预警,处置与评估;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资源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职业、放射、环境危害因素控制,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营养监测与营养改善,学生常见病控制,公共卫生监测与健康安全评价;实验室检测评价分析: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病原微生物检验、毒物分析、健康危害因素检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防病知识普及,健康指导,行为干预;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其他:社会委托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开展预防保健门诊服务;为社会提供各类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检测、出证、技术仲裁等。
2.
疾控公共卫生的法律关联问题
每年围绕着公共卫生工作的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从业体检、慢病防治等具体疾控任务,医护医务人员开展着相关各自的岗位职责任务。在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迅猛时代发展,疾控医护工作也日趋繁忙与繁重紧迫严峻。疾控公共卫生工作,由包括疾控医务人员,即门诊医生、打针护士、药房疫苗药剂师、实验室检验人员相继合作完成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儿童保健、职业病体检、从业人员体检、外出检测水质、空气等。不管是从技术,还是从人员;不管从体制分析,还是从机制要求;不管从业务能力,还是从管理水平,都还存在着盲区薄弱提升空间。
2.1预防接种方面:安全注射。随着《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疾控机构医务工作人员是影响卫生事业发展和公民人口健康的关键群体与劳动者。医生实行“首诊负责制”、问诊、开处方;在进行疾控疫苗接种,药房冷链系统的疫苗质量保障,护士执行着严格的“三查七对”制度。当班护士按照操作规则,实行“无痛注射”技术,告知家长注意事项,叮嘱家长带上孩子到专门休息室观察半小时后方能离开。基层预防接种门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乡(镇)村卫生诊所都有进行预防接种的职能和要求。但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一系列严格的问诊、家长同意自愿、开单打针之后,也有孩子出现一些应急的身体异常反应,以致出现伤害或死亡赔偿事件。由于缺乏第三方纠纷处置平台与机构,导致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在缺乏详尽、温和的沟通,或者,在打针之前的注意事项没有问详细清楚,总会导致一些不该出现的后果,例如家长来吵架闹事起纠纷。认真谨慎对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医护和接种者良好沟通协作完成,才能达到完成圆满。不仅要医护服务态度温和,还要技术熟练,更要素质全面,以达到安全注射第一。
2.2传染病疫情方面:应急救援。自2016年12月以来江西,湖南,山东等省份相继报告发现H7N9流感病例。疫情呈现上升态势。中国疾控中心风险评估认为我国已进入H7N9疫情高发季节,会同农业部等部门,派出工作督导组加大疫情防控一线督查力度,督查疫情发生地活禽经营市场关闭、休市、消杀等源头控制措施落实情况,抓好早诊早治和重症救治工作,加强病例诊疗工作的指导,努力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而今年我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发布了3月江西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显示:2018年3月1日至3月31日,全省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069例,死亡41人。人感染H7N9禽流感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15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2335例,死亡41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8%。传染病疫情防治处于紧急状态,。在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4%。专家对于市民常见高发的2种丙类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给出相关建议,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2.3食品安全方面:检测质量。作为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检测评价报告结果用于分析食品安全,再逐级上报市、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目前实施《2017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及要求》,各省、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重点组织开展对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堂、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等场所的抽检;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除重点对本地区各菜市场、超市销售的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畜禽肉、水产品的兽药残留等进行抽检外,还要加大对老百姓紧密相关的餐饮食品“小餐饮、小作坊、小摊贩”的抽检力度。根据抽检计划及要求,2017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涵盖33大类食品、132个食品品种、203个食品细类,共抽检127.59万批次。本次抽检3.14万批次,其中计划性抽检2.7万批次,专项抽检0.44万批次。抽样场所以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商场、大型批发市场为主,网购食品以大型网络平台为主。而我省按照《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南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令相关经营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对涉嫌假冒产品,深查深究其进货渠道,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彻查严惩,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对销售不合格化妆品相关企业或单位的处理结果,必须尽快上报省局部门。以网络信息化方式建立企事业诚信检查数据汇总,建立档案信息资料上报管理。
