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这种做法,是新的形式主义!

发布时间:2023-05-09      来源: 新华社    点击:

新华社 2023-05-08 14:25 发表于北京
 
图片
 
作者:文渊阁

 

“不管用什么办法,摆平就是水平。”这是过去部分基层干部的“口头禅”。
 
“上面怎么说的,下面就怎么做呗。”随着基层治理日益规范,面对刚性要求和问责压力,一些基层干部的“口头禅”变了。
 
过度“变通”,就会绕过规则,把政策和规定,变成“摆平”的“橡皮泥”;但不管政策执行是否符合实际,一味“照章办事”,那就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了。
 
我们常说基层工作是“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把上级的政策和要求比作“千条线”,那么基层就是“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只有面对面应对、一事一议解决、因时因地灵活处理,才能把党的好政策绵绵密密地落实到广大群众中去。
 
东部某地的一名乡镇书记说,冬季环保严查时,上级要求村里“煤改气”。但一名80多岁的老人说自己不会使用天然气,也不敢用。干部做了很长时间思想工作,也没有把老人说通。考虑到老人的安全等问题,基层干部就“特事特办”搞变通,没有给他改气。上级来检查时,说可以让村干部录视频证明一下,因特殊原因,老人没有完成“煤改气”。
 
“结果录了视频也不管事,第二天上面的处分就下来了。”这名乡镇书记说,老是这样,就没人敢变通了,本来要提拔涨工资了,一个处分啥都没了,还是照章办事安全,不管合不合适,让干啥干啥。
 
“煤改气”是好政策,但落实过程绝不是简单地复制执行。不同于程式化、规范化的窗口服务,政策在基层落实中会受到很多细小、琐碎和偶发的事情影响,并且都没预案和制度规定,只能灵活应对。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政务服务中心的“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超市”,市民在自助办理发票业务(2022年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然而,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一些基层干部不再变通,甚至不再向上反映实际情况。
 
中部地区一个山区县,有的农户厕所建在远离房子的半坡上,有的建在公路边自家开垦的荒地里,荒地还用篱笆围了起来,看不出平时使用的痕迹。
 
“这都是上级统一设计的厕改方案,材料用的是彩钢板,里面空间小,夏天热冬天冷,有村民不愿用,也有村民长期不在村里住,建起来就闲置了。”当地一名乡镇干部说,中央在厕改上投入大量资金,他看着很是心疼。
 
“哪天摸清底数,哪天统一开工,使用哪种材料补贴多少,中间要拍照留痕多少次,改厕率要达到百分之多少,文件里清清楚楚,只能不折不扣执行,稍有不对就会被问责,哪里有变通的空间?”这名乡镇干部说。
 
如果厕所建起来不是给人用的,而是拿来看的,那么“厕改”的初衷是什么?如果监管和考核评价的终点只是为了“按照上级要求修厕所”,这不是形式主义是什么?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千差万别,不顾实际情况的“一刀切”,只会让矛盾“越疏越堵”,事情“越来越怪”。
 
“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做”,基层干部的这种“不变通”,固然与自身能力不足、缺少担当作为有关系,但更值得探讨的,是什么束缚了基层干部创业干事的手脚,让基层干部畏手畏脚、照本宣科?
 
概而言之,这种现象的背后,潜藏着基层干部不敢变通、不会变通、不想变通三种心态。
 
不敢变通。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说,现实的压力并非来自激烈的岗位竞争、繁重的任务或者群众不理解,而是问责。“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这句三观不正但全网刷屏的话,是很多基层干部的另一句“口头禅”,宁可不做事,也不愿“背锅”。
 
“程序稍有不对可能被问责,工作完不成可能被问责,上级出事了基层还得被问责。”中部地区一位乡镇干部直言,现在红头文件少了,白纸黑字无落款的文件多了。拿着这些文件去兑现政策、资金,很难;但如果不按上面的规定执行,上级拿来打板子,很好用。
 
不会变通。
 
一方面,上级没有给基层变通的空间;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与老百姓打交道的经验,不知如何变通。
 
有干部表示,近年来乡镇干部队伍加速年轻化,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哪些问题需要变通,又该如何变通,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想变通。
 
变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使政策规定更好地和基层实际结合,另一方面也为个别基层干部违法乱纪提供了灰色空间。在现实中,合理变通的边界难以界定,不合理的变通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些干部怕麻烦,干脆就“躺平了”。
 

 

在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前台指引市民办理业务(2023年2月21日摄)  周义 摄

 
问题讨论完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既要严格监督,又要给基层干部施展本领的空间。
 
一是要赋予基层干部更多自主性,减少不必要的过程管理。什么样的过程管理?不少乡镇干部给我们举了例子,在和群众打交道的时候,很难时时按上级要求一五一十地去做,比如某件事必须专题研究几次、必须去群众家多少次且要拍照留痕等。
 
二是要通过增设政策反馈渠道,保护好提意见的人。再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但如果直接反映问题,可能被上级领导误认为有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个人发展。匿名反馈能帮助上级更真实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三是要完善容错机制,让想干事的干部心无旁骛开展工作。通过列出容错免责的正负面清单,建立容错免责认定专家库,重视群众评价,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