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方小小:公私有界才有社会良序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大千世界    点击:

 

 

 

 

纵观历史,“公”与“私”的概念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

 

所谓私,指的就是个人化的一切概念,它包括私人空间,私欲,私利,私德等等,对于人类个体而言,“私”与生俱来并且无法消灭,可以说是一种人性。人非完人,总会有私心杂念,而一个文明社会所能做到的,就是用法律与制度,将“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私”既需要被尊重,亦需要被控制。

 

而“公”则指的是人类的社会性属性,指的是人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等等。人是群居动物,生存在世界上,不仅需要“私”,还需要“公”。

 

公与私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牵制,缺一不可。然而,人类社会却常常处理不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公”“私”的混淆,从而犯下了种种错误甚至引发灾难。

 

比如中国在解放后曾经经历过“大锅饭”的时期。而平均分配的制度,最后却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大大损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这就是典型的只顾及“公”而无视“私”的现象。

 

而在政治领域,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文革与德国的法西斯了。

 

在文革时期的中国,“私”是一个特别难以启齿的字眼,基本等同于“坏”。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也就出现了“私人空间”不被保护,个人意愿不被尊重的情况。即便是热恋中的情侣,在往来信件中也一定要背诵几条毛主席语录,一展革命宏图,但凡稍稍流露出一点点“私意”,就有可能被人批判为“小资产阶级情感”。在这样“大公无私”的环境中,夫妻属于“革命伴侣”,是同志与战友关系。于是,就有了妻子私下说“反革命”言论,从而被丈夫举报。举报的出发点,就是由于“革命战士的立场”压倒了“夫妻间的私人感情”。于是,“大义灭亲”也就得到了一致的推崇与提倡。在这里,“义”代表的是“公”,而“亲”则意味着“私”。

 

众所周知的还有德国希特勒领导下的法西斯运动。常言道,一个人做坏事不难,难的是带领成千上万的人去做坏事,但是希特勒却做到了。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他大力倡导的其实是“公”。相对于“私”而言,“公”听上去总是那么美好。如果说是为了某一个人,那无疑很多人都会没有什么积极性,但如果说是为了大家,为了集体,为了民族,为了祖国,就无疑会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于是,以“公”的名义,人类一度变得几近疯狂。

 

但与此同时,人类也曾犯下过“私”压倒“公”的错误。

 

在西方历史上,出现了以凯恩斯为首的自由市场经济倡导者,其理论基础就是“人天生就是利己”的,可以说是承认并利用人性中的“私心”,但这种经济模式却无视“公”的作用,忽视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属于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然而,西方曾经频发的经济危机,却不断地告诉人们,没有政府的调控,单单只利用“私”而无“公”的经济模式,并不完全可取。

 

在中国过去的十几年中,也曾出现过“因私损公”的腐败现象。人们纷纷拉关系,攀交情,就是为了能够公事私办,徇私枉法。而再看看那些落马的贪官,所犯的错误基本上全都牵扯到“朋友”“亲人”“二奶”等等私情之中。

 

无数教训表明,公私不分,为人类带来了种种困惑与灾难。

 

可目前在现代生活中却依然存在这种情况。

 

最近,这个不太好看的“私”,在两个人身上,就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位是区伯,因为监督“公车私用”而在长沙被警方设局陷害,引发了轰动一时的舆论热潮。事实证明,他不是柳下惠,只是一位凡人,私德并不完美。而另一位则是央视的主持人毕福剑,他也远远追不上自己在荧屏上塑造的“高大上”的公共形象,私下的表现令很多观众失望。

 

在区伯事件中,就有人企图用他的私德做文章,以阻止他监督“公车私用”的“公义”。而在毕福剑的视频中,有人因他在私下里调侃毛主席,质疑他的政治立场,从而上升到了“公”的层面。

 

而这种做法却只会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一.人们眼中不再有“公”的概念,一心为“私”。最终造成的是“公”遭到了极大的损害,比如贪污腐败等等问题,就严重损害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二.“私”不再受保护,一心为公。这种情况下,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上生存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安全感。因为这意味着他需要拒绝一切与生俱来的“私心杂念”,具体到毕福剑,他需要台上台下一个样,表里如一,彻底维护自己的偶像形象。而具体到区伯,他需要将私德水平提高到柳下惠的水平。再具体到每一个人,人们都需要时刻做“永远正确”的事情,这个“永远”,指的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家里家外,即便是在睡梦中,醉酒后,要知道,常言说得好:“酒后吐真言”。

 

当“公”浸透到一切私人领域的时候,摧毁的其实是“人性”,这意味着私人空间的彻底丧失,任何私人行为,私下言论都可以同“公”挂上钩。人人都可以以“公”的名义来质疑“私”的问题,哪怕这个人是你的至交至亲,因此,也就会引发种种“告密”行为,从而彻底失去人类世界最基本的信任。而这种信任的重要性,本应超过意识形态,超越各种理想和主义。

 

可以说,“公”与“私”是人类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完美结合,二者应和平共处并且缺一不可。凡事有度,公私分明,互不干涉,方能形成一个有序的社会。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