2.4慢病防治方面:营养咨询。《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最新数据显示,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已分别达到25.2%和9.7%,居民慢性病死亡率达86.6%,慢性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出台《江西省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明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筛查、体检、巡诊、健教、治疗5方面15项防治措施,力争到2020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50%和45%。2016年江西省出台《江西省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22条措施。各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保基本、救大病、管慢病”三个方面同时发力,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治”,积极探索健康扶贫办法,据统计全省因病致贫的户数占总贫困户数的比例由2011年的57.1%下降至2015年的44.4%。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成立了减肥俱乐部,免费为辖区的老百姓进行义务宣传控制体重的好处。
2.5精神卫生方面:心理咨询。2015年6月18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指出,精神卫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省卫生厅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江西省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方案》,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处管理省市精神卫生工作。疾控慢病防治工作包括精神卫生工作,在艾滋病、肺结核工作过程中会遇见相关心理问题,例如:耐多药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敏感患者和健康人群差,年龄婚姻状况和自感经济负担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在耐多药防治工作中要给以患者加强心理支持和关怀
[3]。司法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针对较严重心理问题应积极疏导和干预策略,提高戒毒矫正效果,降低复吸率。疾控医务人员自身精神卫生工作也要加强,探讨睡眠质量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显示公共卫生体系薄弱,易导致卫生事件(如鼠疫、霍乱、H7N9、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甲型H1N1、登革热、埃博拉病毒等)频发,应急能力较弱导致职业倦怠,同时疾控组织缺乏对员工真实需要了解,缺乏激励性的管理技巧。司,建议通过访谈法了解工作人员真实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其工作量,加强员工职业健康教育,改善工作环境避免超负荷工作
[4]。开展健康坚韧性训练、心理干预与心理支持,加强积极应对方式培养。
2.6从业体检方面: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省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的管理,统一规范我省涉及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制定《江西省涉及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从事食品和饮用水生产经营人员、公共场所为顾客服务的人员、直接从事化妆品和消毒产品生产的人员等所进行的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以上所有从业人员必须经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岗。目前我省市不断改进体检服务,开启疾控紧密结合民生工程,开展“人民至高无上,患者是我亲友”活动,通过增加工作人员、体检时间、预约服务、上门体检等服务举措改善群众服务体检,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截止目前为止,我市疾控每天从业人员体检人数接近300人。按照属地管理机制,各县、区疾控按质保量地完成本地区从业人员体检信息化存档工作。但有时外出体检有些单位员工的个别体检项目就空白没做。
2.7学校卫生工作:安全保障。最近几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出现欺霸暴力、凌辱性侵等恶性校园事件,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的思想安定与品德教育,使得他们们的身心都收到了巨大的压力侵害。疾控机构学校卫生工作是关乎全民族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为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等国家法律,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学校卫生工作和学校卫生监督重要的法律依据。其中相关条款对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发挥着积极重要作用,明确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在完善卫生保健措施、创造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学校卫生工作是监测学生身心健康、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育教学卫生条件、防控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所以,疾控机构只有认真执行好相关具体技术和业务工作,才能全面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2.8后勤保障方面:高效实用。疾控机构的后勤管理是疾控机构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高低与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疾病预防战略目标的实施完成,亦是安全有效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后勤管理的全面保障工作是疾控机构顺利进行国家疾控工作的基础前提,是疾控队伍保持整体战斗力的的根本体现,也树立了当前政府的形象。目前疾控后勤保障岗位,包括:厨师、司机、门卫、保洁、网管、水电工等。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有些是正式工,有些是聘用制临时工。保障着全体疾控人员每天上班中午的工作午餐,每天正常运用电脑办公、及时有效地处置外出处置的疾控任务等。后勤保障,作为新形势下新环境出现的具体岗位环节,应在做好本职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及时应对协作处理,充分行使后勤保障管理系统中的支持系统,既保障全体疾控人员圆满完成技术目标任务,食品安全、行驶安全、办公安全;又很好提供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保障,使得疾控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全面保障”。临聘人员劳资关系的建立与稳定有利于疾控公共卫生工作的长期有序开展。
