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当“一审终审”成为司法潜规则......

发布时间:2022-09-12      来源: 天下说法    点击:

 

来源:天下说法;作者:吴老丝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令人震惊实际上却并不意外的数据: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审民事案件发改率为1.25%。有人撰文说,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全国的中级法院就应该果断撤销,免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在司法实践中又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我查了一下这个数据的出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情况的中期报告》,原文是:“试点基层人民法院共受理‘下沉’的民事案件9570件,仅占同期全部新收一审民事案件的0.15%,一审民事案件上诉率、二审改发率分别为8.73%1.25%,较试点前同比分别下降0.20.04个百分点”。

 

 
最高人民法院报告针对的是试点法院,针对的是管辖标准调整后“下沉”的案件,所以不具体普遍代表性。我检索到的北方某法院2022年一审案件改发率为2.51%,南方某法院过去五年的发改率是0.28‰。也就是说,后者如果一年审结10000个案件,发回或改判的只有个。法院认为是好现象,当事人可能觉得很悲哀。
我在大数据上也查询了刑事案件的发改率,看到的江苏某中院的发改率是8.45%,高于民事案件,但扣除掉抗诉案件改判的,实际为被告人利益改判案件比预想的要少得多。也就是说,一审如果已经判定,大概九成多的几率是要维持原判的。而众所周知,刑事案件二审不开庭的也占到八成以上,所以二审的辩护空间已经很小。

 

 

有一个北方省会级城市的数据显示,全市刑事案件上诉改判率为1.64%,同比下降6.47个百分点!看似轻轻巧巧的几个百分点,可是在我看来却是惊心动魄的,这意味着该市刑事案件二审改判率降了好几倍啊!法院、检察院都把上诉改判率的降低作为其业绩,可在刑辩律师看来,则是进一步封堵了二审辩护的空间。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不大愿意接二审案件和申诉的理由。我曾打过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若某案一审的赢面占50%的话,二审只有5%,申诉就只有0.5%了。当然这个没法量化,只是用来说明一审的空间比较大,而二审和申诉的难度呈几何级上升,维持是大概率,改判是意外了。我辩护的大部分无罪案件都是一审,二审很少,申诉的更少。

 

 

用一个更不恰当的比喻来说,冤案的一审是癌症早期,早发现早治疗,找到良医,治愈的希望非常大。二审就是中晚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创造奇迹。申诉就是病入膏肓了,很多时候华佗在世也没办法。有的案件明明很冤,但错过了最佳时机,只能以漫漫申诉来碰运气。有的中院几年都没有一起再审案件,申诉救济途径已形同虚设。
于是,刑事司法中就实际上就出现了一个潜规则,就是“一审终审”。或者说,名义上是二审终审,实际上一审判完以后,没有再纠错和改判的可能性了。因为事实简单的案件,一审法官有足够的裁量权,二审不愿去改,复杂疑难的案件,早已请示过上级法院,没有必要去改。久而久之,上下级法院都默契地以降低发改率为目标。

 

 

这种现象尤以涉黑案件最为突出。所有在基层法院审理的涉黑案,实际上都不是本院决定的,必然都经过了请示汇报,于是二审几乎无一例外不开庭直接维持原判。全国范围内二审开庭的屈指可数。而申诉呢,目前除了黑龙江那个申诉成功的,我还没有见过第二个。与其这样让人绝望,不如涉黑案件一律规定没有二审,不得申诉。
二审原本是纠错的常规程序,申诉是纠错的特别程序,但都是为了纠错,否则就不会设四级法院二审终审制度,不会设刑事申诉制度。但请示汇报制度、审委会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错案追究制度,一些原本出发点有可能是好的制度,却把这种纠错机制给架空了。而一审终审实际上又承担不了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
名义上公开审理的案件,实际上你却不知道判决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因为它似乎并不产生于公开的庭审,而往往是背后的承办人汇报、审委会决定、主管副院长签批、公检法三长会商、政法委干预以及很多看不见的案外因素的影响。这也决定了在法庭之外,蒙冤当事人无穷无尽的申诉信访,只为公平公正,而不是为包庇袒护。
我其实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法治理想主义者,总希望我们法律人的努力,可以去改变那些沉疴积弊。但现实却总是给我们灰暗的压力,当我们为罪案的合理疑点据理力争,当我们为每一个人获得公平审判去奋战时,那些狂热而无知的伸长了脖子的看客,在我们背后投以石块。他们不知道,我们为之奋斗的,其实也是他们的权利。
我甚至都懒得问他们,当你们的家人遭遇刑事指控,当案件证据和程序存在问题,你们是愿意请全程都乖乖地配合办案机关的律师,还是为了你亲人冒着风险置名利不顾也要抗争的律师?所谓法治之路道长且阻,刑辩律师犹如那只勇敢的知更鸟,因为洞悉一切而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但谁又能真正阻止未来法治之光的普照?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