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周少来:乡镇政府体制性困局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20-02-01      来源: 乡村发现    点击:

摘要:乡镇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面临着众多“体制性困局”:权责不等而在“压力型体制”下失衡运转,“层层加码”而使失衡运转日益严重,钱少事多而在财政拮据中无法自主,人杂活多而在“纷繁事务”中被动工作,考核检查而在“形式主义”中拼凑应对,同时乡镇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令人担忧。只有深化体制性改革,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健全乡镇政府的权责体制,扩大基层民众的民主参与,才能构建民主法治的乡村治理体系。

关键词:乡镇政府;权责体制;层层加码;治理体系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线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是各项国家政策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者,也是政府与乡村社会的直接接触“界面”,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和维护乡村稳定发展的基本责任。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基层乡镇政府承担了繁重的公共服务和发展重任,各地的乡镇干部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但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乡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特别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县、乡体制(包括乡镇体制)”和乡镇运行逻辑基本不变的制度性约束下,乡镇政府在“职能”与“责任”方面,出现了众多结构化“体制性困局”。这有其复杂的体制性制度根源,严重影响着基层治理的绩效和现代化。亟须全面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尽快加以制度性根本解决。

 

  1  

权责不等:乡镇政府在“压力型体制”下失衡运转

一级政府、一级权力,有多大的权力,就承担相应的多大责任,权责对等和权责分明,是现代政府科层制管理的基本原则。但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权力金字塔”的体制架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基层乡镇政府的“权力结构”。“向上集权、向下分责”的“压力型体制”由来已久[1],虽经过多次的“撤乡并镇”等乡镇改革,但其根本的“压力型体制”和运行逻辑长期潜伏并基本不变。近年来,在全面加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中,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和“环境保护”等“限时型”政治任务的完成中,乡镇政府在“压力型体制”下失衡运转,“权责不等”的体制性现象进一步凸显。

权责不等,即权力小、责任大,这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体制性常态”。只是随着近年来基层政府事务和工程项目的急剧增加,这一“结构性失衡”日益加剧。

一是按照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授权惯例”,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各项“执法权”,赋予的最终实施单位,基本都是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虽然承担着各项“行政事务”的“落实权”,但并无行政事务的“执法权”,如在土地、环保、卫生、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执法权,几乎都是县级相关职能部门才有相关法律和条例授予的“执法权”[2]。

二是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如县委办、组织部、教育局、环保局、扶贫办等),都有“权力”通过各式各样的“行政责任书”,把本应由本职能部门负责完成的各项“党政任务”,逐项逐条地下放到各个“乡镇”。但有关“项目资金”和“项目验收”的最终“实质性权力”,还是掌握在各个项目专项办公室和职能部门。

三是乡镇政府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通过分解量化的“责任状”,只能无条件“照单接收”,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无论哪个专项办公室或职能局,都掌握着大量的“专项资金和资源”,并最终掌握着各个乡镇政府及其干部的“检查考核验收权”,直接影响着各个乡镇的“年终评比”和“干部升迁”。所以,县级的各个专项办公室和职能部门,都是任何乡镇政府“不敢得罪”的“绝对上级部门”(1)。

乡镇政府,在“权责不等”的制度约束下,日益呈现严重的“失衡态”运转。同时由于层层传导压力的责任加码机制,在各式各样具体任务的“落实执行”过程中,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行政责任”也就沿着行政链条“搭便车”,几乎一路全部“下卸”到各个乡镇政府。而作为谋划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负责者,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则掌握着绝对的“资源分配权”和“检查验收权”,乡镇政府便在日益严重的“权责失衡”中,一路蹒跚负重前行。

 

  2  

“层层加码”:乡镇政府失衡运转的隐形逻辑

 

然而,这一“行政运行逻辑”是如何落地实现的?乡镇政府为什么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除了以上所说的“法律法规执法权”的授予层级以外,更由于现实行政权力运行中“层层加码”的隐形机制,从而使“权责不平衡”问题难以逆改。

此处所说的“层层加码”,是指行政体制和行政权力运转的“隐形逻辑”,是指借助“层层传导压力”的“权力链条”,自上而下传递从严治党和快速发展各项压力的同时,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同时“搭便车式”地把“各种责任传递下去”。如完成任务时间上的“赶超进度”,工作范围上的“空间扩大”,甚或各项任务指标上的“层层追加”,这些都是人们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显性任务”,学界也多有揭示和分析[3]19-70。但在其背后,则隐含着“层层下卸责任”的隐形逻辑。

