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民生好,才是真的好(特别报道·新视角看形势③)

发布时间:2015-06-08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宋 嵩制图

  核心阅读

  民生好,才是真的好。这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得到改善也恰恰表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在加快调整、改革在加快推进

 

  前文回顾

  5月25日,本版刊发“新视角看形势”系列报道第一篇《速度放缓就是形势不好吗?》。报道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速不能反映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全貌。如果不仅仅以速度看形势,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6月1日,本版刊发“新视角看形势”系列报道第二篇《风向标还灵不灵?》。报道认为,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些传统微观指标持续走弱,而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合理区间,这种“背离”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而这,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因此,我们不能单以一些传统微观指标来判断经济形势。

  

  改善民生

  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民生改善是比GDP快慢更值得关注的、终极的经济指标

  当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时,人们发现: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另一边,却是民生指标飘红:

  就业保持平稳增长,饭碗更多了。

  一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320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总体稳定。

  居民收入较快增加,钱包更鼓了。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同比实际增长8.1%,快于GDP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物价温和上涨,蔬菜、生猪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低位运行。

  社会保障继续加强,“兜底”更稳了。

  到3月底,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18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33万套。到2014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42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97亿人,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常态下,我们不能单以速度研判形势。应当看到,虽然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缓中有稳、缓中有进、缓中有新: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加快孕育;与此同时,民生、就业等状况较好,更是表明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民生好,才是真的好。这是因为,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改善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发展本义来看,改善民生是最重要的指标。

  “脱离了人,经济发展就没有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举例说,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修路盖楼,对GDP有贡献,但对百姓来说毫无意义,而且还浪费资源,造成增长的负效应。“只有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才有效益。民生改善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比GDP快慢更值得关注的、终极的经济指标。”

  ——从经济发展动力来看,改善民生是发展提质增效的必要条件。

  “加快保障房、农村水电、环保治污等民生工程的建设,改善群众生活,也增加了消费和投资,稳定并扩大就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既能让农民工早日摆脱尴尬身份,也能助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加快实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举例道。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改善民生是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支撑。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发展更紧密地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凝心聚力。”张占斌说。

  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政策体系的完善,民生的持续改善,将使我国平抑经济波动、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更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表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支撑之一就是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社会公平。

  民生改善

  表明结构优化、改革推进

  就业、消费的稳定分别反映出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持续优化

  民生好,才是真的好,还因为民生改善恰恰折射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在加快调整、改革在加快推进。

  结构更优了。

  就业的稳定反映出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超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就业吸纳能力更强的服务业已稳稳撑起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解决新增就业占比超过四成。

  消费的稳健增长反映出需求结构的持续优化。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文体消费、养老家政消费……如今,居民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消费需求健步前行,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头驾马车。

  活力更强了。

  收入分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养老并轨、简政放权……持续不断的改革红利提升了老百姓的公平感、幸福感,也催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将个人的创富历程与时代的创新大潮共鸣共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获得更为深层、持久的动力。”张车伟说。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应常抓常新。

  ——改善民生,就要稳就业、提收入、强保障。

  “稳就业”松不得。

  张占斌认为,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统筹安排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等。“多指导、多服务,提供信息,畅通渠道,把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位。”

  “提收入”慢不得。

  “要更大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张占斌说,老百姓兜里有钱了,才敢大胆消费,在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强保障”弱不得。

  财政收入放缓,可民生投入不能打折。张占斌认为,当前应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健全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等等。“民之疾苦,国之要事,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改善民生,就要突出公平为先。

  公平是照进千门万户的阳光,增民惠、暖民心、聚民意。专家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让社会成员获得“起点公平”有更坚实的制度基础;要继续实施商事制度、财税制度改革,实现市场经济各主体的“机会公平”……“发挥好社会政策的再分配功能,在社会保障领域,有步骤地推进各种制度的整合与统一;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说。

  ——改善民生,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为。

  民生福利的供给水平要与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范剑平认为,经济增长有快有慢,而福利待遇水平一旦上去了就很难降下来。应吸取一些国家社会福利过度膨胀、难以兑现、失信于民的教训。“如果脱离了当前基本经济状况一味强调提高民生福祉,短期内或许某些民生状况能得到改善,但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

  持续改善民生,能让每个人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深化民生改革,能让每个人都有凭借勤奋工作、诚实经营和聪明才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只有民生好,经济社会发展才会获得持久动力并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8日 17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