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葛道顺:落户政策重在公共服务改革

发布时间:2016-01-16      来源: 中国政府网    点击:

葛道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落户政策带来的真正触动不仅在户口管理这一侧的改革,而且在另一侧的公共服务、福利和权益体制的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如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较早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是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捆绑了太多的服务和福利功能,成为城乡之间难以逾越的壁垒。据调查,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津贴补贴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义务兵退役安置政策和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不仅如此,一些政策还限制了农民对居住地点和工作的选择权,农民不得不在低收入职业和低收入地区工作,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初始条件的不公平。
 
从起源上看,户籍制度并不必然具有这种分割功能。我国第一部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户籍只有人口统计和迁移登记两项功能,没有条款规定不同的户籍人口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待遇。户籍制度的附加功能,是在后来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制中逐步形成的,比如教育部门要求上学以户籍为依托,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部门要求就业和社会保障以户籍为区隔,等等,导致户籍制度走样变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冲击了原本固化的按户籍管理模式。在大多数中小城市,农民早已可以自由进入工作并居住。市场选择了农民进城,农民有了合法正当的住所,自然有权在就业地落户,但难题是如何保证落户后同等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获得有关权利及利益。允许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不是简单的农转非问题,而是公共服务侧的改革和供给。所谓公共服务侧改革,核心是逐步取消各类公共服务、福利以及相关权利与户籍挂钩的做法,建立面向全体公民的统一的公共服务等制度,从而保证新落户的家庭没有区别地享受同等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侧改革可以按照小、中、大城市逐步推进,不需要承担整体即刻转变户口身份的巨额成本。首先是开放小城镇和一批中等城市,允许外来务工者就地自由落户,同时进行公共服务压力测试、改革和强化供给。取得经验后,向其他小、中城市有条件铺开。实际上,有一些公共服务已经经受了这种压力测试,比如大、中城市的医院门诊制度早就不区分户籍,任何类型的身份证件都可以挂号并获得诊疗服务。结合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整个医疗卫生服务可以率先完成公共服务侧的改革。同样,教育、劳动、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可以各自相机而动,经由小、中城市试点推进,逐步实现供给侧的改革和重组,从而为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提供广泛基础条件。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具体措施,要以新思路引导新行动。落户政策带来的真正触动不仅在户口管理这一侧的改革,而且在另一侧的公共服务、福利和权益体制的改革。做好公共服务侧改革,户籍制度将回归其人口登记、统计的原始职能。而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的实现,将极大促进各类户籍人口的社会流动,反过来又将促进公共服务产品的扩大化和丰富化,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流动红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葛道顺)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