层层传导压力”,这是中国“赶超型现代化”能够实现“历史性提速”的关键机制,也是执政党和政府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关键路径,这是必须加以正面肯定的。

同时,新时代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都要求中央的政令畅通和全党服从中央,这是我们必须坚决拥护和执行的。这里分析的“层层加码”的隐形生成机制,主要是指可能带来政治隐患和政治成本的“负面”政治现象。这从乡镇政府作为“层层加码”的“压力的最后承接者”这一视角,可以看得更为清楚。

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央的各项决策政策,都必须变成各级政府改革发展的切实行动,当然乡镇政府也不例外,更应该走在贯彻落实各项发展任务的第一线。这便是中央一再要求的“层层传导压力”的宗旨所在。这就在有形或无形中,加大了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性压力”,其中就包括落实政策和完成任务的“政策性压力”。近年来,特别是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信访维稳主体责任、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公共安全主体责任等等方面,各级领导干部都一再地感受到各种责任的“压力山大”,这也是各级干部拼搏创新的精神动力。

但是,各项政策和工程任务的具体完成,需要下级政府来推进和落实,所以在“层层传导压力”的过程中,需要给下级政府和干部更大的“压力和责任”,以保证“留有时间和指标余地”完成上级任务。在精准扶贫和乡村建设等各项任务落实中,县、乡镇两级政府承受着具体完成实施的艰巨使命,但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自然具有“权力回旋余地”,在“下传任务压力”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把“相关责任”“搭便车式”地顺路“打包一起”,下传给基层乡镇。而作为最基层的乡镇,自然没有多少下传的“权力回旋余地”。因此,在“层层下传压力”的行政任务执行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变成了“层层压力增加”和“层层责任下卸”的双重传导过程。“层层加码机制”也就在政策任务的下传中,“隐形”地变形为“层层下卸责任”机制[4]。

这便是“层层下查责任”,直到行政底层不能再“下查”的乡镇“基层执行者”,这为各种责任的“层层加码下卸”留有体制性“通道”。这种各地乡镇政府失衡运转、“责任山大”的隐形“层层加码”机制,就为各式各样所谓的“乡镇治理危机”和“治理怪现象”的不断出现,埋下了体制性的“制度化伏笔”和“制度化空间”。

 

  3  

钱少事多:乡镇政府在财政拮据中无法自主

 

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这是公共财政管理中的基本原则,也是一级政府自主职能发挥的经济保障。“没有钱,无法自主”地开展工作,这是在全国各地调研中,乡镇政府领导普遍的抱怨。

这种乡镇财政拮据与行政事务增多的“此消彼长”,在近年来的乡镇治理中更加凸显。

一是财税体制的根本性制约,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和2005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之后,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大。各地政府都在努力开拓地方税收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如加大土地出让金的征收,因此,“征地权”成为各地方政府行政主导的发展利器[5]166。但“征地权”的法律授权层级是县级政府,乡镇政府并没有“自创税收权”的合法资格。虽然在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的一些乡镇,也多多少少地存在各式各样的“灰色”或“打插边球式”的土地出让活动,但在中西部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多数乡镇,“自主创收”的空间其实很小,“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拮据更加严重。

二是,县、乡财税体制的约束,农业税全面取消之后,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县、乡两级政府来说,财政压力增大是自然的趋势。但对县、乡镇两级政府来说,对财政压力的“感受”和“回应”并不相同。县级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县域城市”,通过增收“土地出让金”来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县级政府可以通过“县、乡财政体制”,即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乡财县管”,来最大限度地把“财政压力”转移下卸给各个乡镇。因此,这种“财权上集、事权下沉”的辐辏式财政体制,是基层乡镇财政压力剧增的一个重要体制根源[6]7。同时,也加大了乡镇政府对县级政府、县级财政的体制性依赖关系。

三是,在财力受限、事务增多的“发展压力”下,各地乡镇政府,特别是传统上70%~80%的财政依赖农业税的中西部地区乡镇,“负债发展”的隐形机制就悄然生成。一方面,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使命,加上各式各样的“政绩考核评比”,各个乡镇都会在公共设施、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环境美化等方面,使出各式“招数”,努力推动本乡镇公益发展;另一方面,乡镇的书记、乡镇长,都是“外来的干部”(出于地域回避,从本县域别的乡镇调来),都具有强烈的“政绩冲动”,只有“大干快上”,尽快多出政绩,才能“上调”回到县城,否则有可能长期“呆在”一个贫穷的乡村。

