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陈忠海:古代官场中的隐性腐败

发布时间:2023-04-01      来源: 官察室    点击:

 
 

 

隐性腐败自古有之,是一种官场顽疾。一些官员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利用制度漏洞或执法松懈牟取私利,被发现时则用“一时疏忽”“下不为例”等加以开脱。但腐败就是腐败,无论手段多么隐蔽,所造成的危害是一样的。

 

身份便是“隐性财富”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宦官张让是汉灵帝朝的“十常侍”之一,手眼通天,就连他的家奴都炙手可热。《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张让府中有一个管事家奴,“交通货赂,威形喧赫”,成为一些人巴结的对象。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主动攀附这个家奴,“倾谒馈问,无所遗爱”。时间长了家奴也有些不好意思,主动问孟佗有没有什么事要办。孟佗只提了一个很小的请求:希望能得到您的一拜。这还不简单?家奴答应下来。平时求见张让的宾客很多,门口经常停着无数的车子,孟佗也去“排队”。这时家奴出来“率诸仓头迎拜于路”,孟佗在众人惊羡的目光中进入张府。如此一来,孟佗声名大振,众人“皆争以珍玩赂之”。孟佗从中拿出一部分贿赂张让,谋得一个凉州刺史的官位。

 

宦官张让(影视剧照)。

唐代宗时元载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深得皇上器重。有一位父辈亲戚从宣州来京城,希望元载安排一个官职,元载“度其人不足任事”,但又考虑到是长辈,不能让他白来一趟,于是写了一封“推荐信”。这位长辈“行至幽州,私发书视之,书无一言,惟署名而已”,不禁大怒。但事已如此,只好硬着头皮拿着这封除了元载签名外别无一字的信“试谒院僚”。判官听说有元载的亲笔信,大惊,“立白节度使”。节度使不敢怠慢,“遣大校以箱受书,馆之上舍,留宴数日,辞去,赠绢千匹”。

北宋时赵清献任御史,有“铁面御史”之称,但他也曾做过一件为人牟利的事,只是做得较为隐蔽。赵清献未及第时曾在乡中大户陈某处做家庭教师,陈某待他很好,“赍行囊送入京”,赵清献才一举及第,走上仕途。后来陈某的儿子因人命案系狱,性命难保。有人出主意:“尔家昔作馆赵秀才,今显宦于朝,可以为援。”陈某来到京城,见到赵清献。赵清献问完情况,让陈某暂在书院住下。一住十多天,陈某去催,赵清献“唯唯而已”。又住了一个多月,陈某失望告归。两个月后,赵清献写信给陈某,说他的儿子已被赦免死罪,两年后可放回家。两年后,陈某的儿子果然回到家中。赵清献并没有为陈某儿子一案打过招呼,他只是派家中的仆人每天去狱中送饭,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的官员听说后,知道陈某与赵清献关系不一般,便从轻发落了。

 

司法运行中的“生意经”

在古代,官员犯法被查后还有反转的机会,如果审案的时间能拖得久些的话,机会就更大了,可以请求皇帝或长官施恩,也可以等来朝廷大赦,从而减罪或免罪,但要是案子审理得快,这些机会也就没有了。审案的快与慢掌握在主审官员手中,慢一点似乎也算不上徇私枉法,却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大臣文彦博奏称:“比者用兵西鄙,有临阵先退、望敌不进之人,及置狱邻郡,而推劾之际,枝蔓淹延,启幸生之路,稽慢令之诛,将何以励众心而趋大敌乎?”这里说的“枝蔓淹延,启幸生之路”指的就是拖延审案过程以求生机。宋真宗时,大理寺上奏:“郊礼在近,诸州奏按多不精详,冀于覆驳延留,以俟恩宥。”这里指的是,一些审理案件的官员在上报案件时,故意在卷宗中留下瑕疵,大理寺便会以“奏案不圆”为由驳回。一来一往,案件审理自然就被拖延下去,这种手段比篡改证言证据、颠倒事实、制造冤案假案更为隐蔽,但同样能帮助请托人达到目的。

古代教育不发达,普通百姓文化水平有限,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往往会惶恐无措,这时一些歇家便主动提供相关词讼“服务”,当然收费不低。歇家本指提供歇息的客店,后来发展成为业务广泛的中介机构,他们利用复杂的背景、在乡里的势力以及对法律条文熟悉的优势,勾结官府中的吏役、讼师,把持狱讼。清代江西按察司所辑《西江政要》中记载着歇家牟利的情况:“投歇者,具控必准,即鼠牙雀角之争,能使惊天动地。不投歇者,有理莫伸,虽伤心刺骨之害,反致受屈含冤。”这里的“投歇者”是指通过歇家打官司的人,“不投歇者”指不肯花这笔冤枉钱的人,后者即便有理往往也无处申辩。

