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王长江:关于权力约束机制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1-06-01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点击:

 

 

来源丨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作者丨王长江(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关于权力约束机制的几点思考
 

 

 

 

我为什么要讲“关于权力约束机制”这个问题呢?因为我有一个想法,法治的核心是治权,而过去我们一说法治,就以为说的是治老百姓,但实际上法治的核心应该是治权。十八届四中全会有一个特别的亮点,就是把治权的问题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来加以阐述,其中还包括了诸多具体的“条”和“项”,这一点我是特别认同的。

 

为什么要治权?这个不需多说。盘点我国这两年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说,其中最突出的,大家最认同的就是反腐败。反腐败是什么?反腐败就是治权,反腐败就是对权力的约束。从这样一个角度说,我个人对这两年权力约束的实践是非常认同的。我觉得至少有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从过去不认为我们的权力应该受约束,走向了现在认为应该受约束,这一条非常好,而且确实取得了成效,大家也能看出来。当然你要全面地评价它。我觉得中央也是实事求是的,比如,说反腐败取得的成果是初步的,主要还是带有治标的性质,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向治本。通行的说法就是:现在正处在一个从治标走向治本的过程当中。怎么理解这个从治标走向治本?从我个人的角度去解读,我觉得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现在我们治理权力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手段也比较单一,而且更多用的是传统方法,用的是行政的手段。一看见腐败,我们马上就想,这些家伙乱用权力,那怎么办?我不让你乱用,我把权力全收回来,结果一条一条的权力全都垂直。垂直不了怎么办?我派巡视组、纪检组下去看着你。巡视组老在那儿巡视来、巡视去。没有在那儿长期盯着怎么办?那我就加强纪委,纪委在党委的领导下工作,你怎么监督人家党委?我就垂直领导。这方面我们轻车熟路,但所有这些方方面面大家都发现一条,就是更多的是上对下的监督。那么下对上的监督呢?还有权力的横向监督呢?所有这些实事求是地说,有的刚在破题,有的甚至认识还不到位。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尽管我们正在从治标走向治本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但是并不意味着治标必然走向治本,这里面就有一个理念的问题,如果理念正确了会走向正确的方向,如果理念不正确,可能治本就会胎死腹中。

 

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程度不同的问题不但在认识上有的是不到位的,有的还是不正确的,有的可能正确但是不准确,还有的就是认识上的误区。

 

要对权力进行约束必然走向民主

 

第一,民主问题。你要对权力进行约束,那必然要走向民主,这是没得说的。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当中也提到这一点。我们在实践当中看到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民主这些年来居然还被很多人怀疑,甚至有些所谓的专家提出了“中国是不是可以不搞民主都能走向现代化”这样一种论调。不搞民主怎么走向现代化?

 

民主就是一人一票的权力,我们现在选用干部不就是一人一票吗?但是一人一票导致了以票取人。那么这怎么理解呢?我个人想,恐怕从这个角度要还民主以本来面目。民主应该是一个制度、一个系统,它是由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连接而成的这么一个系统。民主是多数人的权力,多数人是权力的主人,多数人能直接用权吗?不可能。多数人必须把权力交给少数人,由少数人操作,这个权力才能运行起来,因此,民主的第一个环节就应该是授权。

 

授完权就等于民主实现了吗?没有,授完权我要用权。既然我的权是你们的,我要用来为你们服务,我怎么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于是我就在决策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吸纳你们的利益诉求,我搭建这么一个平台,让你们把自己的利益诉求统统表达出来,然后我在这个基础之上决策,这叫决策民主。决完策我要执行,我当然要建立自己的机构,当然我如果让你们这些受益人同时参与到整个执行当中来,那么这种决策会更加有效,这叫什么?这叫参与中的民主。

 

此外,我用权力为大家服务,与此同时我又可以为自己服务,如何防止这种现象?那就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又叫民主监督。

 

所以,民主不是一人一票,民主是由授权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民主监督等等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连接而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当中有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逻辑,都有自己的规则,而且你这个规则还不能乱用,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乱用。同时我们由于长期没有民主这种习惯,没有这种实践,因此对民主的理解是碎片化的。一说民主那就是听听大家的意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民意民心我们吸收了,这就叫民主。这样一种碎片化的理解,容易使我们误以为随便用哪一种方式来行使民主权利都是民主。比如,人们要授权肯定有一个选择和投票,应该在授权环节才投票,就像刚才步云长辈说的,在授权的环节,人民代表选举或决定的环节才投票。

 

