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各个省份是如何形成现在的形状的?涨姿势!

发布时间:2018-01-12      来源: 时代秘文    点击:

各个省份是如何形成现在的形状的?涨姿势!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地图,各个省份形状都不规则且千奇百怪。那么,到底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形状的?遵循怎样的划分标准?看过知乎网友、历史地理学硕士牧奕君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先抛出结论:
现行的行政区划疆域形状,处于“两千年三循环”中第三个循环的后段,直接承袭自设立于元代的行省,经过明代优化、清代细分再优化、民国改制、共和国修修补补而成。
 
元朝建省的初始指导精神是彻底的犬牙相入,以便各行省能够互相牵制,之后历代则慢慢的根据山川形便精神进行合理性优化。
 
可以将中国地图看作一块大拼图
 
首先呢,我们还是限定一下讨论范围:省一级行政区的疆域变迁。不谈郡县一级的。但是呢,我们还是要清楚一点,省级政区边界形状的变迁,并非想怎么变就怎么变的,它是受到下面郡县级政区的约束的。
 
打个比方,全国就是一块大拼图,拼图由几百几千块小拼板组成,这些拼板可以理解为县,几块拼板(几个县)组成一个小单元,就成了市(地级市),几个小单元(市)合在一起再组成一个更大的单元,这就是省。大单元最后组成全国。
 
这样一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省的划界取决于下面小单元的组成和边界,而市的划界同样受制于其下县的分布。而且要划界,我们几乎必然要沿着拼图给我们的最小的拼板的边界来划分,不可能说我们划线的时候把一块拼板一分为二。
 
这是第一个要理解的内容:省的划界不是乱来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可以分类汇总的。
 
第二呢,我觉得我们在讨论行政区划问题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层级的概念。
 
什么是层级?现在来说就是省-市-县/区,放在古代么就是州-郡-县。啊,是不是看起来很容易,那么我问几个问题哈:
 
①上海市、苏州市、太仓市,他们都叫市,但是层级一样吗?
 
答:不一样。依次是省级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
 
②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京市东城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他们都叫区,但是层级一样吗?
 
答:不一样。依次是省级自治区、县级市辖区、省级特别行政区。
 
③嘉兴市、海盐县、嘉善县、平湖市,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答:海盐县、嘉善县、平湖市平级,都是县级,嘉兴市为地级,统辖前者(暂且无视省县直辖试点)。
 
④汉代荆州与唐代荆州是同一个东西吗?
 
答:不是一个东西。汉代荆州约等于如今的省,地域范围涵盖今两湖地区;而唐代荆州就只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也就是如今荆州市的大致范围。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同名的、层级未必相同;不同名的,层级倒也可以一样;甚至上下级都是一个名字,可他们层级也不同;而历史上叫同一个名字,在不同的时期层级也可以不一样。
 
这是研究行政区划的大坑,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弄清楚,就很容易在阅读的时候被绕进去,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就把东西读完了。
 
在这个方面,前辈们已经制定了很明确的规范,创立了: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这三个名字,以此来缕清几千年来纷繁复杂的行政区划。
 
我们还是拿刚才的拼图拼图来做例子。一个个小拼板就是县,自然而然也就是县级政区了。县级政区可以有好多名字,如:县、区(市辖区)、市(县级市)【注意这里讨论的是行政区划层级,不是行政级别。可不要冒出来什么副省级市、副省级区。】;
 
几个县级政区组成一个一个小单元,这个小单元即统县政区。它的名字可以有:郡(古名)、州(古名)、府(古名)、市(地级市)、地区、盟(锡林郭勒盟)、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统县政区再往上就是高层政区,有州(汉)、道(唐)、路(宋)、省(元明清今,我忽略了明代布政司)、区(自治区)、市(省级直辖市)等等。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明确:同名不一定同级,同级不一定同名。然后再明确高层-统县-县级这三层级别,就好。
 
上面叽叽歪歪了那么多,大家不要嫌麻烦,它们是下面内容讨论的基础,搞懂了上面,读下面的才不会吃力。以后读其它的文章也会省力许多。
 
两千年三循环
 
开头的结论里已经说了:现行的行政区划疆域形状,处于“两千年三循环”中第三个循环的后段,直接承袭自设立于元代的行省,经过明代优化、清代细分再优化、民国改制、共和国修修补补而成。
 
这里提到了一个“两千年三循环”,这是周振鹤先生提出的概念,用来简要概括秦代以来我国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过程,即:秦汉到南北朝由二级制到三级制,隋唐到宋由二级制到虚三级制,元明清由多级制到三级制这样的三个循环,历时两千年,故称。
 