2.9医护人员方面:人力资源。江西省疾控系统人员总量为1.16人/万服务人口,年龄以46-55岁组人数为最多,占33.5%;工龄30年以上组人员比例最高,占19.1%;大专学历人员比例最高为31.1%;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1.9%;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占67.6%),高级职称仅占6.2%;人力资源学历及其学科门类分布中,医学类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0.3%;43.64%的人拥有职业医师资格。总体体现江西疾控人数总量偏低,年龄结构存在老化现象,职称结构和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而按照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5],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的若干规定公开意见的通知,显示江西省市都存在极大的空白盲区与空间。例如门诊护士人员数量不足、人员梯队明显不足、综合素质业务指导能力欠缺、继续教育机制缺乏。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公共卫生护理管理处存在盲区问题。
2.10疾控职务犯罪:现状问题。随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壮大,结合民生工程领域的投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巨大,出现往来的资金频繁,而对于行业全力部门的监察督导和制约指挥并没有跟进加强,导致出现疾控疫苗药品、仪器设备耗材、临床检验质量、财务统计管理、基建维修账目、人事进出绩效等方面都出现了极大的隐患和问题。特别是由于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社会迅猛发展,流动人口的迁移,全国各地市疾控中心每年都承担着辖区从业人员体检数万人,临床检验标本近十万份,每年试剂耗材金额数百万,业务技术工作的繁杂和公共卫生权限缺乏导致严格而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甚至还出现涉案主体较集中,作案手段复杂多样,案发部门比较固定稳定,在各项工作环节具体岗位出项“见利忘义、高额索贿、权钱交易”的社会犯罪问题
[6]。特别是因为衔接疾控行业环节的主要领导岗位履职尽责缺失、公共卫生监督制约缺位、重大项目管理制度落实不全、国家财政纪律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差错频出。近年来出现系列大案、窝案、串案等导致疾控职务犯罪频繁。例如去年爆出的“山东疫苗”大案
[7]震惊全国民众。
3.
疾控公共卫生的法治建设需求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作为疾控医务人员在其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法律相关问题。从行业岗位胜任特征,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人加强法学知识的必要性,以及行业加大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的重要社会意义。作为疾控公共卫生人员,不仅要具备医护专业三素养(预防医学素养、人文素养、法律素养),还要具备专业技能三能力(医护技能、沟通技能、应急技能),从而达到整体业务上的技术完成,让每一次受种者或被服务者“开开心心地来,平平安安地走”。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到全方位培养,全岗位体现,从而保障每一次疾控公共卫生服务:对内恪尽职守,对外安全有效。在每一次的疾控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的涉及矛盾、纠纷或伤害、死亡的法律问题,从疾控公共卫生体系的源头进行管理,即加强人才培养的预防管理。同时进行疾控公共卫生法治体系的建设,结合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疾控法制化建设。
3.1建立“党管一切”首要机制,政治始终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加强卫生健康委员会法治建设是公共卫生行业面临的深刻变革。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建设。加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十九大精神,以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全系统“人民至高无上,患者是我亲人”的服务理念,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促进全系统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且落在实处。不断转变自身工作作风,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积极重视公共卫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社会责任感强的疾控干部队伍。牢固树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提升疾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性,业务专业性,将个人能力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管理上,以与时俱进的服务态度和工作能力展现个人岗位特征,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成为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成为奋战一线的疾控健康卫生。
3.2建立人力资源人才机制,加强疾控行业公共卫生法治人才培养。面向全国完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建立医学院的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和护理学校的公共卫生护理专业与教委方面沟通协调机制,为国家疾控部门定向培养输送人员,保障疾控临床人员足够有效;根据岗位职业要求建立对口专业课程教学机制,建立在校学生公共卫生课程培训机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考核机制;建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培训考核机制;建立药剂、检验专业食品营养知识的安全检测考核机制;建立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考核机制;建立国家二、三级公共营养师的培训考核机制;加强各级各类院校学生的员工援助师的培训考核机制等。截至目前为止,我疾控医生按国家要求应该是预防医学专业或公共卫生专业;而护理人员,应该是公共卫生护理专业。但是,目前整个江西都没有公共卫生护理专业,公共卫生护理行业还存在管理盲区漏洞;需要在大专院校进行专业的教学准备,同时在国家卫生部医政司护理管理处加强跟进。同时,从事技术岗位的必须严格按照技术岗位职责要求,有岗位方面的学历与技术证书;从事管理岗位则按照管理岗位职责要求,必须有管理方面的学历和学位证书。目前各级各类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备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医疗卫生辅助员、检验人员、药品生产人员、营养配餐人员、药剂人员、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复合培养机制,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初、中级鉴定考证工作,让在校毕业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双证制”。
