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干部不作为重在问责后的效果
发布时间:2015-09-29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近日,国务院大督查第二批核查问责结果公布。经有关地区核查和监察部审核,针对资金沉淀、项目拖延、土地闲置、棚改迟缓等方面的懒政怠政不作为典型问题,24个省(区、市)依法依规对249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地厅级41人、县处级139人。(新华网
9月28日)
今年8月底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懒政怠政、失察失职渎职等干部不作为问题的处置结果,涉及7个省的59名干部,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个别违法者受到刑事处理,其中涉及地厅级5人、县处级20人。第二批核查问责无论是从涉及地区,还是不作为官员的数量,都明显比第一批来得更猛,而国务院大督查第三批问责目前已在督查审计中。可见党中央、国务院正在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治理干部不作为。
治理干部不作为,让“太平官”不在太平。随着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出台,部分领导干部怕出事,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工作不主动,谋事不积极。出现政令不畅、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消极执行、“太极”执行等现象,贻误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挫伤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对“太平官”的问责,加大问责力度,对不作为官员的位置调整,通过“能上能下”,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让“太平官”没位置,没市场,让懒散的“太平官”不在太平。
通过问责才能更加明确责任,才能责任担当。干部不作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明确自身责任,工作出现缺位现象;二是责任划分重叠,心存侥幸对自身责任的推诿;三是明确自身的责任,但无主动谋事精神,还按“常规办事”。通过问责,既是让领导干部明确自身责任,也是对其工作的提醒与督促,给不作为干部注射了“强心剂”,更是惩前毖后遏止干部不作为的歪风邪气蔓延。
通过问责重在治理懒政怠政等不作为行为。对不作为干部问责仅仅是治理懒政怠政的“沙丁鱼”,其目的是营造党员干部积极主动谋实事、实谋事、事谋实的氛围。坚持不懈的对被问责的官员督促,形成长效机制、回访机制,确保督查问题整改落实,扩大不作为问责的领域,将领导干部的业绩晒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让监督、督促制度化、常态化、公开化,既防止不作为,更防止乱作为。问责干部不作为,营造干部队伍“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这才是问责后的效果。
作者:木木
由头网址: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28/c_1116701961.htm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