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款不是“硕鼠”的“唐僧肉”
发布时间:2015-10-15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3119人的扶贫对象中竟有3048人超过贫困线,仅有61人符合标准,广西马山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不利,而且存在严重造假行为。央视《新闻1+1》关注:广西马山县,何以劫贫济富?(10月13日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给各地的扶贫资金也在逐年增多,扶贫工作“含金量”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各地涉农和扶贫资金职务犯罪也在不断增多,这些扶贫款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被分食的“唐僧肉”。广西马山将扶贫资金用于救济三千多“富人”,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着,有同样多的穷人可能失去了被救济的机会。这种行为明显侵害了当地百姓,特别是最困难百姓的切身利益。
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高发令人深思,究其原因,既有自身素质的问题,又有体制不科学和机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从自身来看,一些基层干部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理想信念动摇,见利忘义,法制观念淡薄,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捞取钱财的资本、牟取私利的工具,将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民的扶贫资金当成为自己谋私的“时机”, 在侥幸心理作用下,明知违法犯罪也要铤而走险。除主观原因外,一些地方对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只注重扶贫资金的划拨,疏忽对资金的申报、拨付、使用等环节的监督,致使个别基层干部能够采取虚假合同等办法套取扶贫资金。部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透明、不公开,也让不少“有心人”有机可乘。
只有加强扶贫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筑牢防线,才能严防村干部变成“硕鼠”。首先,应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扶贫资金、物资用之于民,就理所当然接受群众的监督,群众有权知晓自己享有哪些贫困补助。只有建立群众参与的评议机制,才能使群众真正监督好扶贫资金、物资的去向。其次,要将监管一抓到底。扶贫资金、物资事关百姓冷暖,事关政府形象,对其管理不能一拨了之,而建立从上至下的监管问责机制,扶贫资金的划拨和使用情况、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这些都需及时追踪,及时公开接受监督。只有对以权谋私的村干部加大问责,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才能让扶贫资金真正扶贫,真正进入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文/赵石)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3/c_128311775.htm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