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游泳馆遇到一位同事,聊起孩子,她一脸恐惧,“我是很害怕要孩子,听说有了孩子,个人时间就全被占据了,特别惨。”我想了想,“确实,我闲暇时间的绝大部分都用来陪孩子了”。
看到她流露出一种“你看吧,还好我没生”的表情,我不得不补充了几句,“可是养孩子的过程,会特别有成就感,比如你看着他一点点长大,看着他从什么都不会慢慢学会好多事情,看着他跟你长得很像,是你生命的延续,想想等你百年之后还有这么一个人代替你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活下去,还是很美好的。”
没错,这是我的心里话。生孩子之前我也很犹豫,生完之后的磨合期也会十分抓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谢宝宝来到我们家,这也算是对所“投资”的对象忠诚度提升的表现吧。
社会进步—生育率变低—人类灭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高大上的职业女性们是没时间没精力也没兴趣生养孩子的;被戏称为第三种人的女博士,找不到老公、没有孩子是理所应当的;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女性地位越高的国家,生育率是越低的。
确实,对不少事业女性而言,事业我所欲也,孩子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孩子而取事业也。一是读完书猛然发现年龄已经大了,二是高知人群对孩子的质量而非数量有着更高追求。中国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文盲比受大学教育的妇女平均要多生2.82个孩子。二十年来,这种学历越高生育率越低的现象,成功塑造了女知识分子高冷的形象。
有位老师曾经振振有词:你看人家欧洲,经济多发达啊,不用计划生育人口都负增长了,照这个文明程度发展下去,全世界人口负增长,人类可就很快灭亡了啊!说的很有道理,我当时竟然无法反驳。
高知女性生育意愿提升:与想象不太一样?
直到最近看到下面这张图,突然觉得人类有希望了。美国的Pew研究中心统计了1994年和2014年处于40-44岁之间未生育女性的比例,并按照学历水平进行分类。之所以选择对40-44岁进行统计,是考虑到女性绝经年龄通常在45-55之间,超过这一年龄再生育的比率很低。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未生育女性的整体比例是下降的。
当然,从图中还可以得出一个更重要的结论:虽然高学历女性的未生育率在2014年仍然更高,但20年来,本科以上高学历女性的未生育比例下降程度远高于低学历人群。1994年,35%获得博士学位的40-44岁女性未生育,而到2014年这一数据降低至20%。
最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博士的未生育率甚至降到了比女硕士们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可以为长期被当做“第三种人”的女博士们洗冤了。整体看来,这个群体嫁人生子的“入世”生活状态已经与普通大学毕业生没有什么区别。当然由于需要在学校中花费一些时间,她们的生育时间会相对推迟。但因为整个社会女性群体的首次生育时间都在推迟,30岁之后生育的女性比例不断攀升,女博士们泯然众人,也没什么突兀的。
那么,是什么让女人们怀孕生子意愿有所提升呢?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经济社会支持力度的增加是两个重要因素。
政治进步:家庭支持增加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尤其是高知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她们的家庭合伙人更有意愿分担育儿工作。《经济学人》给出以下论据:1965年左右的时候,女性所承担的家务工作量是男性的5倍,而目前这一比例已经降低为2倍。乍一看两倍还是很多,但比起几十年前,已经是天壤之别。
在回归家庭的大趋势下,“缺失爸爸”的现象得到缓解。这点相信大家深有体会,以前经常听到各主流媒体报道宣传各式模范人物“三过家门而不入、忙到无法照顾自己家人,更无暇估计孩子的成长,直至为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典型事迹,而现在基本上听不到了,说明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
母亲是否愿意要二胎,或是更多孩子,与父亲是否愿意共同承担养育责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头胎的时候还没有表现机会,二胎确实值得好好评估。其实,男性参与育儿过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稳定家庭结构降低离婚率。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是男性很难看到别人的付出,而对自己的付出耿耿于怀,所以他们对这个家庭奉献的多了意味着沉没成本高了,出轨概率和家庭离婚率也会降低,嘿嘿。
