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基层干部诉苦:一年365天,天天有领导来调研!

发布时间:2017-12-08      来源: 《半月谈内部版》第12期    点击:

 
◆ “被调研明星乡”一年500多批次领导来调研
◆ 仅有30多个乡镇,却有40多个市领导来调研,不得不“错峰调研”
◆ 地方主要领导疲于奔命,区里党政微信公众号还把“一天6位厅级领导来区里调研”当做盛事进行报道
◆ 一些地方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比发展变化上,而是比接待态度上
◆ “钦差大臣”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此类调研就如同“掉到井里的葫芦,在水上浮着”
◆ 此类套路化调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调研后的科学决策,有的甚至影响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
记者/高皓亮 梁建强
 
八项规定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更勤了,调研现场张贴悬挂标语横幅、铺设红地毯等现象已很少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地方,一些调研出现形式主义苗头,且日益成为基层新负担,人们画像:就像葫芦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实还是浮在表面。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基层干部群众期待,少数地方领导干部调研中的这一不良倾向能得到及时纠正。
 
“被调研明星乡”
一年500多批次领导来调研
 
上级领导来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推动工作开展,这对基层原本是好事,然而,在个别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正日益演变为基层干部群众的一大负担。
 
中部某县一科级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一个乡镇是全省出名的“被调研明星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这意味着乡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拨领导前来调研。”
 
这个乡兼具多重身份,具有一定特殊性。记者选取这个省综合考评排名中间的一个区调研发现,即便没有那么频繁,但也不少。
 
区委主要领导掰着手指头算,最多的一天区里接待了五拨、6位厅级领导来调研。因为来的领导多,区委、区政府在家的班子成员悉数上阵陪同。其中,区长最为繁忙,一天陪了三拨调研。
 
地方主要领导疲于奔命,区里的党政微信公众号当天还主动发布消息,把“一天6位厅级领导来区里调研”当做区里的盛事进行报道。
 
这些官员来调研,一定要当地主要领导陪同吗?
 
这个区政府的主要领导说,尽量要陪,否则就是块“心病”,日后区里申请项目或遇到督查检查等都不好说话。
 
这名区政府领导说,一天陪同三拨调研较为少见,但一天陪一两拨前来调研的上级领导,属于家常便饭。
 
记者调研发现,这五拨调研的领导中,有两拨调研题目几乎一模一样,都调研当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相关工作,为避免调研“撞车”,区里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线路。
 
领导调研“防撞车”并非个例,这个省一地级市仅有30多个乡镇,40多个市领导都要下基层调研,结果不得不“错峰调研”。
 
个别地方还喜好开展集体调研。
 
中部某县一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当地每到年底就组织全市所有县区的主官下去调研,每到一地,人家都要事先精心选择企业、确定路线。
 
很多企业不堪其扰,有的属于无尘生产车间,根本不具备一口气接待多名干部的条件。
 
在这种调研影响之下,一些地方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比发展变化上,而是比接待态度上。
 
为“井里葫芦”型调研者画像
 
基层干部群众将此类调研形象描述为“掉到井里的葫芦,在水上浮着”,并将其总结为“三多三少”:
 
到基层调研做指示的多,虚心求教的少;
开展一般性调研多,带着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少、蹲点调研更少;
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
 
套路一:求教变指导,仿若“钦差大臣”式调研
 
“要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小学生的精神。”中部某县一名从事秘书工作多年的干部说,调查研究必须“眼睛向下”,俯下身子。
 
然而,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下来调研,其调研不是先摸清情况,待形成科学决策后再指导基层实践,而是一边听基层汇报,一边发表几点指示,来调研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往往最后变成了做指示的。
 
个别地方领导调研时的几句“指示”,甚至可能影响当地的既定发展战略。长江沿岸某地级市主要领导到辖区一县调研,发表了关于双创的讲话,当地市委机关报还专门刊文报道。
 
在这一“指示”下,当地一个以培养产业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的基地转而开始搞“双创”,一夜之间,县里冒出数十个孵化器,十几家创客咖啡,当地一家银行支行也改名为创业支行。
 
套路二:人到心不到,“蜻蜓点水”式调研
 
“我们经常接到通知,领导上午要看三个点,你们注意控制时间……”中部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所辖一贫困村支书介绍。
 
个别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会提前通知村里做好准备,到了往往先开座谈会,听指定好的几个人对着材料介绍情况,然后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基本不与群众接触。
 
 
 
这个省的省纪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确勤了,但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往往只看“前庭”,不看“后院”,特别是深入实际、深入矛盾、深入现场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一名乡镇主要负责人也说,有些地方领导总认为多走些点才代表深入,事实上也就每个点都打个照面,什么也看不到。
 
套路三: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锦上添花,“嫌贫爱富”式调研
 
中部某省纪检部门曾专门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发现省里某县一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后,前往调研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令当地政府应接不暇,当地群众也对此极为反感。
 
对此,中部某县级市一位乡长说,对工作突出的地方调研总结无可厚非,但也不能眼睛里只盯着好的,而忽视工作待提升的地方。
 
他所在的乡属于市里较偏远的地方,曾经市里主要领导一年难得来一次,这两年得益于精准扶贫,各级领导来得多了,即便如此,还不到被调研明星乡镇的五分之一。
 
斩断影响科学决策的恶性循环
 
在调研中,受访的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反映,此类套路化调研,其不良影响不仅仅在于形式主义本身,更严重的在于这种调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调研后的科学决策,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地方发展,有的甚至影响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告诉记者,调查研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把下基层调研,只当做决策前的一个走过场程序。
 
调查研究不深入,损害的是群众利益。
 
2014年至2015年,西部某贫困县在没有深入考察群众养殖技术、养殖成本及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在两个乡镇3000多户贫困户中推广蛋鸡养殖。
 
由于防疫不到位、养殖成本较高、签约企业设置诸多门槛等,政府投入几百万元的项目全面失败,部分农民甚至背着鸡到政府上访。
 
调查研究陷形式主义,还可能影响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
 
中部某高校一名专家剖析认为,一些欠发达地区热衷于到发达地区调研学习,但在过程中作风不扎实,往往只学其表不学其里、只看局部忽略整体,形式主义的调研带来形式主义的调研成果,进而误导决策。
 
某县调研之后提出打造基金产业园,但仅仅简单化为通过更低税率等优惠政策引进项目,堆积投资数字,而非致力于做好制度设计、风险防控系统、客户体验等基础性工作。
 
园区创办将近五年,并没有实现产业和资本融合的初衷,而是打着创新的旗号拿土地、要政策,甚至搞房地产开发。
 
“刚开始可能是不经意的,但这种风气如果不及时刹住,就会由最初的偶尔、被动为之变成主动的形式主义。”
 
这名专家说,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只有经过扎实的调查研究,谋定而后动,才是弯道超车的正确道路。”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少数地方领导调研走过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仅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更严重的是可能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华北一地级市不久前在巡视通报中指出,当地某县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战略把握不够精准,调查研究不深入,决策失误,项目引进不切实际。
 
汪玉凯认为,当前部分地方领导干部调研中的形式主义苗头,产生了新的形式主义恶果,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把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形成“接地气、听实话、有实效”的调研新风。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第12期,原标题《调研套路化,基层新负担》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