在古代,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都有任期,而本地胥吏则不同,往往深耕厚植,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有些胥吏长期把持词讼,形成司法垄断。《道光朝实录》记载:“京师各库及税务衙门书吏,当役满告退后,其接充者,非其子侄,即其亲戚。”一些案件审理中需要引用律令或成例,引哪些不引哪些将决定最终判决结果,这时胥吏便可以“发挥”了,通过避重就轻可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过断章取义可改变案件的性质。清代蒋良骐在《东华录》中记载,雍正时刑部书吏所提供的案例“往往删去前后文词,止摘中间数语,即以所断罪承之。甚有求其仿佛比照定议者,或避轻就重,或避重就轻,高下其手率由此起”。负责保管案卷的书吏也有可乘之机,根据规定,官员离任时所分管的案卷要进行交接,书吏利用这个机会可任意增删案卷里的内容,对后续审理将产生关键性影响。

 

五花八门的行贿受贿手段

古代刑罚中往往有“以赃计罪”的原则,即根据涉案价值多少来决定惩罚的轻重。为逃避法律制裁或减轻处罚,行贿者和受贿者往往绞尽了脑汁。明人张弼号东海,工书法,尤擅草书,被称为“张旭复生”。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记载:“张东海为南安太守,在郡日,有某布政将入觐,缄纸一箧,索公草书,为京中人事。”明代的布政使是一方大员,进京办事前请张弼写上“一箧”书法,拿去送礼,这种行贿方法称为“雅贿”,很早便流行于官场。

清朝“雅贿”之风盛行,北京琉璃厂的一些古董店发展成为“行贿中介”。学者吴思在《潜规则》一书中指出,清末京城“雅贿”极盛,琉璃厂的多数古玩店已沦为行贿受贿的掮客,官员们把自家文物放在古玩店由其代售,送礼者掏大价钱买了再送给官员。通常是,地方官进京想找某官员办事,便先到琉璃厂打听“行情”,古董店老板问清找什么人办事、办多大的事情后会给出建议,让办事的人送一张字画或扇面什么的,而这些东西是京官寄卖的或京官家中的,地方官交了钱,古董店的老板从京官那里“买”来东西交给地方官,地方官去见京官,临走把字画或扇面放在书房,什么话都不用说,事情就办成了。

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来北京疏通向洋人借外债一事,关键人物是户部尚书宝鋆。这件事难度极大,而胡雪岩最终顺利办成了。胡雪岩没有直接向宝鋆行贿,而是找人打听宝鋆府中的情况,包括所有细节都很在意。胡雪岩得知宝鋆府中客厅里挂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看泉听风图》,于是到琉璃厂找到一位与宝鋆很熟的古董店老板,表示愿意用3万两银子购买唐寅的《看泉听风图》。宝鋆听说,自然心照不宣,将此画卖给了胡雪岩,而胡雪岩也顺利办成了事。

 

清朝“雅贿”之风盛行,北京琉璃厂的一些古董店发展成为“行贿中介”。

如果不想经过中间人之手,那还有更隐蔽的做法。比如,有地方官想找某京官办事,可以先让人去京城买一所宅院,然后对外出售,暗中则通过中间人让京官的某位亲戚得知并令其看上这所宅院。双方订立合同,约定如违约将赔付对方一笔款子。合同刚签完地方官便将宅院卖给他人,京官的亲戚将地方官告上官府,接下来双方达成和解,地方官赔了一大笔钱。在此过程中京官并未出面,一切都是正常的经济纠纷,而大家也都“心中有数”,最终各取所需。

晚清时奕劻、载振父子权倾一时,但此时舆论监督之风渐起,不便公开敛财。许指严在《十叶野闻》中记载,此时被称为“雀戏”的麻将很流行,载振便在天津、北京租下院子,装饰一番,成为“麻将会所”,其赌资甚高,每局达3000两银子,但仍有赌客踊跃而至。载振不出面,只命人暗中观察并作记录,有连输3局仍面不改色继续玩下去的就格外留意,之后遇此人来办事,自然多加照顾,双方其实都心知肚明。

古代官场上的隐性腐败无处不在,大奸大贪容易被发现,但隐性腐败却较难以觉察,即便被发现,当事者也会用各种理由推脱搪塞。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初建立时往往会汲取上一个王朝灭亡的教训,吏治通常较严格,无论显性腐败还是隐性腐败都能给予及时打击。但承平日久,人们的思想有所松懈,欲望不断萌动,腐败也渐渐多起来。有的人慑于法律威严而不敢公然贪赃枉法,于是隐性腐败大行其道,如果不能及时治理,遏制其发展苗头,就会形成泛滥之势,变成法不责众或官场潜规则。胆子再大一些的人便不再遮遮掩掩,由隐性转为显性,由地下转为地上,这就需要及时遏制,把显性腐败和隐性腐败都扼杀在摇篮中。

 

 

视觉 I 谭黎明

编辑 I 许然

审核 I 刘兰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