过去,我们以为一人一票就是民主,于是在真正的决策环节、执行环节也在那儿一人一票,一个副局级干部拿出来之后让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投票,最后还要民主述职等等,弄出来的最后不是说我们使得这种制度民主化了,而是使大家对民主产生了怀疑。比如,虽然我作为一个副局级,我应该服从正局级,但说老实话我是大家民主推荐、投票出来的,我凭什么要听正局级的。我们搞这样一套机制让大家对民主产生了怀疑,因为不符合民主的规律,不符合权力运行的规律,所以民主问题上有很多误区并没有完全消除。

 

要对权力进行约束必须分权

 

第二,分权问题。既然要对权力进行约束就必须分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对分权这个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固定观念,因为我们总觉得我们的体制和别人不一样,我们绝不实行西方的“三权鼎立”的体制,我们要实行“议行合一”的模式,“议行合一”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决策和执行不能分开。其实,我们国家不是没有分权,我们也分权,但我们的分权不是议行,不是将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权力分开,而是把部门、地方、单位,一个一个地分开,每个部门、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在每一个小的环节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都是合一的。对于“科学的分权应该是什么样?”这一问题,我们今天应该好好思考。我们绝不照搬西方“三权鼎立”的模式,这就算一个边界,但是决策权、执行权要不要分开?只有按照不同的性质由各部门来执行,各部门相互之间才会产生权力约束,才会产生权力边界。什么叫约束权力?约束权力不是说这个权给你以后我让你用就用,而是说权力自己就有一种运行的规律,一直用到它碰到边界位置,这就叫约束,没有设边界那是没有用的。所以,权力约束的问题也是一个依然存在的问题。

 

党政关系问题在于如何适度集中权力

 

第三,党政关系问题。我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关系是党政关系,步云教授昨天来听我讲演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党政关系问题。实际上,我们整个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党政关系问题。怎么看待我国的这个党政关系?邓小平说:我们的权力过度集中。这就给大家一个印象,似乎我们的党政关系弊端就在权力过度集中。但是,如果你真的去这样思考,你会发现有一个问题是解不开的。权力过度集中是否就是说权力不需要集中呢?不是,权力不要过度集中,但是权力应该适度集中。那好,适度集中的意思就是:党政关系问题不在权力集不集中,而在于如何适度集中。适度集中在党委手里还是集中在政府手里?昨天我回答了步云教授这个问题。党政关系的核心不在权力集中还是不集中。权力运行有着自己的逻辑关系,你的权力从哪里来就向谁负责,谁就对你有监督作用;你要是这个权力没用好,你可能就会失去这个权力。所有这些逻辑关系都是按照民主政治,按照权力运行特有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我们的问题就在于,由于我们强调党的领导,往往对权力运行的逻辑关系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尊重。不是说党的领导不应该加强,而是说党的领导要按照权力运行的逻辑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各个环节的控制当中。人民代表本来应该和老百姓之间有紧密联系,由老百姓来决定你能不能当代表,但是我们却把它当作了一种恩赐。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还在党政关系,党的领导应当加强。党要按照权力运行的规律,渗透在整个权力运行的过程当中去影响权力的运行。这是我要讲的党政关系。

 

破除既得利益格局需要权责对等

 

第四,既得利益格局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刚才说了权力之间需要分权,相互之间才有制约。我刚才说的只是横向分权,实际上还有一个纵向分权问题,说起来上下之间也是有分权的。我们整个党对国家是一种责权相等的关系,比如说这个国家如果事情没有搞好,如果出现了问题,执政党肯定要负责任。所以,执政党有多大的权力,他必须负多大的责任,这一条是没有疑问的。我们这个执政党对整个国家负有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尽管整个党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权责对等,但是具体到各项事务中内部权责分配上可能出现不完全对等的情况。我是你的上级,我可以自己留下更多的权力,我可以给你更多的责任。这样一种长期运行的结果是,该负责任的不一定负责任,因为他可以把责任推出去,而该有权力的不一定拥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部运行就出现了权责的不对等问题,可能上级领导有了更多的权力,但是却很少负责任。而下级需要负很多责任,但是却没有权力来履行这些责任。这种状况在今天越来越严重,不但使得权力运行失去了科学的配置基础,而且最重要一点,这样一来将使谁来推动改革、改革会不会失去动力等问题更加突出。从立法的角度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都是上级领导,他手里有决策权,但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并不完善,这就形成了既得利益格局。所以,我们为什么说既得利益格局影响了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瓶颈”,道理就在这里。我们今天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有权的缺乏相应的责任,担责的又缺乏相应的权力。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如果不去关注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的改革就难以找到突破口,那就容易出问题。

 

右下角评论功能开启,请文明理性发言。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