我们今天看到的省一级地图的形状千奇百怪,其实就和这个循环里面高层政区的变迁有着直接的关联。三个循环里,前两个循环是二级到三级,多出来的一级都是高层政区,这个高层政区在新生的时候,是怎么划分的,按照什么理念划分的,这直接决定了它的形状。
 
第三个循环时,高层政区自循环之始便已经存在,那么元代划分高层政区的理念便十分重要,后代修修补补又是根据什么来的,这都是需要详细说明的内容。
 
好了,开始分段详述:
 
一、第一循环:秦汉二级至南北朝三级
 
秦立郡县,汉承秦制。在汉武帝之前,地方上是简单的统县-县级二级制(郡县二级制)的行政区划。汉武帝时代,一来开疆拓土,二来人口孳息,使得郡的数目有了一定的增长。这对于中央政府来说,直接管理的压力和难度都增加了,而且效率也开始低下。简言之就是管不过来了。原来一个班只有40多个学生一切ok,涨到50多个也还可以忍受,但是一个班7-80个学生,谁还愿意来当班主任呢?
 
因此,为了更好地管辖统县政区的官员,提升行政效率,汉武帝时,创立了“州”这一准行政区。分天下为十三刺史部(还有一个司隶校尉),以《禹贡九州》的州名为基础命名。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下辖各统县政区的官员。之所以说是准行政区,那是因为在此时,州只是监察区,州刺史只管官不管民政,也没有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会),甚至州刺史也只是临时性的工作,中央官员一年出去溜达几个月巡查完毕了,回到长安汇报后就去做别的了。(咦?感觉和现在的中央巡视组有点像哈。)
 
既然是监察、巡视,那么中央各个州就肯定会有交通便利的考虑,再结合人文、地形等因素,以统县政区为基础,决定了当时州这一准行政区的基本形状。
 
举一个例子吧:扬州刺史部。这是位于当时南方的刺史部,地广人地,所以很大,相当于今数省之地。下辖六安国、会稽、庐江、九江、丹阳、豫章等郡。我们注意庐江郡和豫章郡的西部边界,以及豫章郡和会稽郡的南部边界,基本上就是以大别山、罗霄山;南岭等山脉作为与其他郡的边界。那么,自然而然的,扬州刺史部也就承袭了这个边界。形状就是这么来的。
 
 
 
东汉建立后,各州刺史部虽然还是准行政区,但是却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驻所,而且刺史也不用回中央,可以在驻地长期办公。比之西汉向前推进了一步。
 
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如累卵之危。为此,中央正式分权给地方,改州刺史为州牧,授予军政大权。这样,州就正式成为了一个有驻地,长官有军民政权的高层政区了。
 
西晋重新统一以后,高层政区州的框架大致一如两汉之时,如下图西晋扬州: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天下大乱。州郡制在南北朝以后开始糜烂,原因一在于侨州郡县的设立,二在于以州郡长官之职论功行赏,但僧多粥少,结果州郡越封越多,导致整个制度彻底糜烂。
 
至此,第一个循环已经走入了末路。
 
二、隋唐前期二级到唐后期宋虚三级
 
隋唐前期重新设立统县-县级二级制行政区划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统县政区在划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依据一个自成体系的形胜之地而设立的。甚少(但并不是没有)出现跨山脉,跨大河的情况。这就为以后准高层政区的出现和划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唐代亦如汉代,到了唐代中期,上百个州(统县级)让中央难以高效管辖,因此也走上了汉代的老路,设立了监察区,称“道”,行监察地方官员之职。既然名为道,那顾名思义在划分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交通的方便,也必然综合了山川河流的因素,尽量保证一个地理单元都在一个行政区之内。
 
举个例子,唐初十道中: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
 
 
 
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豫西山地以东。
 
 
岭南道:南岭以南。
 
仔细看上图,可以看到边界非常的整齐划一和严谨,几乎没有破例的现象发生。
 
而到了开元年间,对道又进行了拆分,称开元十五道。就是把山南道一分为二、江南道一分为三,这都是细化的工作,并不是对原有体系的大拆大建。
 
原本,道也只是监察区,但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兴起,拥有军民政权的节度使兼任监察区长官,因此道也就成了一级正式的高层政区(但是中央不承认)。原来依据山川地势划分的道,本意是交通方便,人文合一,管理便利,但是在战乱不断的中晚唐和五代十国,这样的划分反倒成为了地方割据的便利条件。
 
