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民主的质量比民主的形式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7-06-29      来源: 中国好学者    点击:

欧树军,1977年出生,山东兖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法学学士(2000),北京大学法学硕士(2005),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哲学博士(2009)。
 
专著《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合著《大道之行》,译著《沃伦法院与美国政治》,《选主批判》。
 
民主的质量比民主的形式更重要
文 | 欧树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摘要
 
一个国家究竟是走向政治秩序还是政治衰败,重要的不是民主的形式,而是民主的质量。
 
 
无论是福山还是亨廷顿,都无法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可靠的政治秩序。一个国家究竟是走向政治秩序还是政治衰败,重要的不是民主的形式,而是民主的质量。
 
在民主理论中,统治的问题至关重要,可以从谁统治及其如何统治、统治的水平这两个维度来讨论民主理论的演变。无论在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那里,民主都不是一种可取的好政体。
 
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制造了一个“高贵的谎言”,把政体与人的品质对应起来,其中民主制是寡头制衰变的产物。多数人的统治意味着无产平民的统治,他们在追求财富、权力和智慧的道路上,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极端的平等”走向“极端的奴役”,所以民主制是不好的政体或者最不正当的政体。
 
在亚里士多德的六分法政体理论中,民主制仍然是劣等政体。波利比乌斯在观察罗马帝国的政体时,把民主制从一个坏政体变成了一个好政体,并把它作为混合政制的一部分。
 
由于民主史上的断裂,这个转化仍然只是理论上的,实践上的转化是非常晚近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发生的。无论是现代民主还是古代雅典民主都可以说是革命的产物,只有革命才有可能迅速向过去被排斥、被边缘化的社会阶层开放政治体系。如果没有彻底的社会革命,仅有更迭上层统治者的政治革命,一个国家更可能走向政治衰败而不是获得政治秩序。
 
现代民主理论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样,都认为民主必然走向“多数的暴政”。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后果,人民被设定为不能在政治过程中出场的“集体人格”。在“宪政民主”理论中,宪法恰恰就是统治集团巩固自身利益确保人民无法出场的工具,宪法成了民主的边界,共和成为民主的约束,人民的统治必须转化为代表的统治,通过选举竞争、政党竞争产生代表,并由其代行统治。但是,这个逻辑链条一旦断裂,如果代表性遭遇危机,如果官职与议席变成了“代表的财产”,代表的统治就很容易变成权贵的统治,政治衰败也就难以避免。
 
那么,如何避免代议制民主走向政治衰败?当代政治理论家们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围绕谁统治及其如何统治形成,这个思路关心的是民主作为一种政府形式的优劣好坏。然而,如果政治衰败很难避免,民主制就不再具有无可置疑的自然正当性。如果民主制无法维持,那么仅仅讨论谁统治及其如何统治就无法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美国学者亨廷顿把统治水平与民主质量关联起来,提示了另外一种思考线索。他把政治变化作为自变量,把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分离开来,指出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与发展政治学呈现出相反的发展方向,前者是从财富的积聚转向分配,后者是从分配权力以实现民主转向为了实现政治秩序而集中权力,无论这个秩序是不是民主的。民主的实现程度不仅受各种结构、文化、能动者以及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且较大地受制于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民主的危机恰恰在于统治能力的下降,而统治能力正是统治水平的决定因素。
 
美国学者福山把政治秩序的重心放在国家、法治、责任制政府这三项政治制度上。在亨廷顿那里,决定统治水平的政治制度更加丰富,包括高效的官僚机构、组织完善的政党、民众普遍参与公共事务、文官有效控制军人、政府广泛干预经济、有效的政治继承更迭与控制政治冲突的程序规则、便于征税征兵的公民服从等。
 
福山讨论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并不是为了抛弃其“历史终结论”,而是仍然坚持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走向西方式的现代化是唯一的选择。然而,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因为英国、西欧、北欧尤其是美国的现代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的。换言之,不同的文化族群应该探寻自身的美好社会,西方发达社会的理想形态并不适用于现代伊斯兰社会、非洲社会、儒家社会或者印度教社会,它们需要探寻属于自己的美好社会。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夸大为根本对立,否定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无论是福山还是亨廷顿,都无法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可靠的政治秩序。
 
民主理论的第一条主线从民主统治的形式出发,结果发现仅有民主无法走向政治秩序。因此,民主理论的第二条主线从民主统治的水平出发,充分重视混合政制所混合的社会阶级和政治制度各自的复杂性,进而强调不同的文明族群有必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发展模式。因此,一个国家究竟是走向政治秩序还是政治衰败,重要的不是民主的形式,而是民主的质量。


(责任编辑:ZIDONGGE)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