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卜安淳:王治、官治、民治或商治?

发布时间:2015-07-17      来源: 民事审判参考    点击:

参与这样的学术会议,该谈论些什么,我心里不清楚。即便心里清楚了,我也谈论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治道”这个论题,首先我没有什么立场,因而就没有什么观点;我不懂什么理论,也就难以按理论思维谈论此学术问题。但既然想参与这一会议,无论如何该谈点儿自己的想法。我只是想谈点儿想法,只是些缺乏逻辑性的想法而已。

我把这些想法写出来。

一、治道与王道

谈论“治道”,先要谈何为治、何为道,然后再谈何为治道。

1.何为治

治者,治理也,有主体,有客体,即有治理者,有被治理者。这是一类理解。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应该属于这类主体客体分划思维中的一种观点。

治者,治世也,无主体,无客体,乃国家社会一种状态,天下太平,社会稳定、物产丰富、精神文明之谓也。这又是一种理解。

2.何为治道

何为道?中国古人从老子开始讨论得太过深入了,复述不必要,超越不可能。还是直接谈论何为治道吧!

由何为治的两种理解而来,那么,“治道”该是治理之道?抑或该是文明之道?

今日倡言政府治理者,倡言所谓法治、善治者,可能偏重于治理之道?

这个会议要讨论的,是治理之道,还是文明之道?从社会形势背景看,这类紧随政治的学术,可能偏重于谈论治理之道吧?

3.治道与王道

治理之道,怎么谈论,可能都与统治之术、管理技术、领导艺术之类离不了多远。

当然,道比术更具抽象性、哲理性,或曰更玄虚。因此,谈论治道,更理论化,更有哲学味。

想起韩愈的《原道》。

韩愈那篇文章谈论的道,主要就是治道。他弘扬的是儒学王道。但韩愈明白,“道德为虚位”。老者之道,佛者之道,皆不同于儒者之道。今日学者谈论的治道,是王道、霸道还是什么别的道?即使谈论的都是王道,很可能各自的王道内容很不相同吧?

韩愈说,“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据许多学者解读,他的意思是说,五帝三王名号不同但都是圣明的君主。借用一下这话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说,称王称帝称霸,名皇帝名国王名总统或名别的什么,其实都是君王。圣明或不圣明,其治理国家社会的治理之道都属于王道。君王的治理之道就是王道,王道就是君王的治理之道。

《原道》中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今日之世,衣食住的内容比古代丰富得多,文章样式内容也繁杂得多,但社会行业之可以归类于士农工商、社会人际关系之可以归类于君臣、父子、师友、夫妇等,大致还是如此。其中最重要的是,古代到今日,礼乐刑政的法制模式几乎没变 ,尽管其中的具体内容早已千变万化。

据此,是否可以说,我们今日谈论治道,依然没有脱离王道,依然还是处在王道治理之道的范式之中?

二、官治与民治

1.王道之治

君王者,一人也。以一人治天下,可能不可能?可行不可行?

村长需要副手,经理需要助理,……君王自然需要辅佐之官。从宰相到胥吏,官僚制度是王道治理之必需。

按亲序任官,抑或按才能任官,都有礼法做依据。 秦朝之前主要是按亲序任官,秦国开始主要按才能任官,但君王治理国家必须依赖于官吏,数千年来,这是一致的。所以,王道治理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官治。

不按亲序而按才能任官的开创似乎始于商鞅辅秦,其实孔子时代已然开始。孔子的君子教育就是为君王培养官员的。所谓君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管理人才,也可称做精英。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有才能的人)只有七十二,能符合孔子之君子标准的更少,当然属于精英。孔子的教育原则中有一条是“有教无类”,即其三千弟子或七十二贤徒甚至符合君子标准的几位精英并非都来自社会上层。孔子培养输送的这些人才,若按其前之传统的亲序原则,有许多是不可以给君王做辅佐的。因此可以说,孔子不自觉地倡导了一种有违传统的按才能任官的礼法制度。儒家是法家的祖先,从这里可窥其一斑。

