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法学所诉讼、经济、社会、刑法、国情、传媒、知识研究室简介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 中科院法学所网    点击:

法治国情调研室


 


    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成立于2008年,是法学研究所按照研究方法划分的研究室,职能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对法学和法治建设进行实证调查和数量分析,分析中国法治建设的走向。
    研究室现有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2人,另有数名辅助工作人员。法治国情研究室的研究队伍具有深厚的法学研究功底和团队精神,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杂志、报纸发表百余篇论文并出版中文及外文专著多部,并多次获奖。
    2011年,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验室。2012年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的"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项目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创新工程。当前,研究室开发的政府透明指数、司法透明指数、检务透明指数、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制度完善。
    此外,法治国情室每年承担大量法治国情调研,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宏观的法治建设,还包括微观的法治实践。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外,法治国情室重视采用定量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量化评估、统计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为法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在调研的基础上,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每年都会推出的若干极具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推动国家相关制度建设和法律实施。法治国情室每年还承担向中央献言献策的任务,提交若干要报信息。
    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的另外一项职能是负责编撰《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年度报告)。目前,该书已经连续出版11本,是法学研究所研究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该书已经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各级国家机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对象,是国内外全面了解中国法治发展、研究年度法治状况和热点法律问题的重要文献。该书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皮书。 在2013年8月24、25日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皮书年会(2013)暨"皮书研创与智库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0(2012)》凭借其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再次拔得头筹,荣膺第四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并在9本获得一等奖的皮书中位列皮书综合评分第一名。

   本室系法学所2002年设立的主要从事传媒法、信息法和文化法研究的专业机构。 现有研究人员5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1人。另有兼职研究人员数人。设有传媒信息法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
    传媒法和信息法是我国法学研究领域内两个极具潜力的新兴学科,本室的设立将有助于加强这两个重要学科的建设,更好地发挥法学所在国家法治建设特别是文化法治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传媒法、信息法乃至文化法的理论研究和法制实践。本室研究队伍的规模虽然不大,且人员多由其他相关学科抽调而来,但团队精神突出,基础较好,研究人员具有深厚的法学研究功底,皆有在国外学习、研究或讲学的经历,在调入本室之前均从各自所在学科的角度对传媒法或信息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本室具有一流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致力于建设成为全国传媒与信息法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基地和中心,欢迎有志于传媒信息法研究的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共同为我国宣传文化领域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主  任:陈欣新
    副主任:陈根发
    研究员(教授):冯  军
    副研究员(副教授):沈卫利点相应招收博士研究生。

本室研究人员长期从事商法研究,并承担和完成了多项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开发署、欧盟等)资助的研究项目等。本室研究人员参与了我国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破产法、证券法、保险法、投资基金法以及合同法、物权法等众多民商事法律(制定与修改)的起草工作以及立法咨询工作。本室研究人员撰写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批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商法学著作,诸如《中国商事法》、《经济法原理》、《中国公司法》、《企业法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保险法》、《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责任保险论》、《证券法专题研究》等。本室研究人员在商事法基础理论、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保险法研究领域,一直保持较强的学术优势,是国内商法研究的中心之一。


    主  任:陈  洁
    终身研究员:王家福
    研 究 员(教  授):陈  甦崔勤之邹海林陈  洁
    副研究员(副教授):张  辉民法研究室

    主    任:谢鸿飞
    研究员(教 授):梁慧星孙宪忠渠  涛谢鸿飞
    助理研究员:窦海洋

本室系法学研究所内主要从事民法学研究的专业机构。现有研究人员5人,其中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1人。本室自创建时起即为中国民法学研究的学术重镇,本室民法学科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先后有王家福、谢怀栻、陈汉章、梁慧星、孙宪忠等国内民法学界的一流学者,在民事立法、恢复和促进中国民法学研究、推进民事权利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公认的中国民法学科带头人。

本室近年来发表了20余部专著、近300篇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国内一流的学术上乘之作。其中,梁慧星研究员主编的《民商法论丛》和《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在整个法学界开风气之先,推动了民法学研究向专题化、细密化的发展,提升了中国民法学研究的整体水准。他撰写的《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民法解释学》、《民法总论》、《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等,推进了民法方法论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对民法实践以及民事立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孙宪忠研究员多年来孜孜以求,埋首阐发当今世界民法学最发达国家——德国民法学中的法律思想和法技术规则问题,大大提升了国内研究极为薄弱的物权法学的理论品质,加深了对民法思想的研究,其作品《德国当代物权法》、《论物权法》、《物权立法笔记》、《中国民法总论》等在中国民法学界的影响深远,佳评如潮。薛宁兰研究员在亲属法方面的研究,于敏研究员关于侵权责任法的研究,渠涛研究员关于日本民法的研究,谢鸿飞研究员关于民法思想史的研究等,在国内都居于领先地位。本室同仁多年的辛勤劳作赢得了民法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奠定了民法室作为全国民法学研究的学术重镇的坚实基础。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
    邮政编码:100720诉讼法研究室


诉讼法研究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内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专业机构。现有研究人员7人(包括返聘人员1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1人。研究人员中有4人具有法学博士学位,3人具有法学硕士学位。

