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历史,“公”与“私”的概念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
所谓私,指的就是个人化的一切概念,它包括私人空间,私欲,私利,私德等等,对于人类个体而言,“私”与生俱来并且无法消灭,可以说是一种人性。人非完人,总会有私心杂念,而一个文明社会所能做到的,就是用法律与制度,将“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私”既需要被尊重,亦需要被控制。
而“公”则指的是人类的社会性属性,指的是人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等等。人是群居动物,生存在世界上,不仅需要“私”,还需要“公”。
公与私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牵制,缺一不可。然而,人类社会却常常处理不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公”“私”的混淆,从而犯下了种种错误甚至引发灾难。
比如中国在解放后曾经经历过“大锅饭”的时期。而平均分配的制度,最后却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大大损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这就是典型的只顾及“公”而无视“私”的现象。
而在政治领域,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文革与德国的法西斯了。
在文革时期的中国,“私”是一个特别难以启齿的字眼,基本等同于“坏”。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也就出现了“私人空间”不被保护,个人意愿不被尊重的情况。即便是热恋中的情侣,在往来信件中也一定要背诵几条毛主席语录,一展革命宏图,但凡稍稍流露出一点点“私意”,就有可能被人批判为“小资产阶级情感”。在这样“大公无私”的环境中,夫妻属于“革命伴侣”,是同志与战友关系。于是,就有了妻子私下说“反革命”言论,从而被丈夫举报。举报的出发点,就是由于“革命战士的立场”压倒了“夫妻间的私人感情”。于是,“大义灭亲”也就得到了一致的推崇与提倡。在这里,“义”代表的是“公”,而“亲”则意味着“私”。
众所周知的还有德国希特勒领导下的法西斯运动。常言道,一个人做坏事不难,难的是带领成千上万的人去做坏事,但是希特勒却做到了。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他大力倡导的其实是“公”。相对于“私”而言,“公”听上去总是那么美好。如果说是为了某一个人,那无疑很多人都会没有什么积极性,但如果说是为了大家,为了集体,为了民族,为了祖国,就无疑会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于是,以“公”的名义,人类一度变得几近疯狂。
但与此同时,人类也曾犯下过“私”压倒“公”的错误。
在西方历史上,出现了以凯恩斯为首的自由市场经济倡导者,其理论基础就是“人天生就是利己”的,可以说是承认并利用人性中的“私心”,但这种经济模式却无视“公”的作用,忽视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属于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然而,西方曾经频发的经济危机,却不断地告诉人们,没有政府的调控,单单只利用“私”而无“公”的经济模式,并不完全可取。
在中国过去的十几年中,也曾出现过“因私损公”的腐败现象。人们纷纷拉关系,攀交情,就是为了能够公事私办,徇私枉法。而再看看那些落马的贪官,所犯的错误基本上全都牵扯到“朋友”“亲人”“二奶”等等私情之中。
无数教训表明,公私不分,为人类带来了种种困惑与灾难。
可目前在现代生活中却依然存在这种情况。
最近,这个不太好看的“私”,在两个人身上,就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位是区伯,因为监督“公车私用”而在长沙被警方设局陷害,引发了轰动一时的舆论热潮。事实证明,他不是柳下惠,只是一位凡人,私德并不完美。而另一位则是央视的主持人毕福剑,他也远远追不上自己在荧屏上塑造的“高大上”的公共形象,私下的表现令很多观众失望。
在区伯事件中,就有人企图用他的私德做文章,以阻止他监督“公车私用”的“公义”。而在毕福剑的视频中,有人因他在私下里调侃毛主席,质疑他的政治立场,从而上升到了“公”的层面。
而这种做法却只会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一.人们眼中不再有“公”的概念,一心为“私”。最终造成的是“公”遭到了极大的损害,比如贪污腐败等等问题,就严重损害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二.“私”不再受保护,一心为公。这种情况下,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上生存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安全感。因为这意味着他需要拒绝一切与生俱来的“私心杂念”,具体到毕福剑,他需要台上台下一个样,表里如一,彻底维护自己的偶像形象。而具体到区伯,他需要将私德水平提高到柳下惠的水平。再具体到每一个人,人们都需要时刻做“永远正确”的事情,这个“永远”,指的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家里家外,即便是在睡梦中,醉酒后,要知道,常言说得好:“酒后吐真言”。
当“公”浸透到一切私人领域的时候,摧毁的其实是“人性”,这意味着私人空间的彻底丧失,任何私人行为,私下言论都可以同“公”挂上钩。人人都可以以“公”的名义来质疑“私”的问题,哪怕这个人是你的至交至亲,因此,也就会引发种种“告密”行为,从而彻底失去人类世界最基本的信任。而这种信任的重要性,本应超过意识形态,超越各种理想和主义。
可以说,“公”与“私”是人类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完美结合,二者应和平共处并且缺一不可。凡事有度,公私分明,互不干涉,方能形成一个有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