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深度思考】质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黑白先生)

发布时间:2015-08-27      来源: 法律读品    点击:

【深度思考】质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黑白先生)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至今已颁给800多人,其中至少有20%是犹太人。要知道包括以色列、美国、欧洲等国在内,全世界的犹太人加一起才1500万人!为什么犹太人教育略胜一筹?犹太人拿走20%诺贝尔奖秘诀在哪?犹太人源于比别人聪明的基因吗?当然不是。因为很多学者专门研究过,后得出结论,答案是:1、犹太人的忧患意识高于其他人种;2、犹太人有强烈的质疑精神!

 

有个中国学者(名字忘记了)去过几次以色列,有人问他,“以色列印象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犹太人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让我震撼。”犹太人在历史上甚至敢于挑战上帝的权威,敢于和上帝争辩。正因为这样的文化传统,犹太人身上有一种创新气质,无论对于老师和老板,他们并不为命是从,因此他们的思维里禁锢很少。

 

犹太人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主要是激发好奇心,培养独力性,保护创造力,拥有质疑的精神。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相结合是以色列教育成功的秘诀。是犹太人拿走20%诺贝尔奖秘诀。

 

质疑是创造的前提,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灾难首先就是扼杀质疑精神。哈佛教授安娜-斯诺对北京中学生讲课,他说,“美国、中国和犹太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学习习惯不同,对于已有的理论,犹太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美国人会自己探索,中国人习惯于接受。因此,中国学生最需要批判性和创造力。”

 

其实小学生叛逆没有什么不好,这是是独立思考和自我觉醒的开始。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与时俱进去学习,不能理解小孩,而苛责孩子。教育不是灌书、听话。而是引导、启发。我们传统文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压迫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延续到今天,学生服从老师,下级服从上级,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奴化意识真的是无处不在。

 

翻翻西方的文明发展史,其西方文化本质就是“质疑”。从质疑上帝开始就展开了光明之途。学生质疑教师,教师质疑导师,导师质疑专家,这样一代比一代强,有发明有创造。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休谟、洛克、康德等大师、巨人、思想家辈出,几个世纪的知识和哲学发展最终才指引人们走向政治自由的道路。而中国文化的本质是“相信”。从圣人言开始就开始了毁灭智慧的不归路。学生相信教师,教师相信导师,导师相信专家,这样一代比一代差,没有发明没有创造。

 

西方受益于苏格拉底开放、论证、启发式思维,自由、对等、尊重;中国沉浸于孔丘的权威、独断、不容置疑的话语模式,僵化、被动、服从。孔儒文化讲“礼”却不讲理,几千年的痼疾。


中国文化有一种尊上思想,儒教叫“忠孝”,前者对社会上的权贵唯命是从,后者对社会上的长辈唯命是从,让最有创新力的青年和劳动人民没有话语权。想出人头地,一个字"耗",用老天爷把“权威”打倒!把那些不挪窝的倚老卖老的人耗死,你就熬出头了。

 

没有了质疑精神,就等于失去了逻辑思维能力,就无法辨别真伪。就没有独立的思考。国人缺乏独立判断之精神,最喜欢给自己造神,一但发现有人质疑偶像,不以污言辱骂便不足以泄其心中愤怒,所以人人都成了不会独立思考的“5毛”。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是科学精神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而我们传统儒学文化里这些都是稀缺品。国人做学问总是认为古人比今人强,因为国人只会考据不敢怀疑,只会循规蹈矩。崇尚绝对的权威,老祖宗不能有一点怀疑,认为怀疑就是背叛!这造成中华文化三大特质:第一,衰老、苍白,提前进入僵尸状态。第二,封闭、不开放,不愿意深入展开比较分析。第三,满足于自己既有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结构,变成了一名懒惰、苟且的人。 为什么中医没有发展,或者干不过西医?大概这就是缺乏质疑精神,医书还是几千年前的医书,翻了几千年了没有添上一个新字。这样的医学能进步吗?我想即便是古圣先哲也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局。

 

如果大家都是一个声音,一个想法,我想我们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学会质疑,学会反省反思,为此而痛苦,才是改变的起点。每当说到国人民族性问题,总有人说:“你不是中国人啊?”这就断绝了讨论的余地。一定要说国人本质上是好的,都是别人的错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大家才心满意足。认识到自己的丑不也是一种进步吗?虚幻的想象,总会破灭的,抵死不认就是懦夫!

 

世界上的任何物种都是需要不断被质疑,才能取得进步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因政见不同,康梁其后亦形同陌路。或许有一天,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真理也将被质疑,不过这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若然没有质疑,牛顿三大定律从何得来?

 

对于权力者而言,只需赞美不许批评,赞美就会变成溢美和献媚。只需相信不许质疑,相信就很变成盲从和跟风。经得起批评的权力更接近真理,经得起质疑的相信更发自内心。一个容得下批评和质疑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新来的网友加我的公众号heibaixiansheng333,这样你就可以给我的文章写评论了。如果你说的足够精彩,就会在我的文章下面显示,数万粉丝都能够看到哦~~~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