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世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说谁的?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源: 新浪博客央视新闻    点击: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总理今天上午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句话,让闻听者们普遍有点小激动。“有权不可任性”,这话,在说谁呢?

 

要搞清他在说谁,就得先看看这句话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以免断章取义。李克强是在讲到“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这一部分时,在“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的段落里说出此言的。

 

毫无疑问,“有权不可任性”,直接指向的是那些在简政放权上畏手畏脚、徘徊不前的政府人员。这些“任性者”,握着权力,不肯撒手丢掉半分。对下,仍“任性”地行使一些本该去除的审批、本该精简的管制;对上,仍“任性”地拖延简政放权的步调,甚至来点“假放权”的障眼法,换个马甲继续“任性”。

 

有意思的是,李克强在这一段话的最后,悄悄地修订了自己原来的一个说法。过去两年多里,他常讲,“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今天他把句末的“加法”,悄然改成了“乘法”。从“加法”到“乘法”,可见简政放权的积极意义,在改革推进者们的眼中,有着更大的乘数效应。以此反观,那种“任性”,更不可容。

 

看整个《政府工作报告》,握有行政权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不可任性”之处,还有很多:

 

“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这里要警惕的“任性”,有着双重含义:该放的不放掉,是任性;该管的不去管、管不住,也是任性。

 

“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如果行政行为不受法律约束,这种“任性”必贻害无穷。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很系统的高要求。行政权的使用,被约束在很多具体规则之下。比如,四中全会《决定》里强调“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这恐怕是今天《政府工作报告》讲“权力清单”的上溯源头。

 

“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这样的权力“任性”,会违法违纪。对其“零容忍”,对其“严加惩治”,应属本次两会上大家的基本共识之一。

 

“有权不能任性”还说谁呢?《政府工作报告》里描述得很清晰:“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有权在身的为政者,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该干的不干是“任性”,不该干的瞎干也是“任性”。

 

归根结底,“有权不可任性”,讲的就是这些意思:政府得有规矩,不能没规矩;有了规矩得严格遵守规矩,不能乱了规矩;不乱作为和有所作为,都是守规矩;对不守规矩的,要严惩之。

 

如何细化严惩规则?正是四中全会在部署依法行政时提出的改革命题。目前,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界定、考核,以及没用好权力时的责任追究,相关法律法规已有,还不够细致,亟需增加覆盖面、针对性,亟需依法提升乱作为、不作为者的受罚成本。

 

“有权不可任性”。手里握有人民赋予权力的人们,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来源:新浪博客央视新闻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