例如元和藩镇图中,江西、福建、岭南,它们的形状我们是不是很熟悉?还有浙江,大致的形状已经出来了。
 
 
 
到了宋代,因为吸取之前藩镇割据教训,因此在高层政区(路)的划分上,在原来充分考虑山川便利的基础上,故意将一些地理单元拆散,使得某一个路不能成为一个封闭的地理单元,从而遏制割据局面的出现。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形状:宋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就有了淮北地区的土地。
 
 
 
再如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如今的湘西地区,在北宋时是属于荆湖北路的。
 
 
白线大致是现在的湖南湖北省界,红线是宋代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的路界。当然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因为湘西地区是荆湖北路方面向南推进开发的,所以顺带就这样了。
 
三、第三循环:元代多级制简化到如今的三级制
 
宋代,虽然说高层政区的划分已经不是那么的符合山川条件,但是基本大势还是有的,毕竟隋唐底子还在。可是到了元代,情况发生了大变化。
 
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征服王朝,其行政制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吸取了其它诸国的经验杂糅而成,而且复杂多样。称他是多级制,是因为最多可以有五个层级,最少可以只有三个,相互搭配排列组合,十分复杂。
 
又因为是征服者,故而行政区划划分带有了非常明显的军事行动占领意味。我们看下图:元初行省。
 
 
 
因为元灭宋是自北向南的,所以我们看到元初的行省也大都是南北长条状。而且设置行省大多也只是为了考虑占领控制,并非出于经济发展人文和谐等考虑。因此,我们看到了奇葩版的,跨越了秦岭,兼有甘肃的陕西四川行省、跨越了南岭的湖广行省和江西行省……还有显得迷你的福建行省。
 
元代初年的这样划分,既不方便管理,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更别提区域整合和认同。但有利于军事统治。当然了,这种不利也还是会影响到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所以到了元代后期也对行省进行了拆分和重组。
 
拆陕西四川行省为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和四川行省,撤销江淮、福建行省,新建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算是对之前的一种优化。
 
明朝建立以后,继续这种优化的路子。原来湖广和江西行省南部都跨了南岭,明代以后这两省南岭以南部分独立成了广东和广西;元代中书省过于巨大,拆分为山西、河南、山东三省和京师;江浙行省亦拆分成浙江和福建,新设了贵州。唯甘肃行省并入了陕西行省。
 
 
 
有明一代,如今的省的形状结构基本定型了。如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山西、山东、河南、京师(河北),以及山东的辽东半岛部分(辽宁)。
 
但还是有些奇形怪状的,如陕西、四川和湖广,另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南京。贵州则像一个飞镖。
 
贵州之所以如此奇形怪状,一种解释便是故意而为之,让四川西南部犹如一把尖刀插入贵州腹地,进而能够有效地干预这个新设立的高层政区。
 
进入清代,继续对剩余的区划进行整合拆分:拆南京为江苏和安徽;拆湖广为湖北和湖南;自陕西分立甘肃;分四川西南部给贵州,使其形状均匀;平定西藏之后,又将藏区部分地区划给云南和四川。自此,所谓内地十八省的版图格局基本定型。
 
 
 
值得注意的是,拆分旧政区的时候,湖广是横向切,南京是纵向切。湖广以长江分南北,符合山川形便的原则。而南京纵向一刀,使得江苏和安徽都跨了长江和淮河,是不符合山川形便的。有一种解释是,当时的淮河沿岸因黄河夺淮以后泛滥成灾,十分贫穷,因此就用比较富裕的苏南和皖南来照顾比较落后的地区。不然一个又大又穷的高层政区,必然是中央政府的头疼所在。这便成为“肥瘦相济”。
 
晚清民国以来,台湾、新疆、东北三将军(黑、吉、辽)相继建省。东北地区自民国以来经历了东北三省,伪满洲国14省、19省,抗战胜利以后的东北九省,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确立东北三省。最后,自甘肃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四川设立重庆市。再加上京津沪港澳这几个芝麻绿豆的板块,目前全国的版图格局就正式成型了。
 
最后再说说重庆,都比宁夏要大了。设立重庆市的原因很明确,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后续管理等等。原来是打算设立一个三峡省的,但是周围地区没有什么发达地带,都很落后,还有不少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各地扯皮胎死腹中。最后,想必也是考虑了肥瘦相济的原则,用一个西南大城市来搭配三峡周边的贫困地区,从而组成了一个面积可以和省匹敌的巨无霸重庆市。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