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喻培耘: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最终须搬掉几座山

发布时间:2015-04-22      来源: 喻培耘    点击:

        依法治国,要义在于依法治党、依法治政、依法治官、依法治军、依法治警,其次才是依法治民。换言之,依法治国的核心、根本和重点,在于制约党、制约政府、制约官员、制约执法主体。如果不能依法治党、治政、治官、治军、治警,那么这样的依法治国就只是把老百姓关进笼子里,而不是把党、政府、官员和执法者关进笼子里。


依法治国要体现法律至上、宪法至上,这是毛时代以后的党和政府也一直承认的。问题是说归说,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做到过法律至上、宪法至上,而是权大于法、党大于法。为什么老是会这样?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无处不在的垄断,主要是政治权力垄断。


一说起垄断,有人就想是不是指三桶油之类的大型国企?其实远远不止。中国的垄断是非常广泛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在你根本意识不到的领域,也有着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垄断。除了经济垄断,还有政治垄断、文化垄断、教育垄断、思想垄断、资源垄断、新闻垄断、言论垄断等很多很多。马列主义教义下的国家,其在治理上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权力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把所有方面垄断殆尽,把所有方面管得死死的。虽然中国现在摒弃了计划经济,但只不过是把经济垄断的主体由国家转向少数权贵罢了;虽然对全体人民的管治略有松绑,但很多方面的垄断并未有多少削弱,有的方面比过去还有所加强。


这一系列垄断的最高层次就是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其它所有垄断都是由政治垄断派生出来的。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用句马列斯毛的术语来说,就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或曰“人民民主专政”,这里的“无产阶级”或“人民”指的谁呢?历经多年,我们终于发现,有资格专政的总是那个权力金字塔,特别是塔尖上的那少部分人,他们不仅有权,而且绝大多数还相当有钱。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有钱?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有权!这一小部分既有权又有钱的人还叫不叫无产阶级呢?我想用不着到地下去请教马克思,任何一个只要不是白痴的人,他都是心中有数的。


对权力的垄断,正是造成不能实行依法治国的最大障碍和无解死结。你想,当一部分人或一个集团,可以永远把持权力,无论干得好干得差,人民都没有办法让他下课,也没有办法去限制他的权力,那么你能指望把他关进法律的笼子里吗?他手中永远抓着权力,无上权力永远是他的,他就不可能守法,因为他不是圣人;就是圣人来了,当圣人可以一直抓住权力的时候,圣人也有可能变得不再守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打破垄断特别是政治垄断,是实现依法治国最重要的前置条件。换言之,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在一个欠缺民主的国家,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依法治国。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和世界几千年的历史,有哪一个专制国家,能够做到依法治国?专制国家虽然也可以制定一大堆法律,但这些法律最终基本上都是用来治民的,而绝对治不了皇帝、治不了执政党、治不了政府、治不了官,或者顶多治一部分官,而不可能对政治主体起到根本的制约效用。无论“刑不上大夫”还是“选择性执法”,都是专制政体下执法生态的客观写照。


至于特权,正是权力垄断的产物。特权和法治、特权和人权完全是势不两立、有你无我。而在一个存在着高度的权力垄断和公开的特权、特供的国家,如果谁说这样的国家能够实现依法治国,那无异于在说一个冷笑话。


第二、缺乏健全的体制内外制衡。


“好制度让坏人无法做坏事,坏制度让好人也无法办好事”,“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至理。不仅权力垄断无法实现依法治国,权力失去制衡,同样会使依法治国成为一句空话。对一个国家而言,制衡主要表现于两个层面。一是体制内的制衡,主要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还包括政党之间的相互制衡。而权力分立是相互制衡的前提,如果实行权力一元化,党国一体、党政一体、党军一体、甚至党政军国一体,那么权力主体之间如何相互制衡?二是体制外的制衡,包括舆论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人民监督等等,而这需要在落实新闻自由、结社自由,以及言论、出版、游行、示威等一系列自由权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但不说别的,我们国家直至现在仍没有一部《新闻法》,舆论监督基本变成监督舆论,你说这体制外的制衡何以形成?王歧山说人人都有手机,但当存在跨省抓捕和“寻衅滋事罪”的情况下,这每一部手机就很难变成监督利器。