由于“层层下传”的财政压力,加之本乡镇财政增收的空间有限,各地乡镇发展都在“静悄悄”地“负债前行”。这虽然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但在各地调研中,要调查清楚每个乡镇的“负债详情”,几乎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是乡镇领导极力保守的“地方国家机密”,也是他们“心中的痛”。还有,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前任、甚至前前任的领导,通过各式各样方式“借的各种债务”,后任和现任领导也根本“挖不清楚”,更无“借债要还”的动机动力。各路学者,依据不同的调查方式和调查不同的乡镇,得知各地负债情况“大同小异”:赵树凯在2005所调查的20个乡镇中,16个乡镇的总债务是56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280万元,最高的一个乡镇负债1000万元[3]118。据2008年的《南方日报》报道,我国地方政府中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其中乡镇政府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并且在一些不发达乡镇,各种债务正在如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7]4。

然而,在乡镇财政如此拮据的财力紧张情况下,乡镇所要负责的各式各样“发展任务”,也同样如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多。从大类来说,一个乡镇范围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基础教育、卫生医疗、交通安全、公共秩序、环境保护、外来人口管理等等,都是乡镇政府必须负责的大事。具体来说,如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考核)、森林资源保护(年度考核)、依法治镇(一票否决)、学校危房改造(一票否决)、公路改造与扩修(一票否决)、创建省市先进教育镇(一票否决)、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信访维稳(一票否决)、精准扶贫(一票否决)、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河道治理(年度考核)、交通和公共安全(一票否决)、防霾减排(一票否决)等等[7]98。看看一个乡镇“一票否决”责任制的多少,就知道其承受的事务和压力有多大。更为严重的是,只要一个乡镇有一项“工作”被“一票否决”掉,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也可能“白搭”。不但本乡镇一年的全部工作等于“白费”,不可能排上年终的“考核优秀”,全部乡镇干部的“奖金福利”都要受到影响,其书记、镇长的“晋升”也可能遥遥无望。其中,导致“严重事故”的,还可能被给予各种党纪和行政处分,甚至被“就地免职”。我们这样说,绝不是质疑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也不是为不负责任和腐败的干部辩护,只是客观地说明各地基层乡镇干部承受的责任和压力。而这些责任和压力,又绝非“干部作风和素质”所能完全简单加以解释的。

 

  4  

人杂事多:乡镇政府在“纷繁事务”中被动工作

 

关于“乡镇机构和人员”,是否超编?超编多少?是否人满为患、人浮于事,还是人少事多、忙于应付?似乎是一个永远争论不清的问题。这就要相对于一地一域及其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来具体地加以分析。“工商型乡镇”,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个别内地经济发达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城镇化聚集效应明显,不但本地户籍人口倾向于“聚城而居”,而且有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员”。如浙江乐清市、温岭市的一些乡镇,本地户籍人口不足10万,可能就有12万~13万之多的外来打工人员(2)。而广东东莞市著名的虎门镇,户籍人口12.4万,而常住人口超过50万。这样的“人口众多”的乡镇,乡镇的机构和人员就显得十分不足。而中西部以农业为支柱的“农业型乡镇”,本地经济不发达,而且有大量的、甚至一半以上的中青年外出打工,如青海省、贵州省的一些乡镇,乡镇地域范围内就显得十分“冷清”,此时乡镇的机构和干部就可能出现“人浮于事”。

而以上这些变化,是与基层乡镇政府的改革紧密相关,乡镇机构改革总的逻辑是“撤乡并镇”和“减人、减事、增效”。从1985年,全国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其时共有91590个乡镇政府[8]2。其后,乡镇改革反反复复,一路推进“撤乡并镇”:1985年,乡镇数量高达9.1万个,1986年减到6万个以下,1992年减到5万个以下,2001年减到4万个以下,2005年减到3.5万多个,2008年减到3.43万个[6]63。经过近几年的又一轮乡镇撤并,全国乡镇总数降至3万个左右。