安安爸爸就是当下社会中典型的好同志。当时月嫂走了阿姨刚来,他请了一周的假期帮我过渡适应;我上班后离家远,回家晚,回家照顾孩子的工作就落在了爸爸身上。有时候周末阿姨不在,孩子爸爸还要负责做饭。我爸经常感慨,虽然我小时候他也承担了一部分家务和看孩子工作,但比起我老公,他自愧不如。不过每当说到这里,他都会加上一句振振有词的话:“我那时候的表现已经是非常称职了,这是时代不同了”。其实,爸爸高度参与家庭育儿工作在当下并不是特例,周末楼下遛娃的奶爸一大群,几个妈妈群里还有朋友是全职爸爸在家带娃,听起来非常励志。
经济发展:商品服务业支持力度加大
随着精细化育儿理念被广泛接受,商品社会的成熟使育儿过程更加便捷。家长们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经历来洗尿布、熨尿布、折尿布,尿不湿的出现为忙碌的现代人节省了很多时间(当然家长也有继续使用尿布的权力)。配方奶粉、婴儿罐头、婴儿食品的出现,以及早教和托管行业的发展,也使得母亲有可能更早地回到工作岗位。看看海底捞新建的儿童活动室,你会发现商业社会有各种方式造福于妈妈们。
当然,商品社会中育儿代表养育孩子的成本的显著增加,意味着家庭需要有更多的财力支持。从这一点来看,高知女性群体本身的工作意愿和能力让她们有更高的职业收入,其择偶标准高意味着家庭收入高,让他们有能力抚养更多的孩子。
同时,社会财富的积累意味着国家有能力提供一些便于妈妈们的公共服务。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孕妇、带小孩的家长就越有好,如母婴室等基础设施也越完备。在美国,一些州的公立幼儿园是免费的,孩子不满一岁就可以送去托管,这解决了很多妈妈的切实问题。我国的公共服务虽然现在还达不到这种水平,但地方治理确实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也是对妈妈们的利好消息。
生育意愿先降后增
2012年,一篇名为《俄罗斯鼓励生育政策的成效》的文章提出,发达国家女性的生育率随着发展会呈现先降后升得趋势:随着早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压力的增加等因素,生育率会降低。
“因为经济发展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女性变得更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降低了生育愿望。社会发展同时也使婚姻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婚年龄变大,离婚率升高。养育小孩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负担,特别在城市,对很多父母来说,养育小孩意味着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
但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将有助于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再次提高。虽然性别导致的分工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势已是大势所趋。对欧洲经济水平和生育率的横向跨国比较,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经济越发达,生育率反而越高。
“社会现代化意味着,女性取得以往被男性所垄断的社会地位,男人同时也和女性一样必须承担家庭责任。……这种趋势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首先会导致人口增长急剧下降,在男女平等社会结构趋向稳定后,生育率将再次上升并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说白了,以前经济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女人地位低,孩子一是传宗接代二是为了将来养老,但结果却导致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差,用计划生育部门的话说是“因超生致贫”。当经济发展与女性地位提升同步进行的时候,传宗接代的压力减少,人们不指望孩子养老,甚至最近有很多人声称也不需要孩子孝顺。这时候生不生孩子,完全是自由的选择。
可见,社会的开放和进步在给予妈妈们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力,在这种宽松环境下,女性可以不再迫于外部压力生孩子,这反而却促成更多女性、尤其是高知女性愿意养育一个或多个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宝宝。
写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能给各位高知大龄、且还在犹豫是否要生孩子的朋友们以信心:在这个有史以来对女性、对妈妈最宽容的时代,做妈妈的你们照样会拥有最美好的一切,不信试试看?
同时,作为新晋妈妈群体的我们,应带着感恩的心去拥抱这个史上最好时代,并尽我们所能支持育儿相关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不但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能在更美好的未来组成家庭、抚养子女,还能防止人类灭亡,够酷吧?
参考文献:Having it all, and then some, The Economist, 2015 May 23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