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王利明:民法对人格尊严的保障应提到更高位置

发布时间:2017-11-03      来源: 本文刊于9月19日北京日报    点击:

文︱王利明

 

 

 

民法总则草案七大看点。2016年7月5日,中国民法典的“纲”——民法总则草案面世。作为民法典立法“两步走”的第一步,民法总则确立的民事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等内容将发挥统领作用。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我们要制定的民法典是21世纪的民法典,必须回应21世纪的时代需要,彰显21世纪的时代特征。如果说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风车水磨时代民法典的代表,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是工业化社会民法典的代表,那么今天我们要制定的民法典就应当成为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民法典的代表,这样我们就必须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真正体现法典与时俱进的品格。

 

 

民法的终极价值是对人的关爱,最高目标是服务于人格尊严和人的发展

民法总则草案已经彰显了时代精神。21世纪的时代精神是什么?21世纪是走向权利的世纪,是弘扬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世纪,所以21世纪的时代精神应该是对人格尊严的保护。孟德斯鸠曾经有一句名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民法就是人法。在21世纪民法作为人法的特征,一定要体现在对个人人格尊严的尊重,对人的关爱,这应当是民法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于人的尊严保护应当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我们的民法同样也应当把人的尊严、自由的保障提到更高的位置。

 

从民法总则草案来看,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这样一个特征,比如说草案在关于民事权利的规定中增加了关于人格尊严保护这样的条款,在自然人的规定里面也有很多条文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而且在民事权利里面专门宣示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等等,我觉得这些条款都彰显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气息。

 

但在彰显时代精神方面,草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说关于人格尊严维护的规则,把它仅仅是放在民事权利里面规定,从立法者意图来看,是作为人格权保护的兜底条款加以规定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规定还是不够的。

 

我个人建议,是不是可以考虑,把它作为一项民法的原则加以规定?因为对人格尊严的保护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人格权利的领域,它还广泛地适用于有关物权、合同等领域里面。现在已经有大量的案例出现了,一旦合同有损个人的人格尊严,这个合同就可能因此而被宣告无效,比如有关代孕的案件,最后法院都是以因为贬损了个人的人格尊严而宣告这个合同无效,其依据其实就来源于对人格尊严保护的原则。

 

所以,民法里的人格权位阶过低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互联网的时代,代孕、器官移植、克隆等技术的发展,对于人格主体性的地位形成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人的尊严的保护也应该更予以加强。在实践中已经出现的冷冻胚胎案等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对个人尊严的保护。在民法上我们知道,一个重要原则是私法自治,民法之所以被称为私法,是有私法自治这样的原则,现在的民法在私法自治之外还有重要的价值理念,这就是人文关怀,核心就是对人格尊严的保护。

 

私法自治保障个人对其私人生活、民事交往的自我支配和自我安排、自我决定,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文关怀就要使个人享受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来实现对个人的全面保护,维护每一个人的尊严。每个人有尊严,我们民族才更加有尊严。这两项原则,是相辅相成的,都共同服务于对人的保护,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讲,把人格尊严放在民法原则这个位置,更能体现21世纪的时代精神。

 

 

21世纪法律遇到最严峻的挑战是如何强化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同时在分则里面,应强化对人格尊严的保护,特别是要强化对有关隐私、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个人的生命健康、名誉、肖像等人格权的保护。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对我们很大的挑战是人格权的保护。大家可以看到,网络的侵权主要是对人格权和对知识产权的侵害。

 

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美国一个著名学者把21世纪所有的高科技发明全部罗列起来,经过分析后指出,所有高科技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是都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副作用,就是对个人隐私的威胁。民法典要强化对个人隐私等个人人格权的保护,才能真正彰显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

 

 

民事权利体系的构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民法的人文关怀也要求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保护个人权利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民事权利体系的构建,民法总则草案系统全面地构建了各项民事权利,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而且也保持了开放性,在多个条款里面都对权利的规定留下了必要的空间,这些规则设定还是非常合理的。但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关于民事权利列举的规定还不是很充分,这个草案没有规定个人信息权,这确实是疏漏。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社会,个人信息权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民事权利,不管将来立法是不是要专门就个人信息权做特别的规定,但现在必须在民法典草案里把个人信息权作为基本的民事权利规定下来,这样才能为将来的立法确定一个基本法律依据。

 

二是草案关于民事权利行使的规则规定得不充分。现在虽然规定了民事权利、民事责任,但是缺乏关于民事权利行使的具体规则,这就在权利和责任中间缺了一大块,这一块我认为是不可缺少的。

 

三是只重视了对权利的保护,但缺乏对利益的保护规则。在民法上很多时候涉及的是一种利益而不是权利,但是它仍然需要得到保护,比如死者人格利益,这不是权利,而是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民法上权利和利益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互转化的,仅仅只是保护权利而不保护利益,这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足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之,我个人认为,民法的最高目标就是服务于人格的尊严和人格的发展,我们的民法典要屹立于世界民法之林,就要强化对人格尊严的保护,彰显时代特色,使它真正成为一个21世纪民法典的杰出代表。

 

本文刊于9月19日北京日报

作者: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人大重阳联席理事长。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