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头版点破的基层调研“套路”,一针见血!

发布时间:2017-12-21      来源: 基层干部参阅    点击:

今天推荐一篇《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基层调研,岂能“被安排”》,披露了调研中存在的三大“套路”:去哪儿提前有“脚本”、看什么只去“示范点”、座谈会挑选“专业户”,小编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截图
 
 
去哪儿提前有“脚本”     
“有一种调研叫‘搭台唱戏’,事先打好招呼,然后按照约定的路线图,几点几分到哪里,参观什么、听谁介绍、停留多长时间,几点几分离开,前往下一个地方,听谁介绍,都有完备‘脚本’。”西部某县的一位基层干部表示,这种调研,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莺歌燕舞。
  
“领导下基层调研,既想看成绩,也想了解问题,多方面掌握实情。”一位多次陪省领导下乡调研的处长表示,基层为了向上级展示自己的工作业绩,确实有精心设计调研“脚本”的冲动。据他了解,“路线图”确定之后,还有大量“准备工作”,被调研的村屯,得装扮装扮——有碍观瞻的,立马修补;不够整洁的,马上扫除。
  
许多领导干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会有意临时停车、搞“突然袭击”,让自己了解的情况更全面。某省旱厕改造的统计数据相当亮眼,但该省主要负责同志在某次轻车简从的调研中走访了4个村,却发现没有一户改厕。“满足于‘被安排’,就发现不了真问题。”
  
 
 
看什么只去“示范点”  
“被安排”的调研往往看“窗口”多、看“角落”少,看到的多是“政绩盆景”。
  
有的是“专项型”。西部某县的一个村,铁皮石斛种植得有声有色,每有产业发展等调研,便安排到该村。久而久之,该村接待调研已有一套熟练流程,俨然流水作业。
  
有的是“全能型”。某地倾力打造了两个明星村,资源、荣誉集中堆砌,无论是调研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还是基层党建、民生改善等,都安排这里,成了“参观基地”。
  
更有甚者,在某贫困地区,为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打造了几个示范点,领导一批批往那里领,然而周边农户都大门紧闭,被问到原因就拿外出打工或劳作未归来搪塞。
  
当然,看“窗口”更看“角落”也正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共识。一位村干部表示,如今不少领导来基层问得都特别细致,我们被这样的问题问多了,在日常工作中会更注意把重要实事放在首位,少搞或者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了。
  
 
 
 
 
座谈会挑选“专业户”  
基层调研常常需要开座谈会,然而一些地方常常会精心挑选群众参加。
  
“精心挑选群众,虽然不一定是领导的意思,但好像约定俗成,基层怕捅娄子,为了保险起见,在这方面特别上心。”一位参与过接待省级领导的基层干部透露,入选的群众往往是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不乱说话”的老实人……久而久之,有部分人就成了座谈会专业户。
  
群众和领导说些什么,基层干部通常会提前“打好招呼”,教群众哪些必须要说、哪些可以说、哪些绝不能说,有的甚至会提前“彩排”,练一练、对对词。
  
“如果领导调研只是满足于走一圈、看一下、听一遍、讲一通,如何看清庐山真面目?”一位基层群众道出担心。
  
“好在有些领导已经了解其中的‘玄机’,会找时机另找群众盘根问底。”那位多次陪省领导下乡调研的处长表示,很多领导会随机走进群众家串门、拉家常,从而听到更真实的心声,了解更真实的情况。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7日 01 版)
记者 | 谢振华  王明峰  张晔
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