而经过多次的“撤乡并镇”,乡镇的管理幅度增大了,但乡镇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始终遵循“只减不增”的“铁的原则”。相对于快速发展的乡镇地域经济社会状况,乡镇的机构和人员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乡镇正副职领导和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其人员所占的“行政编”。二是乡镇政府直接领导的下属事业单位,如乡镇的文化站、广播站、农技站、经营站、林业站等,其人员为事业编制。三是设立在乡镇的县级机关派驻乡镇的机构,如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水利站、信用社等,实行所谓的“双重领导”,但多数是以县级主管部门领导为主。四是各个乡镇或多或少“聘用人员”,视各个乡镇的发展状况和财力状况而定,其人员工资由乡镇自行解决。

由此造成了各个乡镇的“人杂事多”,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快速推进的当前,更是推动了乡镇工作的“运动式治理”。这便是朝野共知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因为各项行政性和工程性事务,都要乡镇政府“最后落实”。现实中更是通过“层层责任状”的签订,迫使基层政府变成了“上面千个锤,下面一个钉”。中央检查组、省级检查组、市级检查组、县级检查组,任何上级追查的“责任的板子”,都能“打到”乡镇政府的头上。

但是经过多轮的“撤乡并镇”,现有乡镇管理幅度和规模虽然普遍扩大,而乡镇政府编制始终遵循“只减不增”的原则。工商业发达的大乡镇,编制有六七十人(行政编加上事业编),农业型的小乡镇有三四十人(行政编加上事业编)。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加快实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土地征用、环境保护、基层党建、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特色城镇等等,都需要乡镇政府最终“落实实施”,并且必须通过“考核验收”。

于是,各个乡镇政府陷于“人杂事多”的被动应对之中。迫使各个乡镇政府,会极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人力,全力投入到不断需要完成的各个“工程项目”之中。

一是全体动员“运动式治理”,上面布置的任务,什么任务最紧急,什么任务考核最严格,乡镇政府都会全体动员“运动式治理”,拼命限时按期集中完成,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和“不择手段”。二是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式工作”,乡镇干部常说自己的工作状态是“白加黑、五加二”,两三个月不能回家,除了春节过年的几天,几乎一年四季“守在乡镇”。并且这几乎成为乡镇干部的“新常态”,“谁也不敢拿工作开玩笑,出了事就得下岗”。我们在全国近百个乡镇的调研中,干部反映最多的是“总有干不完的活儿”,“没完没了的任务、没完没了的工作”。三是不断外聘人员“辅助帮忙式工作”,各个乡镇的编制都有严格限制,而任务项目的不断增加,有时很难按期完成。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自有财力”多的乡镇,则在现有编制外不断“聘用”人员。这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乡镇的普遍做法,“公务繁忙”的乡镇,行政编、事业编与聘用人员,基本保持在1∶1∶1的大致比例,即有50多个行政编,就有50多个事业编,同时,就需要外聘50—60多人辅助人员(3)。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外来打工人员超过当地户籍人口的乡镇,“辅警”“辅管”“协管员”及多种名目繁多的“辅助人员”,远远地超过所谓“正式”的行政编和事业编人员。

在不断涌来的各种工程任务,及其“搭便车式”下传的“责任压力”驱使下,乡镇政府就像一辆完全失去“自主控制的货车”,随着各种压力和责任的不同变向而“东奔西突”。乡镇政府被迫“陷于”完成各种“任务”“项目”“工程”的纷繁事务之中,完全失去自主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几乎成为“被动式”完成“上级任务”的“腿”,根本无法自主统筹和开展适合本乡镇发展的各项事业。由此,也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村民自治的“行政化”,即乡镇政府也把各个“行政村”和“自然村”,逐步地变成自己工作的“腿”。“乡镇与村庄裹挟”在一起,加入了行政化、运动式应对上级政府交办的各种工程事务之中,法律规定的村民自治功能全面衰减。

  5  

考核检查:乡镇政府在“形式主义”中拼凑应对

 

由于乡镇政府处于“压力性体制”的底座基层,自然承受着层层加码下传而来的各种责任和压力。通常“压力型体制”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从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向下传导—各部门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机制—物质化的多层次考察评价体系[9]107-108。但压力型体制也并不能无限“加压”,否则可能导致基层无法承受而系统崩溃。基层乡镇政府,多年来一直承受着“重压”,还能有多少有序的持续运转,说明基层政府也自有其“生存的逻辑”。

