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举报为官不为热线别让群众空欢喜

发布时间:2015-05-28      来源: 伍文    点击:

举报为官不为热线别让群众空欢喜

北京市纪委昨天表示,北京将自本月底起至今年年底,开展为期7个月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专项治理。据悉,“审批难、办事难”及“滥用职权、办事不公”将分别列入治理重点。(新京报,5月28日
如何治理“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北京新招迭出,打出一组“组合拳”,旨在专项治理“审批难、办事难“及”滥用职权、办事不公”等问题。
此次北京市纪委整治“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特点可根据为五点。一是范围广,把整治范围覆盖全市行政机关。二是时间长,从5月底持续到年底。三是问责严,将集中查办一批典型案件,对措施不力的单位和部门“一把手”进行追责,并纳入年底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当中,对瞒案不报、压案不查、干扰办案的坚决查处,严肃问责。四是监督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网站开设专栏,公开举报、投放热线、建立多种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检查体制。其次还聘用特约监察员,明察暗访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定期反馈,针对典型问题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和披露。五是勤自查,建立单位自查制度,落实单位“一把手”主体责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但在笔者看来,最突出的“亮点”是建立多渠道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公开12388举报电话、通过网站、政风行风热线、北京市行政挚热线96160等受理渠道,建立监督检查体制,无疑让群众“心动”。长期以来,治理“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举措不可谓不多、不严、不狠,只是相对于群众来说,多少只能干瞪眼,干巴巴看纪检监察部门出招整理,效果虽有,却并不让群众满意。原因就在于,群众参与感不强,监督之网没有形成,发挥监督作用,也造成“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存在的空间。
举报为官不为热线别让群众空欢喜。对于官场“为官不为、为官乱为”感触最深、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群众,作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群众无疑具有强烈的监督意愿。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由只是尸位素餐,更是懒政怠政,失职、渎职,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是将履职义务抛诸脑后,对民权民利的践踏和漠视,更是对党纪党规的藐视。发动媒体和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针对“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现象的监督、举报中,不能止于建立起“看上去很美”的渠道、机制,更关键的是要让这样的渠道流通起来,这样的机制发挥作用。别让举报监督热线让群众空欢喜,就不能让监督热线“冷下来”。这样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一些地方建立的监督热线,不是打不通,就是没人接,形同虚设,将群众热情调起来,又重重摔下,极大挫伤群众监督积极性。让监督热线一直“热下去”,体现是政府从严治理“不作为、乱作为”、转作风、树新风的态度和决心,只有让群众监督热线“热下去”,才能让“不作为、乱作为”越来越少,让“敢作为、能作为”成为“常态”。
 
 
 










     作者: 伍文联系电话:
13458011077
地址:四川省三台县
邮箱:621114
邮编:wugw5.ok@163.com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