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优化法治环境 重在良法善治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未知    点击:

 
 
       日前,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山西审判》杂志编辑部发来“约稿函”,特邀笔者在百忙之中,围绕“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之内涵与外延、法治环境的现状及优化方略等内容,撰写一篇理性思考或案件实例方面的论述文章。对于这样一个既普通又深邃的课题与探讨,笔者过去从未静心探究,更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但思来想去,细心琢磨,茅塞顿开。此题的中心含义,不外乎就是让法律工作者更加懂得,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要想创造出美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就必须在良好的法律前提下,明确良法实质内涵,全面认真学习贯彻,做到实施规范有度。以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优化法治环境的实际行动,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良法善治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首先,明确良法内涵,把握实质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因此说,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标,两者是命运的共同体,不可分割开来,并要密切结合。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良法的内涵与实质。要懂得“良法”是法律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统一,是所有国家正规颁布的国家大法。其基本要义在于强调法律必须体现理性、表达公意、维护公益和保障人权。良法主要是从立法角度出发,要求法律制定完备严密,合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秩序、安全等价值要求。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良法“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在我国,法律应当捍卫权利和自由、制裁犯罪、维护正义,尤其是彰显人性尊严、人权保障、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现代政治价值,此即为良法。同时,良法还应当体现公开、明确、稳定、可预期、可遵循、具有同一性、不溯及既往等原则和要求,具备明确、具体、凝练的公开表达,条款含义清晰,同一内容表达前后意思一致,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指向明确,可鉴别、可衡量、可执行、可操作。只有公开、明确、稳定、内在统一无矛盾、不溯及既往之法,才具有刚性,才能有效约束和规范权力,保障权利。另外,同一主体以及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权利义务配置要大体对等、相当、均衡;法律设定的权利具有可救济性,没有救济保障的权利就会形同虚设。而且,良法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良法是为了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推动执法越来越规范,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法律工作者,必须了解掌握良法内涵,深刻明确良法要义,这是立足本职工作,搞好良法善治的重要前提。
 
  其次,认真学习领会,逐条贯彻落实。
 
  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是多方研究、反复考虑、认真论证,并且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才颁布实施的。因此,每个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员额法官,对于国家的每一个法律文件、司法解释和具体条文等,都应该认真学习领会,逐条贯彻落实。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具备过硬的法律素质和娴熟的业务能力。只有每个法官具备了他们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依法行使审判职能,以及庭审驾驭能力、法律适用能力和裁判文书制作能力等业务能力,才能在执法办案中,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只有具备了娴熟的法律知识,才能成为工作中得心应手的合格法官和合格法律工作者。
 
  人常说:干啥就得吆喝啥。法律人就是明法的人,法官就得懂法律。有学者认为,一个真正的法官,起码应该掌握两门艺术,即庭审艺术和判决艺术。这里强调的庭审艺术,是指法官在开庭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驾驭和指挥诉讼的方式方法。一次庭审是否漂亮,是否简洁明快,主要在于法官如何主持指挥。作为一个合格法官应具备制作优秀判决书的能力。法官书写判决书,一个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另一个目的在于对法官的自身加以约束。当代的判决书更重视法理的宣示,其文学性的一面降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但如何使判决书的语言更易被当事人和公众接受,仍然不容忽视。所以,法官要想办好案,尤其是要想在办案时,把良法善治很好地运用在公平正义的办案实践中,就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强化对各项法律法规的适用、理解和掌握上。这是法官以其特有的法律知识和司法技能,将法律规定具体运用到案件中得出裁判结论、公正高效地解决纠纷的专门性活动。这就需要法官必须理清其中的法律关系,依靠法律原则,结合具体法理,做出恰当裁判。只有这样,才能在营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中,使自己对法律的掌握与庭审的驾驭,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进而实现公平正义,达到群众真正满意。
 
  第三,注重依法善治,实施规范有度。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有了良好的法律,就得运用好的“法治”手段去逐步完善和实施法律。而在法治实施过程中,坚持依法善治,把握尺度分寸,灵活规范适度,则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当包括两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记载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些都说明,一个国家是不是一个良好的法治状态,不仅要看它是否有完备的法律,还必须看这些法律是否为良法,是否能够做到善治。否则,法律制定得越多,国家反而离法治越远。
 
  而“善治”,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理念、机制、制度来保障,需要明确的标准和完备的程序来支撑。善治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在法律实施中统筹考虑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善治”是指“法律实施”之“善”。良法善治不仅要求法律本身是“良好”的,而且要求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良好”的。善治反映了实质法治主义的价值追求,强调要把制定良好的法律付诸实施,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同时又不机械执法,善于根据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创造性地运用衡平的方法适用法律,从而弥补法律局限性。同时,善治还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圭臬,强调在法律实施中不仅注重原则上的统一性,而且要注重不同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做到同样情况同样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总之,善治是以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可持续性等优势来凝聚转型时期的社会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法治环境。所以说,良法善治中的善治,关键是要本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环境的原则,严格法律法规,把握善治尺度。既要体现公平正义,做到依法依规办事,又要顾全大局利益,做到实施规范有度。只有这样,才能以良法善治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做出新贡献。
 
 
 
         范世林(作者单位:太原铁路运输法院)


(责任编辑:admin)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