3.3实行法律顾问咨询制度,健全依法维权化解纠纷矛盾。为卫生健康委员会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法律帮助,推进公职律师制度。将行业和部门的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有效解决,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日常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个人权益,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推进以人民调解为主题,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有效结合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建设。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自身也需配备法律工作者机制,加强学习提高法治能力,加强对疾控(或医疗机构)投诉管理的监督指导;建立疾控(或医疗机构)通畅便捷的投诉渠道,规范投诉处理程序,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建立期限约束制度。加强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慢病防治政策精神卫生宣教。加强疾控人员在职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特别是法学教育培养。建立疾控行业组织管理法制化,推送疾控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法制机构要配备2名以上具有法律展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市(地)县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行政部门至少配备1名具有法律专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各级基层单位要配备一位专职法律工作者,负责日常基础工作并保障每月普法一堂课。
3.4健全各级疾控负责人领导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全面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两会精神的重要政治任务。各级部门要亲自抓,尽快制定本单位本部门落实任务的实施方案,加强对法治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切实保障法治工作始终是第一要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党组(党委会议)、主任会议必须加强这方面工作的交流与学习,对本单位本部门法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共同探讨,及时听取多方意见并记录会议记录,对省、市各项关乎法治建设情况的专题汇报要做到提前有部署,协作有分工,事后有表态,过程有成绩。法治面前人人平等,特备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自身以身作则的榜样要求,依法领导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内容,且做到日常有部署,期间有督促,个人有检查,确保按质保量完成。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禁止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规范性文件不得违规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内容,对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要进行自觉撤销和纠正,并要追究职务责任。同级法制机构要加强对重要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在审查发现问题时要逐级上报省致中央。
3.5引入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常态化法治汇报。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当将法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实际基层与群众,及时了解到和解决贯彻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服务对象的矛盾与纠纷,有困难及时处理,以大化小,及时缓解人民群众的各方矛盾与纠纷事件,协调解决不了尽快在两天内汇报,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相关问题,把依法行政情况纳入卫生健康目标责任考核中,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机制。把依法行政成效作为衡量各级疾控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每年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内,要有亲手工作笔记,要有阶段工作总结,要有自身部门问题上报,要有相关上级、部门法律工作者的上课笔记。总之,领导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自身法律意识增强,自身法律工作做好,自身职能责任负担好,才能真正做好法治建设的派头兵。特别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放管服”工作的一系列要求,不断提高行业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卫生窗口”服务水平,我省在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开展“人民至高无上、患者是我亲友”专项服务能力提升活动。负责人要到部门窗口来看看督促指导行风建设和服务建设。总之,服务意识要远超能力,把老百姓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公共卫生政策和新医改紧密融会贯通,时时处处体现关心爱护百姓,将民生工程落在实处。
3.6加强实施宪法权威性,推进立法进展。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要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疾控工作要严格落实有关各项公共卫生职能与任务,各级疾控部门党组(党委)要高度重视宪法学习,将宪法列入每月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安排一次全体党员干部群众集体学习。在每年十二月四日的国家宪法日,集中开展宪法学习和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邀请当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属和社会名人来做教育讲座。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完善卫生健康法律规范建立体系。健全疾控公共卫生立法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建立疾控本部门立法规划制度和年度计划制度,制定出台立法和规范性文件起草工作制度和程序,主动与法治机构建立联结,争取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在起草立法草案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行业组织、专家学者、基层疾控和社会公众的意见。特别在卫生健康信息化、医疗纠纷预防处理等方面,薄弱环节的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要定期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标准清理,维护疾控法律法规体系和卫生标准体系的协调性、统一性。疾控公共卫生要紧密结合实际具体工作,围绕重点,主动作为,推动出台疾控法规。
