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民法总则》的正确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2017-07-11      来源: 《重庆律师》2017年第2期    点击:

作者:侯国跃,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

来源:《重庆律师》2017年第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于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施行前的这几个月,作为法律人的我们肩负着解释和宣讲《民法总则》的重任。为完成这一使命,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式打开《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一经发布,“江湖”传闻不绝于耳。有人认为民法是关于邻里关系的法律;有人认为民法是调整婚姻家庭生活的法律;还有人认为民法是关于个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而与组织无涉。民法到底是什么?要理解民法,首先要理解私法。《民法总则》第2条规定,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理解民法要注意三个关键要素:平等主体、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理解民法要注意三个关键要素:平等主体、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平等主体就是纵向关系以外的社会主体。人身关系就是人格关系、身份关系,财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民法调整的范围比我们设想的范围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企业等各式主体在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民法里找到行为指引。为了说明民法的重要性以及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孟德斯鸠说过,“在民法慈母般的眼中,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国家”。

边沁说,要理解法律,特别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法律,《民法总则》自然也是有欠缺的。今天我们讲依法治国,即是要推行法治。亚里士多德说,“法治一词有两层含义: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从,而大家所遵从的法律本身就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那今天我们的《民法总则》是不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呢?笔者想重申一个观点,“良法推定,恶法亦法”。既然《民法总则》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出来的,是经过那么多严格的程序后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那就应该推定它是一部良法,哪怕它也有缺陷。

自五十年代以来,民法典制定工作几经波折。2009年以来,不少人认为既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则无需编纂民法典。经过多方努力,十八届四种全会最终决定将“编纂民法典”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缺乏私法精神、私法文化、私法传统的中国社会,一贯强调公权力的运行和干预,而不重视私权利的保护,重启民法典编纂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国有十几亿人口,没有哪一部法律可以让全国人民都满意。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首先要普通民众的接受能力,把法律写得很很科学,也很符合法理,即使超越了《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但是如果不能被理解,就无法被通过。伟大的法典应以强有力的法理探求成果为支撑。但是,结合本国本土资源,借鉴国外先进法律,真正的落地的法理探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要宣传法律的精神,宣讲法律的内容,让老百姓理解法律、信仰法律。

制定一部法律既要依靠法理,又要考虑逻辑和语法。综合用好三者自然也不容易。“法律是门艺术,在获得对它的认识和掌握之前,需要长期学习与实践”。这是英国大法官科克讲的。马克思则说过,“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也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同理,一家公司制定出规章制度出来,总有人说这不好那不好,但如果把他放在那个位置,由他来制定这个规章制度,极有可能还没有别人制定得好。所以诸位,今天我们打开《民法总则》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它的不易。  

法网恢恢,疏必有漏。任何法律都要使用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任何法律都可能存有缺陷,因此,任何法律都需要解释方能适用。并且,不只是法官需要解释法律,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解释法律以达到用它来指引我们生活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用妥当的解释方法解释《民法总则》,比如说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法意解释、当然解释、扩张解释、缩小解释等等,我们还可以通过价值补充、漏洞填补等方法来解释。经由正确的解释,让“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政治国家及市民社会中的法治。这是《民法总则》颁布后我们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

法律人应共勉自律。首先,2017年3月15日是个分水岭。《民法总则》通过之前,我们可以提各种意见、建议,可以进行各种批判、质疑,不存在错误的观点,只存在是否合理的建议。但是,《民法总则》颁布之后,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解释好、宣传好、适用好它,而不是去批评它、质疑它、否定它。

法律人有必要在内部认真讨论法律可能存在的缺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法律,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立法的完善做铺垫。但是,当我们面对普通老百姓的时候,绝不能抱着“否定一切”的态度,对法律开展各种批判;相反,我们要宣传法律的精神,宣讲法律的内容,让老百姓理解法律、信仰法律。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如果法律不被信仰,那颁布再多的法律又有什么用呢!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