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李鸣涛:官不聊生与民不聊生

发布时间:2017-06-30      来源: 法治内参    点击:

“民不聊生”这个词在专制根深蒂固的中国,是一个常用词,基本上每个朝代除了建政之初的几十年之外,都是如此。为什么?因为统治者越来越贪婪,官民矛盾越来越激烈,需要豢养的鹰犬越来越多,开支越来越大,所以,赋税越来越高,对民怨的控制越来越严格,百姓的活路越来越窄。

 

至于“官不聊生”则很少发生,但仅有的几次却足以大书特书。

 

最早的官不聊生,发生在武则天时期,她用偷桃换李、暗渡陈仓的方式窃取李家的江山,因为皇位来得不正,因为女人做了皇帝,所以民间的嘲讽和不以为然很热烈,维稳压力很大,所以她一边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整饬朝廷纪律,把敢于异议的官员拉下马投入监狱,一边在全国各地设立大量举报信箱,派他的老王直接管理,不准各级官员插手,说白了就是特务政治。

 

第二次官不聊生发生在燕王朱棣从他侄子手里抢了皇位以后。当时前朝官员全部搞过关,脑子灵活见风使舵的人继续当官,死脑筋的人被斩杀,甚至诛灭九族。

 

上述两次官场运动,贬官和酷刑杀害了无数的官员,但细究起来,只是皇帝派与非皇帝派的派系斗争,一派被赶尽杀绝,而另一派踩着同事的血迹早已吃香喝辣了。

 

与之相比,真正普遍的官不聊生其实只有一次,那就是伟大英明的洪武大帝时期。朱元璋是一个逼格很高的皇帝,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有治理好国家拯救全人类的情结,所以终生都在严厉反腐。但他的变态在于,整个国家都被他占有,却要求所有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清贫本色。而很不幸的是当时的官员并不都是孤儿和光棍,还有父母兄弟老婆孩子要供养,还有一些秘书需要发薪,关键是这些官员的认识还不够高,所以,基本上多少都会贪污一点,因此官员每天上班前都提心吊胆,生怕晚上回不了家。官员随意被虐杀,情况严重到出现了大量带着枷锁坚持上班的感人景象。当时全国只有一个朱元璋同志的好学生——海瑞得以善终,但死了连个柳木棺材都买不起。

 

官不聊生,总是老百姓所乐见的。如果官不聊生能让老百姓幸福的话,官员做出一些个人的牺牲是值得的,谁让他们总是标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呢。如此,才名正言顺,求仁得仁不是?

 

但官不聊生并不必然意味着老百姓会过得更幸福。更经常的情况是官员斗来斗去争权夺利,而老百姓还是继续过水深火热的苦日子。如果老百姓没办法过上体面日子而又对统治者毫无办法,那么民间巴不得官不聊生便是合情合理的选择了。

 

官员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百姓生不如死苦不堪言,当然是最糟的情况。但官不聊生也绝不是正常的状态。什么时候,官员真正依法行政,接受各界的监督,他们就可以有尊严地工作,而民众勤奋上进也就能过上有尊严的日子了。



(责任编辑:ZIDONGGE)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