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立法模式改革关键:建立第三方起草法规配套制度

发布时间:2015-05-26      来源: 涂晟法律博客    点击:

 文/涂晟

  导读:立法机关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草案,可以有效地弥补立法机关自身立法信息和专业人力资源的缺乏,提高法规起草的专业化水平。不过,如何保证受委托第三方不会进行“立法寻租”,促使他们能够秉持和坚守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和道德底线,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立法是法治的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立法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进行立法。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草案,借助专业机关、团体或者个人的智力,就是科学立法的有益尝试。
 
  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的重要意义与实践情况
 
  (一)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的重要意义
 
  立法机关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草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利益平衡与社会公正的需求。良好的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意志的真正体现,才可以保证应有的正义与公平,公正实际上是复杂利益群体利益间的协调和平衡,是通过博弈形成的一种均衡。引入无利益关涉的第三方起草法规草案,就是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一个协商平台,有助于法规制定过程中各种不同意见、不同利益的交锋和碰撞,实现公众诉求的理性表达,最终达成各种利益的磨合和妥协。其次,这是弥补立法机关缺陷的需求。由于工作性质和专业技术的原因,立法机关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信息掌控匮乏,导致立法力不从心。因此,让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到法规的起草中来,可以有效地弥补立法机关自身立法信息和专业、人力资源的缺乏,提高法规起草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这是打破部门立法话语垄断权的需求。据统计,近 80%的法律法规草案由政府职能部门起草,使之在起草中以扩充行政权力为重,规定自身责任和义务为轻,致使一些法规带有比较浓厚的部门利益色彩,形成“国家立法部门化,部门立法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还可能滋生“立法腐败”和“部门内斗”等问题。委托中立的第三方起草,有助于避免法规受到部门利益左右,促进立法的公开化和科学化。
 
  最后,这也是群众路线实践的时代要求。科学立法的首要环节,就应当从改善立法产生和运行的制度环境入手,着力形成民主、科学的立法机制。立法机关委托社会第三方起草法规草案,就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就是始终如一地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立法机关尊重民意、体恤民意、顺应民意,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二)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的实践情况
 
  从世界范围上看,委托起草并不是我们的发明创造,采用委托起草的方法是西方国家非常盛行的一种立法法案起草方法。在西方国家,由于现代法治发达,设立了许多专门的立法起草机构,他们存在于议会和行政机关周围,为其提供有效的委托起草服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据公开报道,本世纪初的十多年来,地方人大委托“第三方”起草草案的实践犹如星星点火,散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重庆、北京、上海、天津、湖北、辽宁、青岛、宁波、武汉等省、市人大常委会,都分别通过公开招标或直接委托的方式,将立法项目交给律师协会或律师事务所、地方立法研究会或研究院、高校或科研单位、公司和专家学者个人等。
 
  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的新难题
 
  然而,这一立法模式变革的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完美结果,甚至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
 
  首先,目前对委托起草的规定仅见于《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起草规章可以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参加, 也可以委托有关专家、组织起草。”从该条来看, 其对政府规章委托起草的规定存在两点不足。一方面,现行规定的适用范围仅针对行政规章委托起草,且《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均没有对法规的委托起草事宜做出相关规定。另一方面,该条规定中的“可以”一词本身是一个模糊性的语言,法律实践中的自由选择空间太大,且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既没有关于委托起草的程序规定, 也没有实体规定,这对委托主体和第三方都不能提供很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如何保证受委托第三方确有能力和责任心完成草案。如果第三方消极懈怠,草案差强人意,最终不被社会认可的话,立法者还需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这将不仅会导致立法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立法的质量和效率,还会造成社会预期的进一步延宕,损害法律的尊严,还会破坏法治的生态环境。
 
  再次,如何保证受委托第三方的草案不会脱离实际。受委托第三方大都来自科研院所和律师行业,一方面,这些精英人士往往将一些过于“超前”、“先进”、“理想化”的立法理念融入法规草案中,看似精心设计的方案,实际上有可能严重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参与草案设计的第三方普遍缺乏调动社会资源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导致立法调研、征集民意过程中会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和困难,难免不陷入“坐而论道”、“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有参与立法者坦言,“由于专家自身的专业特点,与具体从事一线工作的政府部门相比,立法调研所掌握的信息和对问题的理解远不能及。”
 
  最后,如何保证受委托第三方不会进行“立法寻租”。在如今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复杂的情况下,利益集团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会千方百计地给受委托第三方施加影响,第三方在制定草案中很可能难以独善其身,被利益集团所俘获,或被部门利益所挟持,为其进行立法游说和代言,进行立法交易。第三方在法规起草中是否能够秉持和坚守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和道德底线,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的配套制度完善
 
  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草案的改革,还需要一套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持。这些配套制度主要有:
 
