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温州首创的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第五张清单”推行“1+3+5”模式,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进、一顶“大盖帽”将统管百姓事,市级党政群机关各部门编制精简3%、市级事业单位编制精简5%……
昨天召开的全市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就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释放诸多改革利好。这些深化改革的关键之举,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完善“权”“责”清单
实现全覆盖
简政放权是本届中央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浙江省政府以“四单一网”改革为载体加以推进落实。
去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省份,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而温州率全省之先晒出“权”“责”清单、兑现自我改革承诺,受到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的充分肯定。
今年,我市将扩大“权”“责”清单改革推行范围,开展市级其他部门和国家、省在温直属机构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实现全覆盖,并在6月底前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公布。此外,继续做好权力清单的比对规范工作以及“权”“责”清单的动态调整工作等。
第五张清单
打造“1+3+5”模式
在“四单一网”外,温州在全国首创的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第五张清单”改革,在今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市本级将通过着力打造“1+3+5”模式,力争创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亮点改革。
这“1+3+5”模式,指的是完善“职能转移管理”1个办法,调整充实“职能转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3个目录,建立“联席会议、年度考评、上下联动、事后监管、社会组织承接职能转移管理”5项机制。
目前,市政府首批167项政府职能、170项购买服务事项公布实施,并带动鹿城、瓯海、瑞安、苍南、平阳、洞头等多个县(市、区)探索改革。
市编委办还将牵头拟定市本级政府职能转移方案,提出3至5年内职能转变的总体安排和工作计划,深化本轮政府机构的核心改革。
政府应该干什么、企业不能做什么以及政府如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清单制度的不断完善,温州市政府将着力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
上半年完成
市县政府机构改革
省里要求,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要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而本轮机构改革市县两级涉及调整的部门包括卫生、计生、外事、侨务、市场监管、民宗、统计等。
据悉,市本级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于年初正式印发,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并报省编委办备案,近日即将印发。
重头戏是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综合行政执法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是政府的“形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可是,十多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大草帽”,群众曾以此调侃相关执法部门的尴尬。
对于多头执法、监管真空、“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问题,我市将通过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以解决,实现一顶“大盖帽”统管百姓事。重点是把握好合理确定执法范围、统筹机构设置和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执法重心下移、科学界定部门监管责任等四个方面,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打通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
据悉,省政府将综合行政执法范围确定为市容和环境卫生、城乡规划管理等21个方面,我市各县(市、区)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事项和职责,做到“成熟一块划转一块、做好一块增加一块”,防止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
市级事业单位
编制精简5%
善政必简,大道至简。为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温州继续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机构编制释放潜力。
市委、市政府日前决定,市级党政群机关各部门(不含政法等使用专项编制的部门)编制统一按3%的比例精简;市级事业单位(不含市属学校、医院)编制统一按5%的比例精简。各县(市、区)也都要按照一定比例对行政事业编制进行精简。
对于精简下来的编制,由省市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主要用于加强重点工作、重大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力量。精简后超编的人员,则通过优化调整干部配置、自然减员和鼓励符合条件人员提前退休等办法逐步消化。而今后,原则上机构将“撤一建一”,编制要在总量内调剂解决,各级各部门要更多地向深化改革、向科学管理、向提高效率要编制,充分盘活现有编制资源。
此外,市本级还将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清理规范工作,争取上半年出台方案并做好实施,按照“建章立制、自我清理、分类对待、老人老办法、循序渐进”原则加以推进。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