这便是各级地方政府、甚至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行政策略”,即“拼凑应对策略”,也即大家熟知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不过在基层政府表现得特别“突出”而已。基层政府在现有县乡体制架构、特别是县乡财税体制下,同时受到政策后果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资源约束、信息成本等种种限制性因素,当基层官员面临自上而下各方接踵而至、多重甚至相互冲突的任务压力时,他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被动应付”的特点,常常不得不随时调整策略,来应对不断变动的任务压力和执行过程中始料未及的各种后果[10]240-241。这种“拼凑应对策略”,有各式各样的“工具箱”,在基层乡镇的行政运作中,都能很好地得以“灵活运用”,特别地体现在乡镇政府一系列“形式主义”的“拼凑应对”之中。

从这一视角来考察乡镇政府的“体制性困局”,由此,县、乡两级政府的基本权力格局日益变成: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开会动员、签订责任书、考核验收”,而乡镇政府则是各项能够得到“细化”“量化”的“责任”的最终“完成者”。

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与责任”之下,又由于受到“人、财、物”的各种限制,乡镇干部自然也高度发挥自己的“能动空间”,由此产生了各式各样、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拼凑应对”:

如果上级要看“数据”,乡镇就不断地填写各式各样的“表格”“要多细化、就多细化”。填表成为乡镇政府一项高度技术化的“专门工作”,不但领导重视,还要配备专职的大学生专任填写。至于填写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也许只有“天知道”。一个乡镇每年至少填写上百份、甚至几千份表格,乡镇领导的工作“业绩”,也主要体现在“表格上”。县级政府向上级汇报县域工作业绩,也更愿意呈上各个乡镇制造的“精美表格”。

如果上级要来“检查”,乡镇就打造精致准确的“检查线路”。不管是中央来的检查组,还是省里来的检查组、市里来的检查组,越是级别高的检查组,乡镇领导就越重视。一般检查的程序是:先到办公室听汇报,听完汇报“提提问题”,再看看汇报资料,翻翻各种精确表格,拍拍墙上的图片和专栏。一切看似“严丝无缝”,但一切“材料”都是乡镇“精心”预先准备好了的。几个乡镇书记,给我们粗略地回顾了一年中都有多少“检查”:每月的检查,包括各个级别来的检查,大概十多次,一年之中的检查至少达100-150次之多(4)

岁末年终,更是各个乡镇应付各级检查的“繁忙时期”,有时一天之内,几个检查组同时进驻一个乡镇。

如果上级要“进村看点”,乡镇就会带你到早已打造好的样板式“美丽乡村”,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楼房鲜亮、外墙粉白,文化室、篮球场、小广场、老年活动室等一一齐备。村委会成员也早已准备好了各种汇报材料,并准备好了回答各种问题。

如果上级要“访谈贫困户”,乡镇领导和村委会干部也会带你到几个“贫困户家里”,并准备好了各家的情况材料。

其实,各种基层政府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形式主义拼凑应对”,人们也许并不感到“意外”。其基本的“存在逻辑”和“运行逻辑”,是一直“隐形”存在并保持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其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运作形式”。而且其“拼凑应对”的基本规律是:越是基层,其承受的压力越大,受到的监督越少,其形式主义拼凑应对就会越严重。这就并非源于个别领导干部的“作风和素质”,其实,很多乡镇干部本身对此也是“深恶痛绝”,往往又“不得不为之”。但基层政府之所以陷于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泥潭”,匆忙疲于各种“拼凑应对”,其实背后存在着深刻的体制性制度逻辑。这一点也早为专家学者所察觉,赵树凯早年指出,从根本上来说,乡镇政府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主要不是乡镇政府本身或者乡镇干部本人的问题,而是政府体制问题,根本上应该归因于制度,归因于“体制折腾乡镇,乡镇糊弄体制”[11]。这也同时说明了乡镇治理中存在的各种形式主义痼疾,绝非一两次“运动化治理”所能根除,只有通过顶层设计的全面体制改革,方才可能加以遏制。

  6  

乡镇干部: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令人担忧

 

乡镇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党和国家的好干部,长期生活在条件艰苦的田野乡村,政治意识和理想信念的加强和提高,当然是极为重要的干部素质问题,也是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但乡镇干部也是处在“世俗生活”中的人,同样具有“理性行动者”的特征[6]42,我们在加强理想信念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建设。这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具能动性的主体因素,是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必须依靠的“人的现代化”。

