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群众上访谁来管?这个文件说得一清二楚,赶紧看看

发布时间:2017-08-05      来源: 人民日报政文    点击:

欢迎关注“人民日报政文”!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 rmrbzhw)。版权保护,从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开始。

 

 

    8月2日上午,国家信访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开向社会发布《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这是信访改革中推动信访法治化的又一个大动作。

    

    一段时间以来,信访与其他法定途径之间的边界不是很清晰,受理范围也不是很明确,一些本来应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其他法定途径解决的问题涌入了信访渠道,既导致信访渠道不堪其负,又造成其他法定途径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2013年,中央下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明确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基本厘清了行政体系信访与司法体系信访之间的界限。2014年,依法分类处理的改革启动,旨在进一步在行政体系内部厘清信访与其他法定途径的关系。

 

    目前,已有37家中央部委公布了依法分类处理清单,30个省份的省直部门出台了细化清单,26个省份出台了分类处理工作规程,大部分省份已经在市县层面推开了这项改革。

国家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恩玺表示,国家信访局出台《规则》,目的是总结提炼前一阶段推进依法分类处理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机制、程序,增加可操作性,确保工作进一步落实落地。

 

    厘定责任,谁的孩子谁抱走

    根据《规则》的设计,程序上首先要对诉讼与信访进行分离,而《规则》所说的“分类处理”主要旨在缕清行政体系内部适用哪种程序来解决群众诉求。《规则》第二条规定,其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对信访诉求的分类处理,但已经、正在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除外,这样的规定就贯彻了诉讼分离的要求。

 

    现实中,信访部门对收到的诉求往往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由于有的信访诉求不在其职责范围内而难以处理,影响了群众诉求的有效妥善解决。

 

    按照《规则》,对属于行政机关职责范围内的诉求,有权处理机关应当根据诉求的具体情况,按照三类程序处理:第一类为依法履职程序,对属于申请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履行保护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应当依法履行或答复;第二类为其他法定程序,对属于《信访条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或者调整范围,应当适用相应规定和程序;第三类为信访程序,对不属于以上情形的,则适用《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

 

    “《规则》把分类处理的主要责任放在有权处理机关,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负责‘转’,即将信访诉讼转送至有权处理机关;有权处理机关负责‘分’,即明确处理诉讼的法定途径,并适用相应程序办理。”张恩玺表示,实行依法分类处理后,解决诉求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法定途径更加清晰,行政机关也明确了工作职责,理顺了信访途径与其他法定途径的关系,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依法解决群众诉求。

 

     严密程序设计,防止内部“踢皮球”

    依法分类处理需要信访事项在行政机关实现流转,但这是否会出现来回“踢皮球”、相互推诿扯皮最终反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此次《规则》的出台,力图从严密的程序设计上解决这一问题。据介绍,《规则》规定行政机关收到转送的或信访人直接提出的诉求,应当根据职责范围进行甄别其是否为有权处理机关,并依法分类处理,而无论是否受理、拟采用何种途径受理以及法律依据都要明确告知信访人。

 

    对于可能出现的受理争议问题,《规则》规定,如果行政机关认为转送的诉求不属于职责范围,可以向转送机关提出异议,但要详细说明理由。对涉及多个行政机关或者涉及多个法定程序的重大、疑难、复杂诉求,专门信访工作机构可以组织有关行政机关协商合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工作分工;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由专门信访工作机构会同法制工作机构提出方案、分工后,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这些工作环节环环相扣,有效避免了诉求在多个部门之间‘踢皮球’的问题。”张恩玺表示。

 

    根据要求,群众对照各部门公布的分类处理清单,就可找到解决诉求的责任部门和途径,更加方便快捷地反映诉求。然而,现实中也常常存在来信访部门反映问题的群众,并不清楚自己的问题究竟如何办理。对此,张恩玺表示,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只要不是涉法涉诉问题,信访部门都要先按照“大口进”的原则纳入进来,转送到有权处理机关,再由有权处理机关在甄别、会商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告知信访人适用的途径。

 

    “通过这些工作,不管是信访人主动按法定途径提出诉求,还是由信访部门转送,信访诉求都是按照应该适用的程序处理,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张恩玺认为。

 

    信访与司法相衔接,避免出现真空地带

    现实的信访事项中,个别行政部门出现一经告知以诉讼渠道解决,就认为可以把矛盾向司法机关一推了之,自己当甩手掌柜。如何做好信访与司法的衔接,避免群众掉入信访与司法之间的真空地带?

 

    “对于属于行政机关职责范围,同时也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信访诉求,行政机关不能一概不予受理。”张恩玺介绍,《规则》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对信访人提出的诉求,同时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行政机关在受理前可以告知诉讼权利及法定时效,引导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不得以信访人享有诉讼权利为由免除履行自身法定职责的义务。

    

    “按照这一规则,对于可以通过诉讼解决,也可以通过行政程序解决的问题,选择何种途径,当事人具有选择权。”张恩玺举例说,信访人因邻居建筑物影响其采光,认为不符合日照采光要求,属于违规高层建筑,要求有关机关查处,那么行政机关在受理前可以引导信访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如果查处违规建筑属于该机关的法定职责,就不能以此为由不予受理、不履行相应职责。

 

    一旦出现行政机关不履职的情况,信访人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专门信访工作机构也可以根据《规则》进行督办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这些规定是衔接、周延的,确保了信访群众的诉求有人接、有人办,不会出现真空地带。”张恩玺表示。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