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绝借调!现在也不叫借调了,叫跟班学习。一次跟班半年,每半年打个报告,又跟班!有的人可以写二十份报告跟班十年。不要笑!不少呢! 有时候上级检查不让借调,查完那个人又走了。还有的借调在外单位还搞了负责的,更加不想回来。检查不出来,下面单位也没有办法,也要不到人,还有些根本没有去学习单位,在原单位领工资号称学习,实际在家里带孩子、做生意。
2.对基层干部的关心要真关心,不能流于形式和表面。比如工会搞福利,不是只发个蛋糕、生日卡就完了,而是真的去关心基层干部家庭矛盾、老人照顾情况、子女入学入托情况、退役军转思想情况等。
3.让多劳多得成为常态,特别是乡镇干部待遇,乡镇条件最差最苦,福利和地位最低,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是影响干部积极性的重大原因之一。
4.我是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根据我一年来的观察,有车补的人基本不用下基层,即便下基层还照坐公车,而大部分在基层工作的人根本没有车补。
5.探望父母亲假由4年一次改为一年1-2次,每次一周。基层干部根据在基层工作的工龄给予不同疗养待遇。不能把疗养搞成简单的单位旅游,而应该让基层干部能与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6.严格将带薪休假、工会福利等相关文件落实到位,有文件支撑的福利补贴该发就发,不能将其与没有文件支撑的福利补贴和灰色收入混为一谈。
7.我是一名脱贫攻坚一线战场的第一书记,上级出台了相关的干部激励机制,但很多流于形式,如获得优秀即可提升职务职级或者加工资。
8.希望能够有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待遇。
9.基层干部,尤其年轻干部的心理疏导必须要重视了,政策和工作高压下,基层干部抱怨、抑郁、影响家庭不和谐等现象已经比较严重。建议可参照企业做法,在培训中增加心理疏导方面的课程。
10.要加大从基层选拔使用干部的力度。在薪酬方面,要对长期坚持在基层第一线的干部予以重点倾斜,让基层干部“劳有所值”。
11.激励干部干事创业,首先要为干部减压。当前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针对基层的检查考核过多,而且动不动就是一票否决,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为基层干部减压,才能让他们有精力去做改革创新的“急先锋”。
12.激励要从精神层面下功夫,要体现组织关心,定期对干部谈话,在基层工作,从上级传下来的只有任务,组织关心这一块严重缺失,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也为能参加到这场必将被载入历史的脱贫攻坚战而自豪,但是我的工作不稳定,镇上如果人手不够就把我借调走,从来没有体现组织关心,这点让人比较寒心。
13.要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不以单位领导的好恶或情感而选择性执行,制度不能成领导权力的“稻草人”。
14.关于是否符合容错范围,不能光靠上级部门单方面下定论,应该上下结合,听一下基层老百姓的意见,要相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发扬好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15.用好民主生活会,干部能上能下应该有基层群众的发言权,红脸出汗后继续我行我素的谁还给你提意见,几轮后脸皮变的越来越厚了。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很重要。
16.容错纠错更不能简单停留在文件中,要有典型案例,可参考可借鉴。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失职追责问责有反面案例,容错纠错更需要正面典型教育激励,不然只能是空对空。
17.打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提拔通道,不要设年龄限制,让真正能干出事业的人有上升通道,有政治前途。
一是树立正确选人导向,基层是“大舞台”,不是“养老院”,真正把想干事创业、能吃苦耐劳的人选到基层,将乡镇招人权限下放至县一级,开展自主招聘,做到不唯“分”选人,省市县选人要求必须具备三年乡镇工作经验;二是用人唯才而不唯“编”,打破乡镇用人唯公务员这一做法,真正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18.个人以为,不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而是应建立主要领导干部选人用人不当责任倒查机制。为什么有人敢用无德无能或无德有能者,因为没有一点风险。
19.重点是,怎样分类考核?考核结果怎么作用?以前单位搞了一阵“三评三考”,上评下评同级评,效果很好,连续优秀几年必须提,后来换一评,效果也有,但明显在考核结果使用时,留下了很大操作空间。
20.排名一定是目标和结果数据化的,有时间节点的,有具体事情的,可以衡量的。排名靠前的树榜样推广学习,排名在后的给出整改期限,KPI 指标化管理,让基层干部敢于签订责任状,敢挑担子,敢担责任,让基层干部对结果负责。中层组织要给支持给流程给渠道,对基层领导帮扶引导。
21.更重要的是,对那些真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适当启用破格提拔机制,甚至火线提拔,制定破格提拔的实施细则,让干部看到希望,这样,就把干事创业的氛围营造出来了!
22.建立科学的政绩观是关键。有认可,快马鞭!更重要的是,未被认可与关注,也能自觉奋斗,持续工作!
23.其实,在基层的干部职工最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员,要求搞变通,问题不上报,将检查摆在第一位,检查过后,一切照旧!
24.上级一声下令,村级还没时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就要报“好”的结果了。一个人的认识、群众的认识、做思想工作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并且还要留痕迹、留电话录音,应对“有作为”的考查。
24.作为80后一员,非常荣幸经历了村、镇乡、市、省的工作经历,目前在市一级埋头苦干。感到很多人把工作标准定位在领导满意而不是群众认可。因为普遍干部认为:群众认可是“众口难调”,难度颇大;领导满意是“一本万利”,容易达到。建议:持续发挥专职副书记抓党建作用,丰富考核手段,把为群众办实事的人选到业务岗上去。
26.说实话,以前工作的时候白加黑,5加2都觉得挺开心,因为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近些年工作越来越小心翼翼了,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属地管理。这四个字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意味着所有的工作,只要上面开会发文布置了,乡镇干部就有责任。殊不知,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优化,基层乡政府已经没有什么行政权力了,遇见急难险重等中心工作,我们只有做思想工作这一招,实在做不通的,可能就要被问责。
资料来源:学习小组,基层干部参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