3.7结合疾控公共卫生工作,协同部门依法履责。制定疾控工作各项内容,明确权利行使依据,向社会公开所有职能任务、所处法律依据、工作职责权限、行政管理流程、执行监督方式等事项,主动接受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疾控内部专职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和推进依法行政中的主导作用。疾控在健康证办理结束后取证时实行“准确、快捷、方便”,让老百姓满意。同时因为办公场地的限制,与卫生监督紧密相连的“审批事项”,将“审批事项、审批人员、审批权力”集中办理,实行行政审批“一个中心对外、一个大厅办理、一站式办结”,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监督执法资源,科学划分执法权限,提高监管效能,完善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加强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联合监督执法。加强文明用语,特别是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各级疾控部门要承担起普及卫生健康的法律法规的主体责任,深化”“法律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医疗机构)活动,结合每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众多纪念日的特殊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教育的法制宣传活动。
3.8加强疾控精神卫生工作,助力推动和谐社会治理。二十一世纪“精神疾病时代” 已来临。伴随着世界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速发展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改变,精神卫生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6月18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指出精神卫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疾控机构慢病防治工作包含精神卫生工作。当前疾控监管慢性病发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主要死因,因慢病、艾滋病、肺结核疾病导致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多。肿瘤和癌症所产生恐惧痛苦情绪影响继续治疗导致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持续威胁。如何预防控制精神卫生疾病增长和监督管理,消除医疗心理障碍发生因素,为国家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工作的时代使命制定执法条例,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做好相关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精神卫生干预模式在社会管理探索中的创新机制和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及制度条例。
3.9按照国际应急救援机制,制定与时俱进的公共卫生法规制度。随着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突现,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国际疫情局势严峻,我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作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专业队伍,在应急处置后会造成灾后心理后果,即灾后综合征;也会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因同理心易产生痛楚,基于长期处于这样高压负面职业状态,对应急人员影响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了解应急人员抗逆力,团队的积极氛围以及团队的抗逆力和职业认同,包括自我管理、健康促进、心理调整、价值体现及工作幸福感,即抗逆力模型,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型";同时提高整个疾控卫生应急人员的团队建设。我国疾控卫生应急人员抗逆力模型运用心理学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实施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卫生应急人员的抗逆力,包括职业心理健康和压力应对等,探讨卫生应急人员压力应对策略。在社会转型期时期我国疾控省、市、区不同等级疾控卫生应急人员的压力源及其社会心理(抗逆力和工作幸福感等)的结构要素,研究其压力应对策略和方法,形成一整套针对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抗逆力模型,从而形成一整套针对疾控机构的应急组织与员工促进的“团队建设”计划。解决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长期工作紧张状态而导致的心身耗竭问题,提高其工作幸福感、工作投入和工作旺盛感水平,更促进卫生应急人员队伍与团队建设,全面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更加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顺利发展,为国家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提供实证数据和有效方法,为今后制定相应应急人员抗逆力模型和管理规范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科学客观的形式进行我国疾控卫生应急工作机制体制建设。
3.10围绕当前民生工程,促进公共卫生伦理的社会服务能力。围绕习主席“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实现互联网媒体时代疾控机构的政府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聪哥公共卫生角度出发,实现预防医学与现代人力资源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的发展需求;从疾控医务人员身(心理关爱)、心(心能开发)、灵(变革创新)出发,实现管理与心理相结合的复合型干部队伍人力资源建设;从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出发,实现疾控组织的规范管理与伦理发展。疾控机构作为国际公务部门,履行政府职能进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全体民众健康状态,达到善治实现“以人为本”。在日常职能行为过程中体现公共卫生伦理,提供给公共卫生服务的行政道德,实现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在具体公共行为服务中彰显公共卫生服务的“合法、法治、透明、回应、负责”,实现民众“身、心、灵”的个体健康与政府“权、责、利”的有效补充和积极配合,疾控机构的具体部门或“健康卫士”都有着道德存在、责任义务、行为选择的伦理表现,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公共卫生事业服务中促进和谐社会全体民众的幸福指数。
4.