事实上,权力垄断与缺乏制衡恰是一体两面,有垄断就不可能有制衡,无制衡则进一步固化权力垄断。当一个国家的法律治不了党、治不了政府、治不了官员和执法主体的时候,所谓依法治国就无从谈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垄断与缺乏制衡,无异于横亘在依法治国前面的两座黑压压大山。不搬掉这两座大山,依法治国必口惠而实不至,最终成为一句空话。


除了这两座大山以外,还有很多小山。


如立法主体的问题。如果是部门立法,或者由一些刘志军、刘铁男、申纪兰、倪萍、赵本山这样的代表来立法,你想会立出些什么样的法呢?不是民选的代表,不可能代表人民的利益;而现行人民代表大会体制,完全不能保障代表的专业性。由一帮不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以及一帮并不具有专业素质的代表立出来的法,我敢肯定多半是恶法,甚至是傻法,而很少会有善法、良法!美国立一部法管两百多年,我们立一部法要不了多久就在修改,但仍存在种种问题,这与立法主体的不超脱、代表性不足、专业性不高,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执法者素质的问题。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准如果不大幅提高,公务员的种群结构如果不进行根本改良,并对之实行严格的监督制约,也无法确保依法治国。现在有多少领导有法治意识?特权意识、专制意识、法盲意识倒比比皆是,甚至有法盲当上法院院长,很多法官、检察官都由退伍军人充任,还有临时工可以跑去执法,把截访承包出去当生意来做等等。


如法治教育的问题。我们的法治教育一直就是非常偏颇的,总是教育公民要守法,而较少强调政府要守法,其实法治最本质的意义就是政府要守法。良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都接受健全的、正确的、实在的公民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人权教育,而我国在这方面要么一片空白,要么有太多“中国特色”。


再如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我们国家有很多做法,包括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小的做法,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来看,其实都是违法行为,但很多中国人包括执法人员,对此却浑然不觉,习以为常。比如派出所随便进入民宅“扫黄”,不拿法院传票随便抓人,电视上让“嫌犯”曝光认错等等;至于我们国家现在对律师的态度,更是众所周知,构成了一道“靓丽”的国际风景线。以这样低的层次,要做到依法治国,那是必须对整个的执政理念和行为、整个的司法理念和行为,来一次全面的洗心革面式的转换的。但是,我们国家对于在制度和价值层面上与国际标准接轨,却从来是比较消极和抵触的,所谓“三个自信”嘛。但如果只在器物层面而不在制度与价值层面与国际先进文明接轨,我对中国能否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一点儿都不乐观。


依法治国比党治和人治好,全国人民肯定持欢迎态度。但关键是如何确保立出善法与良法,然后确保让政府守法进而带动公民守法。而要真正不打折扣的做到依法治国,不仅是立法和执法主体理念转变的问题、素质提高的问题,还有整个国家制度变革的问题。我们并不指望一步到位,但至少应让每个人看到逐渐到位、分步到位的希望,至少能够从一些难度小的、可以做的事情上做起。比如可以先改革人大制度,取消华而不实的每年“两会”,大幅增强立法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编撰法治和人权教育的小册子,对全体公职人员进行系统的强化培训,让法治理念、尊重人权的理念深入人心;逐步取消政法委,各级法院、检察院与当地党政脱离财政和人事依存关系,实行完全的垂直管理;取消一切形式的特供和特权,公开官员财产;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将财政收支的审查和许可权还给人大,国家开支每笔钱必须由人大批准;努力落实“政府法无许可即禁止,民众法无禁止即许可”;放松言论管治,制定《新闻法》,允许私人办媒体,放宽直至取消出版物审查,让人民有权对官员说三道四,等等。


当然到了一定时候,是无论如何要取消政治权力垄断的。只有打破权力垄断,一国的依法治国才能最终落到地上。但在理念保守、利益固化、机构臃肿、党政不分、人浮于事、盘根错节、各有山头的现有复杂体制结构下,我对任一改革都已没有了多少信心。我个人认为,如果不以绝大魄力和绝大智谋,推动结构性改革,甚至实行类似于休克疗法般的大破大立,现有体制已经很难做出任何可以推动国家大进步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张井学)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