该室成立于1996年,是法学所为了加强诉讼法学研究而设立,也适应了国家将诉讼法学作为法学二级学科、其他法学教学科研机构普遍单设诉讼法学教学研究部门之形势。早期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刑法室和民法室,首任主任为肖贤富研究员。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诉讼法学研究日显重要。该室研究人员曾参与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法、律师法、公证法、仲裁法、司法鉴定、陪审、看守所等方面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的起草或论证工作,为完善国家诉讼法制献言献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室研究人员先后担任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名誉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律师执业行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常委等学术职务,还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聘为专家咨询员,为司法实务部门提供疑难案件咨询、业务指导,并开展合作研究。

15年来,出版了多部专著,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包括:《刑事诉讼法新论》、《侦查程序论》、《公法》(证据法专辑)、《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刑事辩护论》、《民事证据研究》、《现代公证制度研究》、《民事诉讼制度改革》、《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研究》、《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中的人权保障》、《控辩平等论》、《建立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研究》、《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辩诉交易》、《通向社会正义之路:公益诉讼理论研究》等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公法》(证据法专辑)集中反映了该室在证据法学研究方面的研究水准和整体实力,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此外,一系列研究成果分别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司法部等颁发的多种奖项。

该室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公益法中心、中国法中心、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中心、美国东北大学法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学院、美国福特基金会、英国伦敦大学高等法学院、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中欧大学法学院、丹麦人权研究所、挪威人权研究所、赫尔辛基人权委员会、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国际司法桥梁等,该室研究人员还担任着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美国法律研究会“跨国民事诉讼规则与原则”国际顾问、瑞典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项目评估专家等学术兼职。

作为基础研究室,该室在“教学强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法律诊所教育、法律英语等五门法硕课程的授课任务;承担着法学硕士生、法律硕士生、法学博士生的培养指导工作;承担着法学所以及法学所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指导工作。未来该室将积极整合学科和人员优势,进一步拓展对内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力争在科研、教学以及国家决策咨询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    任:熊秋红
    副 主 任:徐  卉
    研 究 员:肖贤富王敏远熊秋红叶自强徐  卉冀祥德
    副研究员:祁建建
    博士生导师:王敏远熊秋红
刑法研究室


 

主  任:刘仁文
    副主任:樊  文
    研究员:屈学武(返聘)刘仁文张绍彦黄  芳邓子滨
    副研究员:樊  文
    助理研究员:焦旭鹏
    刑法学科博士点导师:陈泽宪(国际法所所长)、屈学武刘仁文

刑法研究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专事刑事法学研究的专业机构。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法学所刑法组(三组)。

50多年来,本室研究人员共出版专著、译著、教科书、工具书等2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研究报告和法制宣传文章1000余篇。其中多种著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先后有十多名知名专家应国家立法机关的聘任,直接参与了多项刑事法律的起草、论证工作,并推出了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法律的正确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还有多位专家受聘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其他司法、执法机关担任顾问、专家咨询委员,经常就一些重大、疑难刑事案件提供咨询意见,在刑事法律理论与实务界兼具声望和影响。

多年来,本室研究人员还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部委和中国社科院的重点科研项目,所形成的主要科研成果对我国刑事法律学科发展和刑事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刑法基本理论、刑罚改革、经济刑法学、金融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环境刑法学、国际刑法学、犯罪学、监狱学等领域均有突出建树,出版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的学术代表作,形成了理论刑事法学与实践刑事法学研究并重,国内刑法学与国际刑法学研究互补,刑法学研究与犯罪学研究贯通的学科特色。其中不少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居于前列,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可比领域亦达一流。

目前本室的主要机构职能是: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在刑事法领域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积极参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为国家刑事法律及相关法律的起草、制定、修订和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及疑难案件提供专家意见;深化和拓展刑法学――包括中国刑法学、刑罚学、刑事政策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国际刑法学、犯罪学、监狱学、行刑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深入研讨刑事法治实践中的疑难、重大、前沿课题,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科研精品;积极承担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相关部委的重点科研项目,参与国内外跨学科联合攻关的重大科研活动;配合国家和社科院的"走出去"战略,在国内外刑事法学的交流与合作、人权与法治对话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承担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本学科的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并负责本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指导,为培养高级法学人才和法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刑事法学"的所在地,同时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实施基地之一,本室愿与国内外同仁真诚协作,共同为促进刑事法治理论的繁荣和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努力,也竭诚欢迎优秀学子报考和加盟我们的团队。

经济法研究室

主 任:席月民

副主任:刘洪岩

研 究 员:文学国(兼)、常纪文(兼)、刘洪岩王晓晔(返聘)、马骧聪(荣誉学部委员、已退)

副研究员:席月民金善明

助理研究员:丁一吴峻肖京

经济法研究室系法学研究所下设的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机构。2002年从原商法经济法研究室中分出,本室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法基础理论、竞争法、宏观调控法、财税法、金融法、环境法、能源法、价格法、产业法、国有资产管理法以及涉外经济法等,目前在竞争法、经济法基础理论、宏观调控法、财税金融法、环境法方面保持较强的学术优势,尤其是反垄断法研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