完善健康疾控公共卫生的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全民健康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论述
[9],强调指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6年8月,习总书记就全民健康发展提出具体战略要求,阐明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加快健康疾控公共卫生法治建设创新。
4.1加强监督监督检测管理。做好公共场所、学校、劳动、放射、食品等五大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做好预防接种、消杀、从业人员体检、卫生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并监控辖区人群健康信息,指导并治疗患者,监测并报告相关信息;研究和预测辖区人群健康态势,制修订并实施防治规划,调整防治方案等。所以,“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应该是“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于一体的公共卫生法治的工作系统基础上,”公共卫生法治体系主要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为了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些发达国家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等现代大安全范围之中。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法治建设,是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10],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立疾控公共卫生制度、法规及法律。
4.2法治救援推动心理健康工作。《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推动江西省精神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省综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保厅、省残联共同制定了《江西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普遍形成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群众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显著减少,精神卫生防治知识宣传普及面不断扩大,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成为社会共识,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100%的乡镇(街道)建立由综治、卫生计生、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老龄等单位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100%的县(市)设置一所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或在一所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100%开设精神卫生(心理咨询)门诊并有效运行,全省精神科病床数力争达到2.8张/万人;全省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加到1350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少于3名。每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对贫困家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重大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在每个县(市、区)建立2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示范站,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1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活动站,全省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70%、50%,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为实现以上目标,《规划》提出六条具体措施。首先,全面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包括加强患者登记报告、做好患者综合管理、落实救治救助政策、完善康复服务等。第二,大力开展常见精神障碍防治。第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第四,着力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第五,逐步完善精神卫生信息系统。第六,广泛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
4.3加强生态检测治理发展模式。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A/RES/70/1)于2016年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通过,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新议程呼吁各国现在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该议程与卫生、健康直接相关的指标有1项:“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而169向小指标中有6项与卫生、健康息息相关,主要为减少死亡率、性保健和生殖保健服务、传染疾病、抗生素耐药性、非传染性疾病,药物可获得性等具体内容。而且在17大类中,减贫、粮食、性别平等、水和环境、现代能源、经济和就业、基础设施、生产和消费、气候变化、森林、海洋等11类都与卫生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小目标涉及的范围几乎涵盖了消除极端贫穷、基本药品和疫苗、污染、抵御灾害、水和环境卫生管理、粮食生产、水和土壤污染、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资源使用效率、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等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卫生健康涵盖在169项具体目标中,充分说明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模式。事实上,以往流行病治理主要以疾病发现、检测预警和药物研发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普遍意识到技术防疫、药品治疗只是增强了国家的应对能力,但并不能有效提升一个国家的总体健康和卫生治理水平,因此应从技术视角向全方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向疾病治理和消除贫困、环境保护等其他议程结合起来,最终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4建立卫生应急信息资源库。加强互联网媒体时代疾控档案数据信息化建设
[11],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职能合作来推动疾控现代化建设,以互联网、安全问题为重要切入点,参与全球治理,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网络安全治理。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疾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传播有序程序+移动互联网应用能力,在促进疾控科教档案信息化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空间,例如包括:课题、论文、学分、业务技术、重点学科、干部人事、科室业务、实验室检测等方面。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空白,还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特别是,科教档案是促进单位发展的重要环节,科教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档案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科教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提高疾控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科教工作的严谨科学;缺乏则会严重影响网络信息化媒体的共享方式,数据安全存在隐患
[12]。也严重影响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属于信息软实力“管理软肋”。“电子富信息”管理模式,不仅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单位重点学科、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课题、奖项、职称提供便利,而且将来技术档案与人事档案同步编码、同步管理
[13],形成对疾控人才的全方位覆盖全面信息化精准管理机制。
4.5加强疾控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国家(参公)管理人才,履行公务员职责显示1/3公务员有心理健康问题
