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一个年轻公务员的官场心态!

发布时间:2017-10-02      来源: 官场笔记    点击:

 

作为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的年轻人,我怀揣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进入机关工作两年了。但是,慢慢地,碰到单位的权力—利益关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时有受挫感。而驱使我工作的,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了某些领导的理想。我不是一个想混日子的人,所以很苦闷。既然这样,那就写出来吧,也让大家了解一下现在的一些年轻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的心态,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一些共鸣。

我所工作的地方在一个地级市,属于市直机关。机关较大,近百名公务员,并有若干下属事业单位。

 

单位在人员身份构成上并不“单纯”,包括了公务员、事业编人员、合同工(劳务派遣人员)和临时工。

 

公务员队伍是机关人员的主体,包括局领导(处级干部)、科级干部(科长、主任科员、副科长、副主任科员)、科员和少量工勤人员(比如司机)。事业编人员均来自机关下属的各事业单位,包括单位负责人(正科级)、副职(副科级)和普通职员。合同工主要分布在司机组、办公室、文印室等地方,临时工则充当门卫、保洁员之类的角色。

 

 

 

 
“权力—利益”规则

 

 

 

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人凑在一起,为了不发生混乱,总得有些大家都能接受、最好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   

 

首要的一条,是权力等级决定利益分配。简单说就是不看人,只看身份,什么身份对应什么利益。举个例子:单位里有科长A,喜欢直接拉科长B的手下干活,B与他斗智斗勇。但当A被提升为副处级后(科室不变),尽管不情愿,B还是在A要求时允许手下过去干活——B对手下说,A现在是领导,身份不同了。并且,在A被提拔后,单位迅速为他单独腾出一间办公室(原来的人被分流到其他办公室),购置了齐全的办公设备,还专门制作了门牌和名片。

 

根据这种“权力—利益”规则,我把单位里所有人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级。上层是局领导(包括纪检、监察的派驻人员),中层是正副科长、主任科员和下属事业单位的正职,下层依次是副主任科员、科员、事业单位副职及普通职员、工勤人员、合同工和临时工。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如何实现层级流动(上升)?在一般意义上,核心要点是得到局领导尤其是局长的支持,但不限于此。具体来说,这个问题可拆分为“如何从中层上升到上层”和“如何从下层上升到中层”两个小问题。  

 

第一个小问题相对简单。除非有特别的业绩或强大的背景,普通人基本就一条:论资排辈。年龄、何时进入单位、在多少科室待过(特别是繁忙的科室)、主管过哪些工作,以及头衔、学历、荣誉等,都可作为竞争时的筹码。在一个不是以能力说话,而是以权力说话的小环境下,处在相同权力层级的人要想先得利,只能摆出一串似乎能代表能力的经历,而这些经历,是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大家基本都能具备的。把“经历”当作“能力”,虽然是一种概念的偷换,但也契合了更多人对“公平”的感觉:大家依次得利,那大家都能得利。这也是这类规则稳固不破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复杂一点。面临这个问题的,基本是年轻人,特别是事业编的年轻人。本单位人员的年龄结构有很大断层,基本是从60后直接跳到了80后,由于领导岗位编制有限且人员流动性小,许多年长的公务员堆积在科长和主任科员的位置,长期得不到提拔。牢骚之余,对下面那些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他们多少有些警惕。

 

而年轻人大体呈现出五种状态。第一种是想进步的人。这类人会努力工作,同时自发服务领导、拉近关系,下班后还不时与其他同事聚会打球,打造良好的群众基础——最好还擅长喝酒。第二种是混日子的人。这类人与第一种人似乎很合拍,他们觉得第一种人能玩出花样,而第一种人也乐于吸纳他们作为同盟。第三种是被孤立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这类人与前两者存在利益或心理上的隔膜。第四种是求稳定的人,多数是女生。第五种是因为忙碌而无暇他顾的人。

 

年长者与年轻人是不同的群体,本身缺乏交集。年长者隐隐嫉妒年轻人,年轻人则希望取得年长者的支持。在论资排辈并且年长者居多的情形下,如果大家背景相当,一个年轻人若无法争取到年长群体的普遍好感,就很难在与其他年轻人的竞争中胜出。当然,有的年长者会主动以年轻人师友的形象出现,但动机无非是:一、赢得好感与支持;二、通过交流,怀念自己的青年时代;三、通过提一些建议,来治疗自己内心的挫败感。

 

面对持前两种动机的人,要认真配合,而面对以第三种动机为主的人,应避免张扬——如果年轻人展现出某种优秀素养,令这类人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挫败时,他们就要摘下那副良师益友的面具了。因此,要实现向上的层级流动,不仅要广交朋友,还要适时低调。

 

 

 

 
 为谁辛苦为谁忙?

 

 

 

进入机关后不久,我就看到一个现象:在单位里忙忙碌碌、加班加点的,只是小部分人,包括公务员、事业编人员和合同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除非严重违法违纪,公职人员无须担心被开除。这意味着,活儿干得好坏,可能影响饭碗的大小,却从不决定饭碗的有无。那么,在大家都可以少干甚至不干的情况下,必须要干的事情,由谁来干呢?

 

有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当事业编的新人来上班时,就会被放到最忙的科室,美其名曰锻炼,其实是从中筛选具备干活潜质的人(特别是男生)。同时,领导们会暗中考察这些人的社会关系。如果一个新人被发现缺少背景,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那他(她)基本跑不掉了。一段时间后,领导正式分配工作,把那些能干肯干的留下,派往机关里忙碌的科室,而把不能干或不肯干的放回他们原本报考的下属事业单位。

 

由于在机关里,决定谁做什么的一条规则是:除非领导另有安排,否则大事小事,上次是谁做,下次还是谁做——那么接下来,科长会逐步向新人施压,让他(她)承担更多工作,而一旦接手,就甩不掉了。合同工基本在办公室之类的地方打杂,工作量大,但不会被放在业务科室。至于公务员,只要对发展还抱有预期,就会好好表现。当然,几个重要科室的科长,干活肯定是跑不掉的。

 

因此,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人,事情越来越少;能干肯干的人,事情越来越多。由于干得好不一定有功劳,但不出错就没麻烦,所以“干得越多,错得越多”成了一种广泛论调,大家也都不愿承担更多责任,能推就推。而即便是少干活,这些人的年终考评也能顺利过关——只要不得罪领导。所以,“老黄牛”头上始终压着局领导、年长者、科级领导、关系户和混混等一大群人,而在提拔时,他们也总是吃亏:因为无暇钻营,更因为干活少不了自己,那么,还是安心留下吧。所以我们看到:一路被提拔的,不会是干活最多的人。

 

对于一个有理想、想做事的年轻人,在机关很容易生出无力感。因为能做成事的,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要实现抱负,年轻人必须努力将自己纳入某个“权力—利益”结构,逐步获得更多资源以及由此带来的话语权。当具备足够实力、拥有稳固的利益同盟后,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可这时的想法,与年轻时的理想相比,可能早已面目全非了。

 

在单位里,我正属于很忙的一个人。忙各种会议、活动、简报、文件、工程,有时候忙得人累成狗。在很累的时候,不禁想想,这对我们和老百姓来说意义何在?有多少忙碌,不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个别领导为取悦上级的无谓消耗,而是真的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而忙碌呢?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我有点像是在发牢骚。但我认为,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值得我们重视。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要打造高效的机关,而高效的机关,必然会理顺好权力—利益结构,并解决好给年轻人希望,给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希望的问题。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