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从明天起,做个监督公权的人?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微信公号“有难度    点击:

 

 

 

在中国,如何做一个监督公权的人?这恐怕是个有难度的问题。

 

公权力需要监督,从国家权力的制度架构角度看,也确实已经有很多叠床架屋的设计,看起来希望权力与权力之间,能得到一些制衡与约束,效果如何,不好说。在靠纳税人养着,专门负责监督公权力的机关之外,还有媒体这个被称作“第四权力”的,也试图在做监督的事儿,具体效果如何,风险几多,也不好说。

 

在此之外,依然还有那么一些人、一些群体、一些机构,喜欢“咸吃萝卜淡操心”,不在其位却热衷于谋其政,在尝试做着监督公权力的事儿。今天想要探讨的,就是这个有难度事情。当然,肯定有人要装外宾,说想要监督公权力,很简单so easy嘛,针对具体一个事情、一个公权机构,只要找到足够证据,公开出来即可,有必要废这么多话吗?现实,真是这样吗?

 

下面要列举的,就是在中国,想要做一个监督公权力的人,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各种考验。

 

这第一,是个人操守

 

监督别人,是不是自己首先、而且必须非常干净?有些被监督者确实试图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大家热议的嫖娼(首先要声明,按照现行法律,嫖娼是违法行为,应当受到应有处罚,这一点没有异议)。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舆论导向中,你监督公权,然后如果你被抓住嫖娼,二者是会被联系起来说的,嫖娼会被作为消解此前监督公权影响的良药。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你揭露他腐败,他说你超生;你路上拍到警察打人,他说你几年前曾经违章,都是这个路数。

 

嫖娼的人能不能监督公车私用,坐过牢的人有没有资格举报官员受贿,这本来不是问题,但在当下却成为一个伪问题,屡屡纠缠,搅混水。监督者应有较好的个人操守,这是道德要求,但并不是说道德有瑕的公民就理亏气短,犯过错,接受了应有的处罚,继续自费、自带干粮监督公权力,不仅没问题,而且依然应当得到该有的保护,不能被歧视,更不该被作为指摘、消解其监督内容的说辞。

 

当然,媒体职业操守是另一个问题,收了一方的钱黑另一方,或者以曝光为借口要挟被曝光者付费,这样的操守沦陷本身会带来公信力的丧失,是另外的话题。

 

第二呢,则可能是财务自由

 

选择花很大精力做监督公权力的事,如果并非类似媒体行业这样的本职工作,就可能需要面临个人财务状况的考验。有自己本职的工作或事业,财务上尽可能地不受制于人,对于从事监督公权的事,会有相当助益。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不少试图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曾经或正在遭遇被监督者的报复、穿小鞋,甚至更严重的非法对待。最轻的,可能就是被调离岗位,工作被解约,找新工作突然没人敢用你,甚至家人亲友的事业与生活,都可能遇到袭扰。

 

当然这不是说,只有超级富豪才有监督公权的物质条件,对监督者的打击报复应当得到更多法律保障。只是在实现自身财务自由的前提下,监督公权力,底气可能会更足、更免于恐惧。尽管,本身属于富裕阶层,因参与、资助公共事务而身陷囹圄的例子也有,这里点一下,不能展开说了。

 

第三,监督公权力,可能还需要更多技术技巧

 

还以嫖娼这事儿为例,有律师总结“被嫖娼”的套路,“一个女服务员以检查房间的名义敲开你的房间,一般人都会开,女进门后迅速脱掉自己的衣服,趟在你的床上,这时警察如期而至,后面摄影机跟上,嫖娼一事就基本定了”。这样的事情不是说笑,可能还真的存在。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此前在文章中提到,在采访高官的生意经案件时曾经话给同事,“如果有人说我在阜新贩毒了、嫖娼了,你一定不要相信”。律师李庄在重庆办案期间,关于李庄嫖娼的说法甚至出现在法庭上,但最终却无证据可查。

 

不信是一回事,如何防止被监督者做局陷害是另一回事。网上有律师写攻略、传授心得,比如住酒店尽量两个人一间,有人敲门一定要穿戴整齐、问清楚再开门,与同事、朋友、家人及时报备行踪,像浙江村长钱云会那样,戴一块可以同步录像的手表,或者购置一些微型录音设备随身带着,如此等等。

 

第四,做个监督者,最好是身体要好,学一点防身术,心理要足够强大

 

监督是个与人为难的活儿,监督大的利益集团,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但参与身边的公共事务、社区维权,同样可能遭遇拙劣伎俩的人身侵害。比如夜里走路被打闷棍,半夜睡觉家里可能被扔砖头,可能三天两头就有恐吓电话,时不时网上会有神秘人士爆各种有的没的的私人信息,各种辱骂各种抹黑,这也是在中国做一个监督公权者,需要提前想好,有充分心理准备的事情。

 

看完这些,还觉得在中国做一个监督公权力的人,很简单吗?

 

从明天起,做一个监督公权力的人,这可能会是受到某些英雄情结、事件影响而产生的浪漫想法。真正付诸行动之前,可能更需要一一列出存在的风险,必须面对的挑战。要不然,就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一个监督公车私用,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人在做、敢于做、能坚持做下来。

 

敢不敢监督,成为一个真问题,在这个问题背后,以及在前面所列困难的背后,其实是考验和衡量一个社会健康、正常与否的指标。一个正常的社会,权力谦卑,法治昌明,司法独立,媒体自由,公民才能够真正免于恐惧,监督公权力才会成为天经地义、信手拈来的事情。

 

来源|微信公号“有难度”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