[14]。其心理问题已成为职业群体的心理通病,心理危机不仅给本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给组织工作与任务造成阻碍,严重时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疾控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工作使疾控医务人员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承担巨大压力,长时间面临灾难场所,体力消耗致心理免疫力下降,出现身心困扰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咨询或干预,极有可能就转化为严重心理障碍
[15],长期以往形成职业倦怠现象极为普便
[16],维护其心理健康非常有必要
[17],进行医护人员抗逆力包含决策应对、人际联结、理性思维和柔性自适
[18]的心理动态干预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服务对象,例如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心理支持与关怀
[19]、男男性行为人群异性性行为进行艾滋病预防与干预
[20],例如高中阶段积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21]。海洛因依赖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必须开展心理治疗促进吸毒者心理康复
[22],美沙酮门诊针对吸毒者开展社会心理干预奠定了基础,其后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策略
[23],提高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疾控机构心理健康工作不仅针对自己本身的员工,还要针对服务对象。所以,需要尽快按照《精神卫生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政策要求,落实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24],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4.6“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投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疾控机构工作人员是影响卫生事业发展和公民人口健康的关键群体, 要尽快实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
[25],特别是疾控机构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力资源浪费
[26]。为了进一步加快疾控事业发展,促进政府服务型新型管理模式,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完善伦理委员会的制度
[27],加强伦理委员会的监管,强化委员会的伦理培训等。疾控机医学伦理专业委员会,加强疾控心理健康工作者、疾控OEAP健康型组织建设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关注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随着十九大会议报告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加强儒道道德文化和当前社会发展,伦理思想、人文精神、道德文化。将疾控文化建设纳入健康疾控发展,以人才、科技逐步带动质量和文化实现疾控机构的发展战略,让每一个疾控工作者做到: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服务社会。
4.7“以人为本”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当前国家“
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达到善治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疾控机构作为公共管理部门,代表着政府职能行使着公共卫生服务,在职能行为过程中体现了公共管理伦理,体现了将疾控机构的公共管理伦理转为公共卫生服务型政府构建、
政府职能转型的新需要,提供了疾控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行政道德,实现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在具体公共行为服务中也体现出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这有助于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合法、法治、透明、回应、负责”,从而实现每个公民“身心健康”与政府“权、责、利”的有效补充和积极配合。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伦理关系的双方,疾控机构的任何一个具体部门或疾控工作人员都有着道德存在、责任义务、行为选择等伦理表现,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疾控医务人员授予称为“健康卫士”,不仅自身要实现,健康享受幸福生活;而且还要实现一个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平衡力量。
4.8加强个体“身心灵”和组织健康。同样组织也是如此,即组织健康(Organizationa Health)
[28]。作为政府管理的机构“组织”,组织“健康”则有来自两种不同的定义。一种是国外组织健康学者对组织健康的定义为:一个组织能正常地运作、注重内部发展能力的提升,并有效、充分地应对环境变化、合理变革的过程。另一种是我国健康型组织研究学者时勘教授提出的组织与与员工促进计划(Organizational and 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即OEAP)。健康型组织包括三大要素:身、心、灵。即身:身心健康,也包括组织肌体的健康,包括标准体系、劳资关系、组织绩效等多层面;心:心理能力、素质。成功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也包括变革型领导行为、职工疏导技能、员工心理感受和压力应对等要素;灵:心理资本,理性的、积极的幸福观、建立和谐、胜任和促进创新的组织文化,以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市场竞争和不断变革的需求,这包括建设幸福企事业所具备的社会责任、组织文化、团队氛围、员工投入和组织公民行为等。
4.9员工援助计划对个体的健康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工业经济快速转型期,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竞争压力急剧增加,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的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加,而另外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心理服务与管理能力严重滞后。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组织机构中,员工援助计划(Empioyee Assistant Program EAP),就是帮助员工个体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家庭生活、职业发展等问题
[29]。其个人心理失衡所产生的心理与情绪问题,如心理紧张、烦躁、焦虑、挫败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忧郁,在组织的关爱下得到组织的诊断、评估、咨询、辅导、培训等多方面干预辅助,从而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从开始关注员工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运用一些系统干预的方法。作为各级部门的工会、团委、班组、社区、街办等组织机构富有职责和义务,服务帮助员工和居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完善能力适应并处置自我工作,使民众个体成长强大有能力承担更大职责。
4.10疾控机构健康型组织建设。即我国健康型组织研究学者时勘教授提出组织与与员工促进计划(Organizational and 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即OEAP)。健康型组织包括三大要素:身、心、灵。即身:身心健康,也包括组织肌体的健康,包括标准体系、劳资关系、组织绩效等多层面;心:心理能力、素质。成功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30],也包括变革型领导行为、职工疏导技能、员工心理感受和压力应对等要素;灵:心理资本,理性的、积极的幸福观、建立和谐、胜任和促进创新的组织文化,以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市场竞争和不断变革的需求,这包括建设幸福企事业所具备的社会责任、组织文化、团队氛围、员工投入和组织公民行为等。如何将疾控机构建设成为健康型组织工作显得紧迫重要。解决问题员工的行为,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员工达到身心健康,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从而完成相应的社会活动和任务。只有加强个体心理健康,促进其个体健康,才能够促进其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组织的关系,最后才能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的成长和发展,即自我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疾控机构员工要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还要与个体服务对象友好相处;同时疾控机构组织,还要在组织过程中实现与外界行业组织的和谐相处。疾控员工如何实现自我身心健康,疾控组织成为健康型组织建设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5.
