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袁刚,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信报财经月刊》2017年第7期,总484期。
中共“十九大”临近,国内某刊就“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话题,约我作文。我对“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的提法,一直是很赞赏的。个人奋斗都要有个目标,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更要有战略目标或目标纲领,没有目标会迷失方向。目标纲领关系到几千万党员及亿万民众的行动方向,牵涉面既广,就必须切合实际,符合人民利益,符合自身发展的阶段,不超前也不滞后,才能真正引领亿万人民前进。
这方面我国曾有过沉痛的教训,上世纪50年代提出脱离实际跨越时代的国家战略目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搞“超英赶美大跃进”,结果造成惨痛人祸!文革十年非但没有吸取“穷过度”失败的教训,反而提出“斗私批修”、专政下“继续革命”,操弄意识形态,搞虚玄的一套,“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以求“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精神变物质,“革命加拼命”,蛮干胡搅穷折腾,使人民遭受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结果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一切我们都可以归咎到国家战略大目际的错失上,由于偏离了建国初《共同纲领》对国家发展阶段的定性,偏离了中共八大制定的国家发展阶段性目标,想一步登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讲求实际,最后受到了严酷惩罚。
邓小平“拨乱反正”,搞改革开放,就是以切合实际的“四个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取代了虚幻的“穷过度”目标;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了高调意识形态取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阶级斗争为纲”(纲举实际上并没有目张,而是全乱了套),不讲空话大话,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搞市场经济,并注重“中国特色”。又提出“三步走”阶段性发展战略,先实现“小康”,这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近40年持续高速发展,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改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功!
“小康”目标,就是切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近40年的稳定发展,也是我国近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发展时期。这样的发展势头能不能再持续,关系到我中华民族的命运。今年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对此将作出新抉择,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我认为在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前提下,关键还在于务实求治,而千万不能再来虚的!
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呢?
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我国综合国力已坐二望一,60多年前提出的“超英赶美”豪言壮语,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持续发展到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2049年建国百年时,中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也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再是大跃进时吹牛说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再是“鸡毛飞上天”。如果能坚持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务实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走回头路,不出乱子,再稳定发展20年,实现“奔小康”的“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可能做到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发展是硬道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此亦可谓是当今中国发展战略中最大的“实”,也是实实在在的国计国策。
“虚”的内涵没有什么改变,就是过去唱得最响、喊得最多的高调意识形态,那些“假、大、空”不切实际的东西,文革后遭到全国上下亿万民众反感,乃至唾弃。但近年来这一套却有死灰复燃的倾向,在我国总有那么一些人,“念念不忘阶级斗争”,要“消灭私有制”,实现最高理想。原教旨主义者死抱空洞的理论说教,脑袋僵化不转弯,依照教条他们盘算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我们离马克思、列宁设想的目际,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呢?所以又有人问起了姓“社”姓“资”,要强化意识形态说教,围剿“敌对势力”,甚至提出抛弃“初级阶段”,尽快进入“中级阶段”,以至“高级阶段”,重提“穷过渡”,或因中国脱下了“贫穷”帽子,而改称“富过渡”。按他们的逻辑,既已坐二望一,就该放弃“韬光养晦”,敢于“亮剑”,去打造红彤彤的新世界。若依照他们的设想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虽不一定是走回头路,但一定是死路!因为经世界范围的百年实践,已证明这条路只能是“死路一条”!
中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就是在冲破意识形态重围,在邓小平定下的“不争论”、淡化意识形态的决策下,艰难曲折地行进的。是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毅然决然加入WTO,得以快马加鞭获得加速度。融入世界,不问姓“社”姓“资”,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巨大空间,连西方各国的政治对手,都钦佩邓小平制定的国家战略是“棋高一着”。而我们有些左棍却不耐烦了,他们重弹意识形态老调,捡起过时的老教条,又想打棍子整人。这样的企图扭转中国战略发展方向的新动向,国人一定要警惕,中共高层决策者也决不能掉以轻心。改革与开放,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开放就谈不上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但要对西方世界开放,还要开放自己的思想,解放思想,打破禁忌教条,而不是重又回到禁锢思想的老路上去。中共十九大在改革与开放两个方面,都必须“坚持不动摇”,要深化改革,就应更加开放!对曾严重阻碍中国发展进步,且早已被历史实践证明是荒谬错误的“左”的一套高调主义,该抛弃就该果决断然地抛弃,不让它死灰复燃,再次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势头已在减缓。问题出在那里呢?应科学分析,找出药方,对阻碍中国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要大刀阔斧地革除。如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简政放权”改革举措,就是很有针对性的深化改革措施,李克强总理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达千件以上,改革的力度很大,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体制上,遭到了下面干部群体的“软抵抗”。但改革不能就此收手罢休,对干部以“不作为”来抵制改革,不能等闲视之,希望十九大能有更有力更果决的举措,向体制性障碍开刀,坚决清除改革的拦路虎。
又如强制性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推行了40来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终于全面放松,允许生二胎,这其实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举措,然效果却也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又是体制内既得利益群体抵制。计生部门虽合并到卫生部,然百万计生干部也有自身利益,马上就有“二十多省”计生委制定了“三胎加大罚款力度”的政策,他们不顾中国少子化、老龄化社会提前袭来的严峻形势,仍然走老路要强化计划生育。据统计,2015年中国60岁以上人数达到2.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预计2025年这将突破3亿。中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50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又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42.9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435.95万人,已占总人口的30.2%。这个数据可谓怵目惊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为60岁以上的老人,这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活力?还能有什么发展前途啊!多亏了外地人口的流入,才保持住了我国第一大城市的发展势头。我认为:上海市完全可以在全国率先废止计划生育。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谈中国人口问题时说:“中国的人口问题不缺数量,不光是现在不缺,未来几十年,未来一百年都不会缺人口数量。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人口的素质”,表示仍要强化计划生育。这是不顾国家和民族前途只顾部门利益的说法,他说:“欧美日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只有7.3亿,但是它的产出劳动生产率比我们高得多”。但他却睁哏不看欧洲日本不但不计划生育,反而在鼓励生育的事实,不说他们因城市化而青年人不婚不育,社会对此忧心忡忡的事实。其实,中国的少子化、老龄化先是人为造成,后在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更成为惯性力量,所谓“少生快富”,现在城市中的青年人生二胎的热情不高,甚至一胎也不愿生,中国的人口结构前景堪忧。我们都知道,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GDP发展速度现已超过中国,在中国以人口体量优势赶超美国的同时,印度也在力图超越中国。由于中国人口结构中15岁以下者太少,老人太多,人口红利早已不再,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而如果我国刚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GDP与综合国力超越美国,却又很快被印度超越,又重新退居老二,则一定会让国人扫兴,让人哭笑不得,亦不能不说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出现了重大失误。百年树人,亡羊补牢,不能再拖延不决了,从我国长远国家发展战略看,中共十九大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放开二胎的基础上,也该及时考虑全面废止计划生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