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搜索车改,给出的名词解释是指针对公车私用、领导官员车豪华趋向以及公车交通违法等现象进行的公车使用改革。这是好事一桩,在实际改革推进中,确实也极大地遏止了公车私用等违纪违法现象,行政成本亦明显降低。
政策很好,但实行方式仍有待改进。
笔者所在的地区,2016年9月即全部改革完成,10月份开始发放车改补贴。机关工勤人员650元,科级及以下750元,处级1200元……依次按照级别递增。
然这笔钱,基本和事业单位身份的工作人员,就没什么关系了!
车辆呢,县直机关部门姑且不论,就乡镇而言,坝区乡镇可保留2辆以内,半山区可保留3辆以内,山区可保留4辆以内。
以笔者所任职的乡镇为例,全镇共7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40多平方公里,算不得大,但也不小了。近四万人口大多居住较分散,道路硬化率尚不高,至村民小组的路,多为泥土路面。晴天还好,到了雨季或是冬季冰凌,一般驾驶技术的人,都是颤巍巍地行驶过去。
在开展村组工作时,安全生产、国土地质监管、校园食品安全等检查监察方面,辖区内的采石场等厂矿和地质灾害点、中小学校区都各自分散,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督察,都需要在一两天的时间内完成。不用车辆,难以实现。
司法所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必须及时走村入户需要车辆;春耕生产、森林防火巡查需要车辆;尤其是精准扶贫中,入村入户率及走访频次都高,加之覆盖面广、贫困户分散,更需要车辆,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高标准要求中有效完成目标。
这些都是日常工作,常态化、长期化,全年随时都要开展。再碰上诸如高速路沿线征地拆迁协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重难点工作,车辆的使用频率更高、必要性更强。
7个行政村,7个挂村工作组和7支扶贫工作队,公车只有3辆,如何分配协调使用,是个问题。很多任务,都是同时进行,根本无法实现一个一个村用完再交接给下一个村的情况。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发车补了嘛,那开私车。
私车当然是避免不了要用的,但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大多私车都是家用轿车,四驱极少,普遍为五座,动力和底盘高度更适用城镇平整路段。下村入户道路,有的私车完全无法通行。这与舍不舍得用私车,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人员问题。车补当前只针对公务员、参公管理和工勤人员实行。笔者所在的乡镇,在岗在职在编78人,只有25人是公务员、参公管理和工勤身份,其中还有12人是领导干部,剩余53人全部属于事业单位人员。几乎每一项工作任务、每一个挂村工作组和中心站所,事业单位人员都占了大头。
笔者挂钩负责甲村时,工作组成员连我在内有7人。当唯一的公务员,既笔者本人开着家中的私车公用时,每次都要纠结,另外两名坐不了的同志怎么办?硬塞,空间够了,可超载交规不允许;坐公交客运?那也只能到村委会,入户的路太远太分散步行浪费时间,骑摩托车技术不过硬……
有人会说,事业单位也是公职人员,就应该大公无私也开私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说这种话,就跟男人说生孩子和挤痘痘一般轻松,大约疼不到哪里去是一样的。他们一分车补没领,本人愿意,可家属估计久了也得不理解。公职人员,党员,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工作者。在尽职尽责的前提下,觉悟再高,也必须考虑现实生存问题。
大公无私这词,用在没有领车补却要人私车公用的庞大的事业单位群体身上,不适合、不公平。
由于这两个问题,车改后,公务员不去计算每个月750的补贴,是否够私车的磨损和油钱,依旧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此外,在驾驶员方面,于乡镇而言也是个尴尬的问题。按照规定,一般只有县处级以上领导,才能配置。乡镇一级,即便是党政一把手,很多时候也是自己办事自己开车,级别不够呀!
笔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逼成了爆胎了会更换、路段冰凌了会上链条,驾驭过消防车、货车、拖拉机等诸多罕见复杂车型的女汉子。女司机里,笔者可以算是战斗机型的教科书式好司机。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围绕建设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为了努力构建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全面规范公务用车运行管理。公职人员以及普通群众,都是支持和赞成的。但要实现长久化实效化,便切忌搞一刀切。
一是车辆保留应有所区别。平原地区和西南山区有区别、城镇区域和乡村区域有区别、省直市直县直机关部门和乡镇有区别、公安等用车频率及必要性高的单位和其他非必要用车单位有区别,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因实制宜,才能解决工作瓶颈问题。
二是车补发放群体应一视同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乡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也是各类政策任务的最终落实地,车辆使用频率比市级及以上层次部门要大、要多。事业单位人员是基层工作、业务开展主体,没有车补,积极性难免受到影响,相应公务员的工作开展也会受到限制。
事在人为,砥砺奋进的这五年中,公务用车改革制度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修正、落实,公务人员也在各类政策的改革中不断学习、进步、提升。好政策通过好形式落实,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最后,希望事业单位(编制)尽早落实车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