未来展望
将公共管理原理应用于政府管理,将管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建设,从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家组织制度建设,达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公共管理、管理心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疾控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建设提高民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努力营造友善亲切的公共卫生法治环境;维护社会利益,提高服务水平为出发点,认真密切联系百姓,制定问题清单;形成为民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解难事,促进社会各方关系和谐。疾控公共卫生“健康卫士”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疾控公共卫生服务的新变化,加强健康疾控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维护国家公共卫生法治进程,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7.
[2]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3]周琳、王晓萌、柴程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4]周青,汪梅.某疾控中心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6年第32卷第11期.
[5]陈蕊.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和谐医患关系探讨学者试点[J].中国医学人文,2018(01).
[6]金武.疾控系统职务犯罪依法环节、风险点分析和预防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年2月第29卷第2期.
[7]周洁,刘绮黎.疫苗危机中你该知道这些知识.长生疫苗造假案[N],新民周刊,2018年第29期.
[8]丁莉.精神卫生干预模式在当前社会管理中的探索创新[j].第九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2016年8月26日.
[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文).2017年10月18日.
[10]王松,何南讲、姚海波.浅谈新时期疾控机构如何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J].2016年下旬.
[11]《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
[12]丁莉,周燕,恽建波,等.新时期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第15卷第102期.
[13]许檬珺. 疾控科教档案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J].健康之路,2017年10月第16卷第10期.
[14]朱小根.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管理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总第228期).
[15]梁社红,时勘,刘晓倩,等.危机救援人员的抗逆力结构及测量[J].人类工效学,2014年3月第20卷第1期.
[16]周青,汪梅.某疾控中心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6年6月第32卷第11期.
[17]吴晓英,蒋瑞琼,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维护措施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11月第22卷第33期.
[18]朱厚强,万金,时勘,等.医务人员抗逆力结构研究与测评量表编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年2月第31卷第2期.
[19]周琳,王晓萌,柴程良,等.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年12月第18卷第12期.
[20]路亮,刘明斌,刘薇,等.南昌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异性性行为的发生情况[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年第28卷第5期.
[21]李艳萍,张小玲,谢文静,等.南昌市高中生艾滋病短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年1月第23卷第1期.
[22]熊志伟,刘明斌,徐丹,等.南昌市美沙酮维持门诊治疗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
[23]王品卿,曾天德.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总第180期).
[24]贾平,尤晨,瞿晓梅.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年7月第22卷第7期.
[25]姜文娟,张光鹏,腾文杰,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泰尔指数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7年7月第33卷第7期.
[26]丁莉,恽建波,恽俊,等.浅谈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J].管理观察,2017年1月中旬总第637期.
[27]郑磊,黄建英,新形势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运行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1月第39卷第1期.
[28]时勘.人力资源增刊,卷首语.2015年第390期:5-6.
[29]员工援助师/时勘主编——北京: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M].2012,国家职业技术培训班教程:12-13.
[30]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时勘,时雨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7.1:66-67.
【课题项目】本文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13&ZD155)的子课题《抗逆力结构、作用机制与员工促进研究》的支持和资助,江西社科“十三五”(2017年)规划项目《转型期公务员压力应对的心理脱离有效性及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7JX15),中国司法行政戒毒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新时期司法行政戒毒民警的健康型组织建设》(项目批准号:18JX17),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江西南昌 330038。
【作者简介】丁莉(1970.1-),女,预防医学专业、江西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管理双证硕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管理心理学在职博士研究生,OEAP高级讲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员工援助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国家重大基金课题组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13ZD155)课题组及“健康型组织建设”科研团队成员,从事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国司法行政戒毒理论研究库首批研究人员、江西司法行政戒毒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抗逆力模型、领导创新机制、组织文化建设。E-mail:
846423915@qq.com。通讯地址为:江西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红谷滩新区丽景路833号,公务电话:1807916796。
(责任编辑:总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