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以人为本”方有人口与人才红利

发布时间:2015-07-12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网    点击:

 编者按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而对于人口大国中国来说,长期以来,人口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曾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今,当人口数量增长渐缓之时,人口结构问题更值得重视。

  在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中,关乎人口结构,有城乡之分、男女之分、老幼之分;也有地区之别、民族之别、受教育程度之别……其中,城乡结构与年龄结构,前者直接挂钩新型城镇化,后者影响着未来人口政策的变动——两者均可谓当前的热点之热点。

  城乡结构:

  留守的有保障,同城的同待遇——农民工方能真正融入

  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今年布置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然而,融入有多难,过去的历史可鉴。

  从改革开放初的9亿农民到2014年的6亿,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市民更多”的国家。但数字上的城乡结构逆转,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故事。某种程度上,“农民工”这一称谓就折射了这一群体的尴尬处境——进入城市,却抛不掉农民身份;住在城里,却享受不到同城待遇。

  该如何解决“融入”问题?笔者以为,应从输入地、输出地和输入通道三个方面三管齐下。

  输入地,即农民工最终落脚的城市。输入地助力“融入”的关键是解决同城待遇问题,这也是过去政策的主要发力点。但难以跨越的户籍鸿沟,使得农民工在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公共服务上始终难以向城镇居民看齐。因此,去年时隔17年重启的户籍改革,首先取消了户籍的“农”与“非农”之分,去除了形式上的不平等;并希望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逐步解决实质上的不公平。

  而伴随着同城待遇的逐渐改善,又出现了“都市乡民”问题。“都市乡民”指的是进入城市生活、实现了职业非农化、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但没有完成人格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进城农民,是城市性滞后于城市化的结果。而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应该是既有人口上的城市化,又有人格上的城市性。

  输出地,即农民工最初出发的乡村。留在这里的亲人,是农民工们的思念。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约有5000万,留守儿童则超过了6000万——这些老人与儿童,成为农民工们“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输出地助力“融入”的重点是解决后顾之忧。

  目前,对待这一群体,政策多从加强保障入手。如针对空巢老人,宣传落实优待政策、拓宽农村集中供养范围、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等;针对留守儿童,解决其入学问题、发挥农村学校的关心和监护作用等。除此之外,鼓励全社会关爱这部分群体,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子女”与“父母”角色缺失带来的不安。

  输入通道,即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距离”。其中,有形的距离是交通。如果交通足够便利,农村与城市间的来往足够畅通,那么农民工们融入城市的代价就会变小——不仅平时回家探亲方便了,而且想退出城市或者换一个城市也没那么困难。无形的距离则是心理。如前所述,即便进入城市也仍存在“都市乡民”难题,即便全社会的关爱也代替不了至亲之间的沟通。

  说到底,最好的办法还是“在一起”。于是,培育新生中小城市,让农民就地城镇化;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推动中西部城镇化……都成为了促“融入”的新思路。而终极奥义,则是未来,农村将去掉“农”字直接为“村”。而“村”,只不过是和城市一样的人类居住点。到那个时候,“市民融入村”和“农民融入城”一样,稀松平常。

  年龄结构:

  老龄社会弥重,人口政策初变——人口红利留不住,人才红利补

  在“单独二孩”之后,“普遍二孩”还有多远?这是一个审慎而敏感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人口问题的凸显,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年龄结构的变化。

  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人口的年龄结构开始成为统计公报的内容之一。当年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我国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2.89%;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前者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后者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10年后,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第六次也是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占比下降至总人口的1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为总人口的8.87%。伴随着前者的持续下降和后者的持续上升,未来中国将成为一个垂垂老矣的大国。

  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构成的老龄社会,带来的压力已经显现。比如:日益攀升的养老金保值增值压力,如果无法合适增值,空账情况将愈发严重;早年未考虑太多养老需求的住宅,因为缺少电梯等辅助设备,令老年人居住起来痛苦不堪;从全社会来看,由于需要供养的老人多了,年轻人的压力相应也就更重了……

  当然,压力会带来动力。比如推动制度变革,加快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推动城市更新,增加更多人性化的助老设施等。老龄社会也不全是挑战,还有机遇并存。房地产业、IT业、医疗健康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均在关注老年人这一崛起的市场,并考虑在未来二三十年间可否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由越来越少的孩子组成的既往趋势,可以经由政策得到扭转吗?去年,“单独二孩”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目前,已有北京、浙江等多个省市公布了政策实施以来的统计监测状况。如北京,截至2014年底已有3万对“单独”夫妇提交了再生育申请;而浙江的数据更新一些——截至今年5月底,浙江出生了近5万个“单独二孩”宝宝。然而,3万也好,5万也好,都远低于预测峰值,基本上处于一个被“腰斩”的水平。

  不过,这未必意味着长期内会持续这一趋势。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有差距,更有时差。从长远来看,随着“单独”夫妇们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生育数量也许会有所增长。为此,相应的医疗、教育条件等必须尽快跟上。但短时间内,依靠这一政策来增加人口红利并不现实。

  事实上,人口红利已经到了警戒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因此,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延迟退休、提升劳动力技能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正加速进入政府决策,或已处于改版升级中。而长久以来挂在中国人嘴上的“人口红利”一词,也在逐渐转变为“人才红利”。当然,“人才”是多类型的人才,专业的研发人才要有,技能型人才亦不可少。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