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国家第一线”,是直接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前沿干部,甚至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自身也可能成为矛盾和冲突的中心和源头[12]3。同时,乡镇政府和干部是国家权力深入乡村社会的组织化延伸,既要代表国家意志,也要反映民众需求,是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中介“协调者”,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否和谐共进的关键“中间变量”。还有,乡镇干部,也是人民群众评价国家权威和政府绩效的形象代表,其工作生活的繁杂、琐碎和艰辛,是朝野共知的事实。但乡镇干部的“发展前途”或“晋升空间”已呈现“制度化狭窄”,其根本的“制度激励机制”严重不足,可以针对不同的干部,分别地加以辨析其“行动的逻辑”。

1.主要领导,乡镇的书记、乡镇长,几乎都是从“上面”和“外乡(回避原则,不能是本乡镇人任职)”调来的,最多任期两届,其工作的根本动力是“调往”县里当副县级干部、或到重要“局”当“局长”。一般趋势是,越年轻的书记、镇长,其未来晋升的空间越大,其工作动力就越大。一个乡镇的“工作业绩”,也往往与主要领导的“政治抱负”紧密相关,一个越有抱负的主要领导,越可能对下属干部严格要求,越尽力推动工作局面的开展,越有可能干出“政绩”造福一方。乡镇人大主席和享受正科级的老干部,其晋升前景黯淡,其工作动力可能严重不足,其按部就班式的工作方式就极为可能。

2.副职的乡镇领导,乡镇副乡镇长、副书记,其工作动力也主要与其“职业前景”相关。越年轻的、越有发展空间的副职领导,越能工作干劲十足和配合主要领导工作。其“晋升”与否,取决于其工作业绩、与书记镇长的关系,以及与县级主要领导的关系和熟悉程度。反之,副职中年龄较大的干部,如果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其工作动力就可能严重受阻,其工作方式可能如同老干部一般“按部就班”。

3.乡镇一般干部,也就是副科级以下干部,其工作时间长、年龄大的“老同志”,可能享受副科、正科的工作待遇,但其晋升已到“天花板”,其工作动力严重不足。新进年轻的大学生,作为一般干部,如果“晋升”有望,则可能工作动力充沛,也是乡镇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但如果不适应基层工作或者看到自己“职业前景”不乐观,则可能随时“跳槽”,或考研继续提升学业,或下海转向工资待遇更好的企业。

4.事业编的干部,主要是乡镇所谓的“七站八所”的技术性干部,如农技站、水利站、工商所、财政所、文化站、司法所、粮管所、信用社的干部。由于各地干部人事制度中,有所谓的“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的“隔离规定”,即事业编制不能“直接”提升为行政编制。不论是由乡镇直接管理的事业干部,还是由县级职能部门主要管理的“站所干部”,其晋升空间一般都十分有限,在其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被提拔为“站长”“所长”,其职业前景发展就已经接近“天花板”,所以,事业编的干部,其工作动力普遍严重不足。

5.大学生志愿者和选调生,这是乡镇干部中最年轻的面孔,但多数出于“就业压力”,是暂时来“就业乡镇”。除少数有志于乡镇工作的,专心于乡镇工作并希望有所晋升以外,大多数年轻乡镇大学生,把“乡镇”作为工作经历中的“跳转平台”,随时准备“考研”或“考公务员”离开乡镇。

此外,大多数乡镇普遍存在的所谓“外聘人员”,一部分可能是就业比较困难的中老年人员,其把乡镇工作作为“就业糊口”的无奈手段,这部分人较能安心服务于辅助性工作;另一部分是临时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暂时“栖身乡镇”的大学毕业生,抱着“骑驴找驴”的心态,一方面在基层锻炼一下自己,丰富自己的阅历;另一方面,随时寻找各种机会离开乡镇。乡镇政府也是抱着“随时缺人、随时聘用”的态度,对待这些“外聘人员”,导致大部分人与乡镇政府的利益关联和情感关联并不深厚。

总之,乡镇干部的“动力构成”和“激励机制”,各不相同,其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由各种复杂的利益和情感因素所综合决定。其政治信念、个人志趣、利益福利、家乡观念、情感纽带等等,都可能对每一个干部的行为发生影响。从一般的体制性因素来考察,乡镇干部的总体状况是:晋升渠道狭窄、工作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找对象都成问题”。但最根本的是“职业前景不佳”“晋升空间狭窄”,这些制度性限制,严重影响着乡镇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7  

走出“体制性困局”改革应对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政权组织,理应符合“组织遵从规则行事,组织中的许多行为由标准的操作程序所规范”这一法治政府的基本原则[13]20。但乡镇政府普遍出现的大量偏离、背离甚至背反组织规范的行为,是由众多的主客观因素所决定,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体制性的制度因素。我们应在加强干部政治建设与业务素质培训的同时,着手更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体制改革。