  (一)构建委托起草的制度规范
 
  充分发挥委托第三方起草在地方法规及行政法规中的作用,首先应当从制度上予以完善。第一,在《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中明确规定委托起草的适用范围,从委托起草行政规章,扩展到法规、法律的制定中来。第二,进一步明确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的具体实施办法,应主要规范以下内容:委托人的主体资格;受委托第三方应当具备的资格、资质及能力要求;委托起草的具体程序;委托起草的方式及范围;起草后草案的审议程序及要求;委托起草的法律责任等。
 
  (二)强化立法机关的立法主导作用
 
  立法权是立法机关重要职责所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强化立法的主体意识,在法规委托起草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不仅体现在人大常委会对法规草案的立法意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整体框架及制度设计方案的掌舵,还应该在起草过程中积极发挥组织、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地方人大常委会应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建立健全立法前和立法后的评估机制,加强对受托第三方调研和论证工作的支持力度,协调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定期跟踪掌握起草进度,加强对起草工作的指导等,保持适时、适度介入,提供信息,积极协调,为法规草案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受委托第三方的甄选机制和任职资格
 
  立法机关应该规范受托第三方的筛选过程,积极引入委托起草的招投标机制,并根据委托起草项目的复杂性、专业性和高技术性程度,对投标单位、组织和专家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资质进行明确,以确保其足以完成起草任务。
 
  从其他发达国家委托立法的经验来看,受委托的组织及专家应该具备如下任职资格:首先,第三方应当超脱于行政机关组织之外,并与拟起草的法规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才能保持不偏不倚的地位;其次,受委托第三方必须具备专业特长,既要懂得专业领域的基本规律,也要懂得如何规范该专业行为的运行,才能有效解决法规中存在的专业性、技术性难题;再次,受委托第三方还应通晓立法技术,立法活动是一种法律实践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与法治理念。
 
  (四)开启受委托第三方的“阳光立法”之门
 
  要使得委托第三方起草的成效得以充分发挥,积极推动“阳光立法”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阳光立法”就是为了扩大多元主体参与立法的意识,拓宽各种表达意志的渠道,使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能在法规起草中得到有效平衡。因此,开启“阳光立法”之门就必须完善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首先是起草规划的公开,社会公众有权知晓法规起草的详细计划,受委托第三方的相关信息,以及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具体途径;其次是起草内容的公开,第三方应该及时向社会公开法规草案的具体内容,同时应该说明条款制定的目的、规范的对象、各方利益的平衡考量、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责任的设置等;最后是草案采纳的公开,立法机关最终对草案是否满意,是只删除其中某些条款,还是只采用其中某些条款,抑或废弃全文,推倒重来,都应该向社会公开,并说明理由。在起草信息公开的同时,在各个阶段都应广泛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民主参与面,使“阳光立法”成为法规委托起草的基础和保障。
 
  (五)完善受委托第三方的利益整合机制
 
  推进第三方起草法规的民主化、科学化,关键并不在于起草过程中的利益回避,而在于起草过程能够处于充分的博弈之中,有一整套利益整合与制约机制的保障。
 
  一则,委托第三方起草草案不能简单、武断地割裂甚至排斥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政府部门的有效参与,不但可以在草拟过程中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实践经验,有利于法规的可操作性和立法目的的实现,也应当被视为行政管理阶层的主张,一概排斥不利于保证草案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二则,委托第三方起草草案必须壮大弱势群体的参与力量。实践一再表明,能影响立法进程的大多是居于强势地位的利益集团,而各种分散的、没有得到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则处于规则制定的弱势地位,受委托的第三方在起草过程中,必须健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增加吸收弱势群体不同意见的机会,让起草过程形成良性的利益博弈平台,实现实质公正。
 
  (六)强化受委托第三方的责任追究机制
 
  鉴于委托事项的特殊性,往往涉及国家安全、公共事务和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对受委托第三方的“立法寻租”风险,必须依赖于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一则,立法机关要加大对委托起草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于发现的起草过程中的超越权限、敷衍懈怠、立法失误、立法寻租、收受贿赂等行为,要按照协议约定或法律规定严肃处理,追究相关第三方主体的责任,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同时,对于在起草过程中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造成损失的,也必须追究其民事责任。
 
  二则,开展草案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委托第三方的“黑名单”制度。对有证据证明第三方违反职业道德操守的,要终止其继续起草的资格;对于违约、违纪和违法行为,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永久禁止其参与委托起草工作,并记入在地方人大建立的“黑名单”信息库。
 
  从委托立法向职业立法过渡
 
  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的做法,在法治相对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立法起草机构,专事立法起草工作。如此可以解决被委托组织或专家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并有效保障了拟定草案的质量。我国正在进行的大批法学“智库”建设,有着丰富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应该担当起职业立法发展的排头兵,不仅要解决委托立法的理论难题,还应该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刊载于2015年5月号《人民法治》杂志)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