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在北京市西城公安分局,胡辛作为10名“红墙卫士”先锋岗典型人物之一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李贺摄
2007年,胡辛被分到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外事科工作,胡辛的师父、老科长胡浩说:“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代表着中国,执行的是中国法律。我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刚成为外事民警的胡辛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一直以来,他都把这句话作为指引自己一言一行的信条,未曾忘怀自己担当的责任。
锦旗背后的故事
2015年,胡辛在给一位签证过期100多天的外籍华裔妇女做笔录的时候,发现这位妇女浑身哆嗦,一问,她确实身体抱恙。胡辛说,如果这样的话,我就要调查您生病的情况,妇女不解,胡辛说,如果你确属病重耽误而不是主观故意,根据行政法规定可以免予处罚。于是,胡辛为了落实情况,开始打电话、跑医院进行调查。从救护车派车单到转院证明,再到病历单,拿到了一大摞的材料后,依法对这位妇女免除了处罚。事后,这位外籍华裔妇女给胡辛送了一面锦旗“热情服务为民解忧”。
2017年5月,美籍华人韦女士的儿子身患重病,签证过期7个月,面临法律处罚。当时正值小长假安保期间,胡辛有忙不完的事情,可还是把韦女士递交的100多页的各类文件逐一认真核对,并依法从轻处罚。胡辛的专业、耐心和热情感动了韦女士。韦女士在感谢信里写到:“胡警官工作勤勤恳恳,态度热心,严格执法且有礼貌,我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身边的人,中国现代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我为祖国有胡辛这样的警官而感到骄傲!”2017年5月12日,韦女士特意给胡辛送来的锦旗上,写着八个大字:“秉公执法,情暖人心。”
其实,每过一段时间,胡辛都会收到一些感谢信和锦旗,他寓教育于执法,甚至还收到曾被他拘留的外国人的感谢信和锦旗。每一面锦旗,每一封感谢信,每一句赞美,都意味着中国的样子在世界的眼里变得更好,而这正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经年坚持写成百万书稿
胡辛是一位有格局的民警,并不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就止步了,他还帮助其他的一线民警共同完成好任务。
入警之初,胡辛为了把自己的“英语专业”升级为“专业英语”,下了一番苦功夫。
2009年,业务能力日臻成熟、眼界逐渐广阔的胡辛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利用自己身处首都的优势和平时实践的积累,编著一本系统化的实用警务英语,为提升中国涉外警务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一本专著,这对有着繁重日常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有着很大的难度,但胡辛做到了。为了写成《用英语办案》一书,胡辛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规划:每天至少学习2个小时,周末两天不少于5个小时,即便他值班,出完勤务和现场,夜里1点半才坐到桌前,也必须看到3点半,不能妥协。胡辛经常在周末泡在大学自习室里,学习到关门。就这样经年累月地学着、记着,寒来暑往,他为写作所做的笔记整整堆了一书柜。有一天半夜,他突然想到一个模糊的汽车专业用语,连夜起床,开车回队里资料室核对。
在胡辛写作的过程中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其中不乏权威专家。比如,这本书的顾问理查德博士,就是中央编译局的专家。
《用英语办案》出版获好评
2011年4月,胡辛编著的近40万字的《用英语办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赢得了广泛赞誉。
来自全国各地的外事民警给胡辛写信,感谢胡辛给他们带来的实操性很强的教程,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方的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涉外案例有限,如果没有胡辛的书,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也许很多年都很难搜集全。
胡辛的领导这样评价他:“论英语水平,胡辛不是最好的,但是能把警察和英语两者结合起来,我相信胡辛一定是最好的。”
胡辛业务过硬,曾因一个单词救过一位自杀的美国女孩。胡辛不卑不亢,曾用一句智慧幽默的回答,让闹事的外籍人员低头,让外籍外交官折服。胡辛制作的“涉外留宿单位前台登记培训课件”至今已经有1017次的修订。
胡辛在出国旅行时也不忘去当地警察博物馆参观,特别记录下当地警察的涉外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他的生活充满着“工作、生活、思想”的多维精彩。这就是胡辛,一位全球化背景和北京大都市环境造就出来的新时代外事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