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深陷留守儿童死亡“魔咒”,毕节到底怎么了

发布时间:2015-06-13      来源: 团结湖参考    点击:

怎么又是毕节”,这两天,毕节市相关领导的脸可能会发烫,耳边响起“啪啪”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

  许多做突发新闻和调查报道的记者,内心都会遭遇一种纠结。碰到大的事件,他们会很兴奋,因为能有机会大显身手。但同时,这样的事件总会伴随生命的陨落或者普通人命运的跌宕,让人痛心。新闻热点过去,事件会被公众忘记,活着的人还得将人生继续。

  河北肃宁公安局政委薛永清在枪击案中牺牲,几乎一天后的同一时间,他的妻子以跳楼的方式结束生命。用河北警方某高级警官的诗句来说,“你只是纵身一跃,就完成了一段传奇”。薛妻这番惨烈举动的原因,除了外界赋予的“殉情”,应该还有她对未来生活绝望到了极致。肃宁这个事情迟早会消失在公众眼界,可还有更多普通警察和家属们在继续忍受苦与累。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需要得到重视。

  死去不易,活着更难。这是学者研究农村自杀问题的感触,但先前针对的基本都是老年人。没想到,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的4名留守儿童,6月9日晚在家中服用农药身亡。当时的具体情形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新华社记者了解到,警方的初步结论是疑似集体喝农药自杀。七星关区区委宣传部负责人此前表示,孩子家中有1000多斤玉米,几十斤腊肉,甚至还有3000多元存款,以此澄清“儿童自杀是因为生活困难”的传言。

  孩子们喝农药的原因并不是生活缺乏保障,当地政府似乎可以松口气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很严重,根据研究人员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在贵州和安徽两地,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2.88%和20%。一个走向暮年的老人自杀,还不难理解。可尚未绽放的花朵,却过早的自我凋零,该是遇到怎样的寒流,发生了什么不可挽回的变故?有报道说,毕节的这4个孩子遭遇过家暴,性格孤僻。在我看来,如果他们仅仅因为贫困而想走上绝路,倒还好办,毕竟用钱就能解决。症结如果出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危机,事态就更为严重和复杂。

  “怎么又是毕节”,这两天,毕节市相关领导的脸可能会发烫,耳边响起“啪啪”声。3年前的冷雨夜,还是在七星关区,5个留守儿童躲进垃圾箱生火取暖,全部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当时的毕节市长痛心疾首,布置了很多应对措施。根据当地官网的信息,毕节市从上往下都动了起来,比如排查建档、控辍保学、实行代理家长制度等。七星关区民政部门甚至对留守儿童“包保到人”,实行24小时轮流管理看护。效果怎样,已经不用我再多说。

  这种突发事件之后的突击表态,耳熟能详。在应对新闻热点带来的舆情危机时,地方政府如果仅仅“对事不对人”,为的只是给外界和上级一个交代,缺乏面向底层的人文关怀,就只会就事论事。一旦新闻事件过去,种种部署和安排都必然形同虚设。

  包括前面说的两起事件在内,这几年毕节深陷留守儿童的“魔咒”。比如,2013年12月,5名儿童在放学路上被农用车撞死;2014年4月,毕节又曝出多名小学生被老师强暴,其中大多受害者也是留守儿童。毕节究竟怎么了?还有多少地方也存在毕节的问题?

  说起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这个革命老区身上最显眼的关键词是“贫困”,处于喀斯特地形区域,身患“生态癌症”,典型的“穷山恶水”。它还有个特殊的身份——毕节试验区,除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外,控制人口是主要任务之一。像毕节这样的地方,贫穷并且自然条件差,本地经济发展很难。人口多,劳动力过剩,外出打工就成了不二选择。目前情况下,地区间的工资差距不易缩减。城乡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短期内很难缩小。想让打工的农民回乡,基本不可能;让子女跟着一起出去,现实条件又不允许。各地留守儿童大批存在的现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有研究者认为,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入学门槛,让儿童能够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这些方面的举措,已经超出了基层政府的治理范围,地方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这么干,这个建议需要得到“顶层设计”。

  除此之外,还得考虑到一个现实状况:假若这些制度性问题都解决了,打工的家长也未必愿意带着孩子一起生活。他们本来就想赚取高工资收入和低生活成本的差额,负担不了多名子女在城里的各种开支。虽然治标不治本,在没找到更好办法之前,眼下要应对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基层政府和村社组织仍是主力。物质保障是个前提,心理抚慰和教育轻视不得。这一轮新闻热点会很快过去,毕节的官员们得记住:对事,更要对人。

  经历前一个夜晚的雷电暴雨之后,昨天的北京城清澈明亮。歌词里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对于个体生命的社会保障而言,总要经历风雨才能看到彩虹,代价未免太大了些。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