秦汉以来,官制之任人唯贤(才能),几成铁律。从荐举到科举,君王和朝廷对官员选择的重视,史书上记载得太多。晚清废科举也不是要断绝官员选择之路,而是用官办学堂取而代之。孙构蒋建的民国政府,尽管没有恢复科举,但弄出个考试院,集成古代中国礼部吏部的择官考官功能,其对官员铨选考核的重视,更为显明。共和国初年以党组织择官和高等学校育吏双线保障干部队伍的壮大。今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其育吏功能退化,不得不以招考补充公务吏员。官员任免仍归党组织掌控。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无论是为了夺取国家社会的治理权,还是从事对国家社会的治理,都必须依赖于官吏制度和大批量高素质的官吏。

王道之治通过官员治理达到目的,而官治的对象是民众,王道之官治就是治民。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认为此语道出了儒家治民的愚民主义,其实有点儿误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断句,意思就有所改变,愚民的味道就少了。但无论儒家倡导不倡导愚民,其所主张的王道需要设官治民,是没有多少疑义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人以为这是儒者谈论君子小人不同的道德水准,有人以为这是儒者贬低民众的道德水平,这多少也都有些对儒家的误解。起码在孔子那里,君子和小人不是对人做道德上的分划,而是对官(及具有官之素质要求者)和民的区分。君子是符合治民之官的各种素质要求的人,小人只是官员治下的民。民众的需求主要是谋生,所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强调的就是民众的利益需求。“民族,民主,民生”中的民生,强调的也是民众的利益需求。所以,对于民众,不需要大道理,需要的是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但对于官员,就不能仅谈利益(不是不保障他们的利益,俸禄即是利益),必须申明大义,既要忠君也要爱民,既要热爱国家、拥护政府,更要热爱人民、为民服务。

忠君爱民或爱国为民不仅是义理,不仅是理论,不仅是口号,需要落实于治理人民的具体的制度安排和工作措施之中。因此,为官要尽职,就必需尽心。所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治人者劳心,治于人者劳力。古代中国,作为管理者的官员劳心,被管理的民众劳力,大致分明。今日中国已有“脑力劳动”的概念,认为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所以劳心者未必治人,很大部分的劳心者也治于人。食人者治于人,食于人者治人。食人者,今称纳税人。食于人者,享用由国家税款提供的工资和待遇之官员也。儒家学者的话曾遭受过猛烈的批判,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官治治民的模式似乎没有多少变化。

2.民主之治

据说,现代社会崇尚民主。所以,地球人类到了现代,王道之治的官治应当被民主之治的民治替代。

何为民主?英国是君主国家,称大百列颠王国。日本也是君主国家,称大日本帝国。法兰西共和国是民主国家,中华民国是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也是民主国家。民主者,民众是国家主人之谓也。

既然百多年来,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已然是民主国家,国家属于人民,理应废王道之治用民主之治,改官治为民治。

然而,民主之民治需不需要官员?

有人认为,民主之民治不需要官员,只需要干部。但许多人又以为,干部就是官员,许多干部也以为自己就是官员。不让干部蜕变成为官员,曾经是共和国的一种努力目标。

有人认为,民主之民治依然需要官员。因此,民主之民治与王道之官治,在治理上没有多大不同,起码形式上区别不大。于是,我们还是要谈论政府治理的治理之道。

有人认为,王道之官治,治理对象是民;民主之民治,治理对象是官。于是,治民还是治官,或许可以成为王道之治与民主之治的分水岭。

然而,以民治官,何须设官?以官治官,所治何为?且治官之官该由谁治?史书曰,韩信善将兵,刘邦善将将。 将将者,治官也。治官者谁?君王也。治官之官若无人治之,必成君王。民主之民治若由此向前,会有复归王道之官治之虞吧?

治道之不易论析,于此可见一斑乎?

三、民治与商治

朱苏力教授考察古代中国皇帝存在的必要性 ,从社会制度尤其是从社会治理成本效益视角做分析,应该很有些道理。我缺乏他那么深入的考察,对于君王的存在理由、存在目的等说不出自己有理有据的看法。但按西方人的一种观点“存在即合理”(黑格尔)来看,五千年历史的古代中国一直存在君王,一直实行着王道和王道之官治,应该有一些其存在和实行的合理性吧?

