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构建刑诉分流的快速通道

发布时间:2015-11-15      来源: 法之徒 法律博客    点击:

公平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司法资源平摊在每一起个案之上,而从效率的本意来讲,更需将司法资源进行有效分配。

 

文 | 法之徒

来源 | 法之徒的法律博客

 

罪当其罚是刑法实体的追求,由此包含的轻罪轻罚、重罪重罚理念,亦体现出了刑事责任应有差异化的侧面,而加之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事实上为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提供了刑责差异化的法律基础。

 

近日,媒体报道,从去年开始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在一年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应的评估论证正在稳步进行中。

 

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数据,一年来适用速裁程序的15606件刑事案件中,占试点法院同期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案件的30.70%;而抽样统计显示,审查起诉周期由平均20天缩短至5.7天,法院10日内审结占94.28%,比简易程序高58.40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检察机关抗诉率、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上诉率为0,被告人上诉率仅为2.10%。相关数据不仅证实司法实践具分流可能,也在实践中证明其能够提高司法效率,保证司法公平和正义。

 

公平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司法资源平摊在每一起个案之上,而从效率的本意来讲,更需将司法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从刑事速裁程序适用的结果来看,其不仅符合司法追求提质提效的目的,更有助于实现实质公平,在社会矛盾激化期的背景下,刑事案件数量日趋庞大的今天,通过刑事速裁程序,构建刑诉分流的快速通道显得格外必要。

 

实践中,分流程序通过适用罪名范围、轻刑可能性、认罪态度、和解情况等关键点进行筛选,从而将细化后符合条件的进入速裁程序,将更多的司法资源集中于剩下的疑难复杂、罪行较重的案件之上,从而实现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可以看出,其运转与简易程序及未成年人特别程序也有着不同,简易程序立足于普通案件简化审理,而特别程序则侧重于对未成年犯的全方位保护。

 

作为新生事物,刑事速裁程序方兴未艾,在具体实践中难以避免呈现出细节上的问题:例如需强化侦查部门、公诉部门对相应案件性质及刑责的预判;需放宽对累犯、再犯等条件的限制,因为有部分案件即使有累犯、再犯情节,其判处依旧可能在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又如,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谅解书是否是必要要件,是否增加要挟可能等等。而这些问题不仅有待整理并予以规范化、程序化,更还需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确认和实施。

 

需警惕的是,速裁程序虽然具有诸多方面的效果,但并不能陷入草率,需强化相应的司法监督和配套纠正程序,防止侦查阶段陷入司法腐败。同时,其未来推广亦不意味着需要进行数量攀比,更不能陷入摊派,否则难免带来轻刑化甚至免责化的风险。毋庸置疑的是,速裁程序能够带来司法所追求的效率和公平,但绝不代表其适用的数量多多益善,即便这是其效率的一个数据体现。(本文首发民主与法制时报11月10日评论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