本室研究人员专注于经济法学研究,长期以引领并推动经济法学的发展为己任,重视学术交流,参与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诸多经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与修改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课题研究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资助项目,成功举办了六届竞争法与竞争政策国际研讨会,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家》、《政法论坛》、《现代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学杂志》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经济法学》、《经济法原理》、《经济法研究》、《经济法学的新发展》、《金融法学的新发展》、《法律与经济——中国市场经济法治建设的反思与创新》、《竞争法学》、《欧共体竞争法》、《企业合并中的反垄断问题》、《反垄断立法热点问题》、《反垄断执法的重大问题》、《市场竞争法论》、《宏观调控法论》、《国有资产信托法研究》、《中俄生态经济合作中的立法保障问题研究》、《反垄断法益研究:范式与路径》、《纳税人权利研究》等一批著作以及《比较税法》等译著,提出了不少极富创见的经济法理论观点,在国内经济法学界有着良好的学术影响力。本室现招收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等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同时欢迎国内外访问学者前来交流。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

邮政编码:100720

联系电话:010-64070102


社会法研究室



    主    任:薛宁兰
    副 主 任:冉  昊
    研究员(教授):薛宁兰  刘翠霄(返聘)
    副研究员(副教授):冉  昊谢增毅余少祥董文勇
    助理研究员(讲师):邓丽
    硕士生导师:薛宁兰冉  昊谢增毅余少祥董文勇

社会法研究室成立于2005年,是法学所最年轻的研究室之一,也是国内科研实力较强、社会法学科覆盖面广、专门致力于社会法研究和教学的机构。目前本研究室的社会法学科研教学范围覆盖了社会法学基础理论、劳动法学、社会保护法学、社会保险法学、社会公共服务法学、卫生法学等大部分社会法学分支学科。确立了以社会法基础理论、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卫生法为支撑的学术研究方向,并兼顾其他社会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法学研究所作为国家思想库和智囊团,在社会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社会法重大实践问题研究、社会法治建设咨询和社会法高端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法学研究所拥有一批从事社会法学研究和教学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专家,包括已故著名社会法学家史探径研究员、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翠霄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薛宁兰研究员等。史探径研究员是我国社会法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社会法研究做出了卓越的开创性贡献,他出版的《社会法学》一书是我国社会法学教育领域第一部综合性社会法学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的另一力作《社会法论》及相关学术论文为推动我国社会法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刘翠霄研究员是我国弱势群体保护法学研究领域的先驱,她在残疾人权益保护、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老年人权益保护等众多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她目前担任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的副会长,为推动我国社会法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室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富有学术活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社会法科研和教学队伍。目前本研究室现有科研教学人员7人,其中研究员(教授)2人、副研究员(副教授)4人、助理研究员(讲师)1人,另有兼职研究教学人员数人。在长期的研究教学过程中,本研究室人员以其突出的学术贡献和良好的学术声誉,在全国及地方各类学术团体中担任着重要学术职务,其中,刘翠霄研究员担任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薛宁兰研究员担任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学会妇女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冉昊副研究员担任中国比较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农村法学会常务理事;谢增毅副研究员担任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余少祥副研究员担任中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公益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文勇副研究员担任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北京卫生法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邓丽助理研究员担任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理事。本研究室人员均有在国外长期进修、访学的经历,研究成果在社会法学众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持续的学术影响力,在我国社会法学研究、教学和实践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在社会法学科研方面成就斐然。截至目前,共出版社会法学专著9部、论文集3部、教材2部,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法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保障》等专业核心期刊以及社会法专业论丛等媒体上发表社会法学论文130余篇。在课题研究方面,法学研究所承担了社会法研究国家级课题3项、部级课题20余项,司局级课题30余项。除此以外,本室积极参与了《社会保险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精神卫生法》、《国民健康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起草、论证和意见征求工作,共计50余项(次)。近年来本研究室科研人员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研究机构做学术讲座近百场。定期举办的"中国社会法论坛"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法学会年会之外唯一的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例行大规模学术会议,在社会法学界形成学术品牌,并产生着不断扩大的学术影响力。

在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方面,本研究室为我国社会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本研究室在经济法硕士点设劳动法、社会保障法招生方向,在民法学科点设有亲属法招生方向,截至2013年7月,社会法研究室共培养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40余名。毕业生分布在审判、检察、行政等机关,以及科研机构、人民团体、企业等组织机构,绝大部分从事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其中不少毕业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社会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独立的法律部门。从2005年党中央提出社会建设战略以来,社会立法步入快车道;同时,在各种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持续升温的压力下,社会法治建设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基于此种时代背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国家社会建设战略、各种社会法律现象、法治中国目标都为我国社会法学科大建设、大发展奠定了基调,提出了要求,准备了条件。社会法学是20世纪异军突起的新兴法学学科,已经成为法学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将成为推动法学学科整体发展的新动力,也会成为最具前途的新兴学科之一。社会法研究室将在发挥法学研究所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推动社会法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720
    电子邮件:shehuifayanjiu@163.com
    联系电话:010-64015212
    传    真:010-64015212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