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书话两会第八回:悠悠万事民为大 奉法理政国恒强
孔方斌
新晋环保部长说每天第一件事是看天。抬头看天,“三八”节来了,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今日第一束目光就聚焦“半边天”。
“她”是谁?“她”从春风里款款走来,醉饮三月阳光,一同奏响国家政治生活中华美的乐章。“她”是占比23.4%的女代表、占比17.8%的女委员,是“两会”风景里尽情绽放的“铿锵玫瑰”。她们不只代表女性“说话”,更善于用女性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打捞更加细微、易被忽略的声音。
“她”的这一面,让你我着迷好奇。正如小厨的同事所言,你知道董明珠是“女汉子”,未必知道她履职13年,很多建议被采纳;你知道李瑞英是“国脸”,未必知道因为她的奔走,中小学生的工具书被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她们的人生不简单,她们的建议沉甸甸。真可谓,历数桂英木兰古巾帼,还看代表委员“她力量”。
话说李克强总理8日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爽快地与在场女代表合影,并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你们也要相信另一个半边天会和你们携手前行。”不错,携手前行,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对此,著名剧作家赵冬苓代表感受颇深。2013年,她与30多名代表联名提出税收法定议案,不懈直追三年,终于唤来立法法修改的“东风”。用她的话说,“早就急着去投这张赞成票了。”
却说赵冬苓的急迫,因立法法上会三审修订而缓释。据悉,立法法实施15年来,首次迎来“大修”,增加11条,修改33条,当之无愧摘得当日舆论关注的桂冠。因为,立法法是“管法的法”,是“法律生产”的“把关人”。通俗点讲,如果把新出台的法律比作“新生儿”,那么立法法就是规定“这些娃娃是怎么生出来的”。法律能否“优生优育”,决定了治国理政有否良法相辅。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高质量的立法法,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法律。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战国法家韩非子的理念,在今日中国,更加发扬光大。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机关越位立法,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保护主义,有的法律法规反映人民意愿不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性不足,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等。为防止“立法之乱”,修改立法法可谓势在必行。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今年立法法修改不寻常,是本届全国人大以来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层面审议一部法律修正案。在这里,请容小厨端上一道历史“茶点”。唐代谏臣魏征与唐太宗论治,将法律比作君主“执御之鞭策”。这话意思是,国家如同一匹奔马,皇帝是骑马的御者,他手中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工具主义形象的比喻,影响至为深远。法律既是皇帝手中的鞭子,必定受到圣意左右,说到底是人治思维下的法律观。从历史回照当下,立法法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修订这一深刻变化,中国法治正彻底告别法律乃“执御之鞭策”的残余影响,让“依法治国”摆脱“法为治具”的羁绊。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给立法部门定规矩,跟我有毛关系?小厨却说,立法法看上去很远,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先不说部分税率上调,还记否,曾经有人提倡征收的“拥堵税”“月饼税”“微信红包税”,让小厨多掏腰包之事,怎可随便决定。然而,税收法定之后,政府收什么税,向谁收,收多少,怎么收,都要通过人大来立法决定,2020年可期;还记否,年收入低于10万元不让当村官、要求所有官员统一手机彩铃、公务用车必须购买本地某品牌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红头文件”,虽经多次清理,却屡禁不止;近年来限行限购限贷等政府决策比较任性,“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行政意志与法律“较劲”的情况时有发生,让小厨深感不公之事,岂可随意法定。然而,立法法修改后,“部门立法”、“行政立法”的弊端将得到有效根治。
听,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响彻关键之年;看,全面依法治国已按下开局之年快进键。正如习总书记强调,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小厨也期望,全国人大以立法法修改为契机,抓牢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正是:
两会“玫瑰”参政忙,倾情绽放“她力量”。
悠悠万事民为大,奉法理政国恒强。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版权说明: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