但现代人的眼光不能总与古代人一样。今日观念中的君王不应该再是上天之子,据说应该是人民的领袖。今日观念中的官员也不应该再是君王的仆从,据说应该是人民的仆人。

1.何为人民

人民的领袖,人民的仆人。然而,何为人民?

民是什么?包括哪些人?民的内涵问题不解决,不仅民主问题很模糊,而且,何为民治,必然模糊。

据说,美国的民,早先只是白人奴隶主(农场主)、工场主之类,都是些资本家,后来范围逐渐扩大,黑人黄人都成了民,称为公民,亦叫做选民。非公民(非选民)的移民不属于民,(用咱共和国的话语表述:)这些人没有美国之民的政治权利(及相关经济权利)。

古代中国,民分士农工商。共和国早期,民含工农兵学商。今日中国,民的成份或许应该序列为:商学兵工农。

古代的士不一定是官,主要是兵(战士)。选拔做了官员,称仕。今日已无士之称谓,一度称干部,现在复称官员,正式名称是公务员。严格说公务员包括官员、吏员和役员,但许多公务人员,无论其职位如何,都自认是官员,商学兵工农也把他们都看做官员。

2.如何民治

假如实行民治,工农兵学商(或商学兵工农)诸类之民如何治法?

假如民治无需官员,如何治?

共和国曾经尝试过工农兵治学商,工农兵积极参与,学商不甚乐意。这种尝试没几年,不久即被否定了,从实践上、理论上彻底否定了。

不仅是否定了工农兵治学商,还根本上否定了抹煞官治的民治。官治不仅恢复,而且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重视官治的作用和效率,不断建构各种官治的理论和模型,……

民主之治下的官治与王道之治下的官治,有何不同?

或许可以尝试把“工农兵学商+官”做各种次序的排列组合:工以官治农兵学商,农以官治工兵学商,兵以官治工农学商,学以官治工农兵商,商以官治工农兵学,工农以官治兵学商,农兵以官治工学商,兵学以官治工农商,学商以官治工农兵,……

各种组合兆示各种可能。这些可能之中,有些曾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出现过、尝试过的。工人阶级专政,一切权力归农会,军人执政,学者治国,商人控权,……为了实现民主,实现了民主的国家,有过各种治理尝试,各种名目,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只是真正能给民众造福的却特别罕见。

3.民治名义下的商治

古代中国,有过商治的尝试,商朝立国即依赖于商。但周以军阀起家后,商国的后代就只能仅做商人了。其后虽有吕不韦的政治投机和投资,但商人治理的追求未有再成功者。于是,王道之下,商依赖于官,官商结合,学人为辅,以治农工,成为许多朝代成功的实践。今日中国似乎正在恢复这一治理模式。

中国之外,或在君王名义下,或在民主名义下,许多国家实际上是商人控权,官和学受制于商,商雇学为官控兵以治工农。今日中国理论界的一些改革理论,所谓与国际接轨中的一些理念,引进模仿构建商雇学为官控兵以治工农的治理模式,是否是其重要内容?

据说,商人无国界,这大概是商的最大特点。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法制全球化,生产经营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商思维正在引导、主导人类思维。

商思维的分配理念是按商分配:投资为主,经营次之,管理再次,销售更次,生产操作最次。商思维强调钱力为上,脑力为次,技力再次,劳力最次。

商思维的民主理念应该是民按商体系归类且系统化有机化。

民分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或者说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皆是民;各行各业皆是商。全民商化,全球商化,全球之民的工作生活商业化、市场化。

商思维下的民主治理之道应该是钱治主导,脑治为辅,技治助之,力治保障。

钱治:货币统治,货币化处置,货币化维稳,金融、股市引导民众思维和行为,……

脑治:顶层设计,法制改革,治理之道,管理智慧,……

技治:数字化控制,流水线生产,视频化监控,广告影响,网络操控,……

力治:军队,警察,城管,保安,……

商治是民治的一个选项,是最优选项么?

2015年5月9日于江宁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