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整治“红顶中介”还需三管齐下

发布时间:2017-08-26      来源: 感谢作者赐稿    点击: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严查“红顶中介”违规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国家发展改革委21日通报了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等行业协会违规收费典型案例。
从“红顶”一词便可知晓,此类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这样的“红顶中介”大到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小到地方区域性的行业协会或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一方面以市场角色创收盈利,一方面又沾染着行政权力的色彩,在“灰色地带”游走,脚踏“政府”和“市场”两只船,在市场竞争中“旱涝保收”,扰乱市场秩序,对企业和个人都造成了损害。
“红顶中介”虽然面向市场,却受到特殊庇护,不受市场规律和竞争的选择,与政府行政审批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仔细探究这些所谓的“红顶中介”的“前世”,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红顶中介”本身就是政府部门改革转型后的产物,一些则是行政部门领导卸任后的兼职场所。在行政改革深化、简政放权的今天,某些部门不甘放弃的审批权力,个别官员不愿丢弃的既得利益,一同被隐蔽地转移到“红顶中介”手中。
正是凭借与政府部门这样的特殊关系,“红顶中介”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面对企业扮政府,面对政府扮企业,依附行政权力干预微观经济,让企业和个人无所适从,疲于应付。因此,有网民编了这样一个段子来形容“红顶中介”——“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几句戏谑,正是对“红顶中介”服务乱象的形象比喻。在一些地方有“二政府”之称的“红顶中介”,甚至截留了简政放权的红利,扰乱了市场秩序,以至于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将“红顶中介”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并对其加强监管。
一是从源头完善相关机制,切断中介服务利益关联。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管的社会组织及其举办的企业,不能开展与本部门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需要开展的应转企改制或与主管部门在人、财、物上彻底脱钩;行业协会商会类中介服务机构尽量与审批部门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外事等事项上分离脱钩。
二是全面深入清理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其中实行政府定价或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项目,同时明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全面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三是继续放开中介服务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包括放宽中介服务机构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中介服务市场,规范中介收费,以及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尤其要建立中介机构惩戒和淘汰机制。
 
作者:许谨谦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