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体制内的借调乱象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 湖边看世界    点击:

图片

 

借调,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将下属单位人员暂时借调到本部门工作的一种人事管理方式。

 

借调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人才交流和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借调也存在着一些乱象和弊端,给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管理带来了不少困扰和隐患。

目前政府里的借调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调时间过长。

 

有些单位为了解决自身编制不足、业务繁重等问题,长期占用其他单位的人员资源,导致借出单位“失血”过多,本来应该借调人员干的工作无人顾及。

 

有些借调人员在其他单位工作多年甚至十几年,与原单位基本断了联系。

二是借调目的不纯。

 

有些单位为了拉拢关系、打通关节、谋求利益等目的,通过各种渠道向下级或同级部门“要”人,“挖”人,“抢”人 。

 

有些个别领导为了给自己或亲属朋友谋取好处,在职位空缺、项目安排、考核评价等方面给予优待或照顾。

三是借调规则不明。

 

有些单位在进行借调时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分担、考核评价等内容,也没有签订正式的协议或合同 。

 

这样一来,既不利于保障借出单位和借入单位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监督管理和问责追责。

四是借调效果不佳。

 

有些借入单位对于接收到的借调人员没有进行有效地培训和指导,也没有给予合理的待遇和激励 。

 

这样一来,既影响了借入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影响了借出单位对于自己人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政府里的借调乱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近年来国家在自上而下整治这一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和措施。

 

但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核定不科学、职业发展通道不畅通、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这一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借调之“乱”,如何治理?

 

首先,要健全规范借调管理制度。

 

短期来看,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彻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借调”现状,对“长期性”“常态化”借调人员责令清退,严格控制借调人员数量及比例;

 

长期来看,要加紧建章立制,对借调的原则、条件、程序、权限、时限、考核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

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借调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并根据其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借调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并将其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档案和年度考核。

最后,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在保证编制平衡的前提下,通过有序轮岗实现干部多岗位锻炼;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在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中。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整治借调乱象,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