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张千帆:信访立法能维稳吗?

发布时间:2015-05-17      来源: 思享学人    点击:

 

背景:

今年5月1日是国务院《信访条例》修订实施10周年。昨日,国家信访局副局长张恩玺在接受在线访谈时表示,针对有的地方截访盛行、变相限制信访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一些学者要求通过制定信访法,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制裁侵害信访人合法权利的行为。目前国务院已经同意将“信访立法”列为研究项目,国家信访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信访法草案的制定。

针对备受社会关注的信访与维稳关系问题,张恩玺说,“信访”与“维稳”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信访的实质是维护权利,这是维护稳定的基础,而维稳的实质是通过维护社会稳定来达到维护权利的目的。不能简单把信访与维稳等同起来,更不能把上访人员当作“维稳对象”,这是与法规规定相悖的。

加快信访立法能否有效保障公民权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认为,加快信访立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但信访制度本身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是有限的,信访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访难题。维护公民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根本在于完善地方法治,健全和落实地方民主制度。

张千帆指出,信访制度的本质是上级替代地方来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信访的本质就是上访,地方存在的问题,通过地方人大、地方法院,都解决不了,访民才会不断向上级政府申诉、检举。“信访制度实行这么多年来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并没有解决很多问题,地方上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因为问题出在地方,在地方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约束的体制下,公民才不得不以上访这种代价高昂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利。”他说,“但如果老百姓都跑到北京来,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帮他们解决全部问题。”所以中央政府才会对各地上访人数做出一定限制,地方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才会出现对上访人截访等现象。

地方出的问题应该在地方层面来解决。无论是信访条例还是信访法,都不能从根本上破解上访问题的困局。张千帆认为,现在的《信访条例》有需要完善之处,但也不存在重大缺陷。但信访法律的思路,通过界定“合法”与“违法”上访,规范上访人和信访机构的行为,将信访纳入法治化渠道,初衷良好,但不足以解决如此普遍和严重的信访问题。

“老百姓有问题有矛盾解决不了,需要有排解的渠道,信访的确是其中之一,但只能算是一个次要的渠道。主要的渠道要通过地方民主和法制来解决问题,当地问题当地解决,能捅到上级的毕竟是少数,也只有这样上级也才有能力去解决。”张千帆表示

张千帆比喻,社会就像一个水池,现在是问题很多,进水管很粗,但出水管很细,所以水位只能越来越高,超过临界点,社会就会不稳定。信访确实是维稳的一种手段,但不能把它当成是一种主要的手段,因为它承担不起如此重大的社会职能。如果不能在地方制度层面有所开拓,维稳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张千帆指出,维稳本身不是法律概念,在实践中很容易被泛化。但现在很多社会不稳定问题,都是来自于地方政府滥用权力,例如地方政府非法拆迁,激起居民的激烈反抗。如果地方政府严格依法办事,法院公正司法,地方人大有效监督,那么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社会矛盾和冲突,造成所谓维稳的压力。

“信访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还是加强地方民主与法治。”他指出。■

文章来源:财新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