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有的领导干部连签字都藏着门道,横着写表示搁着不办,

发布时间:2017-09-27      来源: 基层干部参阅    点击:

原标题:领导干部莫“豁翎子”(红船观澜)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7年09月26日 17 版

 

 

 

“翎子生”,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小生行当之一,其头冠上的两根翎子,上下翻舞起来,包含着种种“戏语”。翎子一豁,暗送出喜悦、惊恐、忧虑等信息。后来一些地方将“豁翎子”意思进行了引申,把人们之间的暗示称为“翎子”,其中,“豁翎子”一方常常通过某种言行向对方暗示想表达的信息,如对方会意,就叫“接翎子”。两个人的交流常常就在“你一豁”“我一接”中暗中传送。

现实中,“豁翎子”“接翎子”在不知不觉中衍生成一些干部交流的潜在“技能”,甚至成为某些单位或部门的一种政治亚文化。有的领导干部说话像打谜语,说半截留半截,意思从来不明示,经常弄得下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领导干部说话故弄玄虚,本来简单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硬要在意思之外再加几层意思,让人理解起来如开连环锁;有的领导干部连签字都藏着门道,“横着写”表示“搁着不办”,“竖着写”表示“贯彻到底”,一些新进机关门的年轻人“吃过几次亏”后才被单位前辈“一语点醒梦中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有“明”有“暗”,有时候限于时间、地点、条件,直来直往不便于表达,于是便通过某种特别的方式让对方“心领神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国传统中的“含蓄”文化。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将“暗语”带到工作中,甚至使其庸俗化,就甚为不妥了。结果往往是,既折腾人,又耽误事。

深究根源,这种情形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乌纱略戴心情变,黄阁旋登面目新。”有的人当上了领导就膨胀了自我,觉得自己成了“人上人”,身份不一样了,头就得抬得高一点,说话自然也要不一样:话不能说得太多、不能说得太快、不能说得太满、不能说得太明白,否则就不太像个领导。想要有“领导样”,就得保持一份神秘感,让下属多揣摩自己的心思。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文化、氛围、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与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工作、处事风格密切相关。如果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热衷于搞变相的“豁翎子”,说话总让下属“猜谜”,就容易造成下属分出额外的精力揣摩领导的弦外之音,工作效率自然就会变得低下,同事之间的交流也容易变得不顺畅,整个单位的风气也会受影响。久而久之,“兰室”成了“鲍室”。

毛泽东曾说:“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展示的是一种形象和精神气。这种形象和精神气并非浮于外表、言语,而是蕴含在其德才和实政之中,蕴含在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领导干部若热衷于“豁翎子”“猜谜语”,不仅自身误入歧途,更容易带坏下属,影响党风政风,这种歪门邪道的“招数”不能沾。

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明明白白,是一个健康、积极、有战斗力的单位或部门应有的氛围。在群众眼里,领导干部真正的好样子不是“高人一等”,更不是爱故弄玄虚“豁翎子”的样子。人们看重的恰恰是领导干部的“里子”,是其为人干事的作风与“内功”。

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