在现有的宪法体系和法律架构下,在不改变现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限定下,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省、县、乡各种体制关系,赋予乡镇政府更加平衡的“权、责、利”制度关系,充分调动乡镇政府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其制度性变革的实质是,通过基层的政权建设和治理转型,推动乡镇政府迈向“权、责、利”对等协调的体制机制,让基层政权在确保对基层社会有效渗透的同时,完成自身作为乡村社会公共权威主体的塑造[14]514。同时,基层政权在保障基层社会秩序与活力的状态下,开拓基层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治理的制度渠道,健全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制度体系,促进乡村社会公民文化和公民素质的培育成长。最终健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赋予地方政府管理乡镇的更大自主权。

全国三万多个乡镇,其地域特征和发展状况千差万别。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个乡镇其财政收入有的高达十几亿,常住人口几十万,相当于欧洲的中等城市。而中西部相对贫困乡镇,人口只有几千人,勉强维持几万元的“吃饭财政”。在自主规划、自主管理乡镇发展方面,中央应赋予省、县两级政府更多的地方发展自主权。在推进“省管县、省管市”体制改革中,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大势下,进一步赋予省、县两级地方政府,更多自主规划乡镇发展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乡镇地域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可以试点探索“镇变市”改革,实行“县管市(镇级市)”体制。

2.县级政府应进一步下放权力“强镇扩权”。

乡镇政府在权力与责任、事权与财权等方面,应更加保持制度性平衡和协调。县级政府应下放更多财权、人权与事权给乡镇政府,使乡镇政府真正成为一级“权责完备”的自主政府。在不增加县域编制限额的情况下,缩减县级各个职能部门的编制(县级的各个职能部门,倒是有很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扩充乡镇政府编制和人员,切实改变乡镇“半政府”状态。四川成都大邑县政府已将二百多项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给乡镇政府,大力推进“强镇扩权”的试点改革(5)。同时,广东、浙江、江苏的不少地区,在“强镇扩权”方

也有不少改革创新,值得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3.增强乡镇政府自主规划乡村发展的能动性。

乡镇政府“不堪重负”“应付检查”,已经成为全国普遍性问题,“被动工作”也成为乡镇政府的“新常态”。在“强镇扩权”的同时,大幅减少各级各式的“考核检查”和“检查评比”。推动乡镇政府在权力、财力、人力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成为富有“自主权力”和“自主空间”的完备政府,自主规划和实施切合乡镇实际的各项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同时,开放社会参与和民众监督的制度渠道,加强对基层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力度。

4.改善乡镇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新”的积极性。

大幅提升乡镇干部的工资待遇(一个中西部年轻的乡镇干部,一个月2000—3000元收入,相当于一个饭店的服务员水平)。进一步拓宽年轻干部的晋升空间,规定县级以上的公务员入职,必须有三年以上的乡镇工作经历。同时,完善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激励保障和考评监督的制度体系,推进乡镇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5.拓宽基层民众民主参与,健全乡镇治理和乡镇监督的制度机制。

乡镇政府代表国家直接与基层民众“对接”,基层民众也最能了解乡镇政府的“业绩”和干部的“好坏”。与老百姓利益最密切的公共事务,老百姓最“知根知底”,公共服务的“绩效利弊”,老百姓应该最清楚。老百姓的“一句句真话”,胜似千百万“形式主义考评”。但目前众多的政府体系内部运行的“检查考核”,基层民众根本无法参与,更没有制度化的机制来保证民众参与。应进一步在加强基层民众自治制度,保障村民自治不断巩固的基础上,有序开放乡镇政府的民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如在乡镇领导的选拔、乡镇人大代表的职责发挥、乡镇决策的民主参与、乡镇政务的民众监督等方面,开拓制度机制渠道,引入基层社会和民众的民主力量,推动乡镇政府有效运行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

乡镇政府的现代化,决定着乡村社会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这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国家治理层面,也是国家与社会和谐共进的基础性根基。乡镇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众多“体制性困局”,绝非乡镇干部素质所能完全解释,也绝不可能通过“一刀切式运动治理”所能解决。只有在法律与体制上,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治理自主权,理顺省、县、乡的制度关系,才能健全自治、法治、德治协同治理的制度机制,才是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制度之路。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项目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周少来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