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让“禁酒令”成为“醒酒药”

发布时间:2017-07-03      来源: 感谢作者赐稿    点击:


公务接待中禁止饮酒,安徽早在十几年前就作出要求。2005年,安徽省在针对全省党政机关出台的“实行执行公务时午间禁止饮酒”相关规定中提出,除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重要特殊公务活动外,禁止在工作日及节假日执行公务时午间饮酒或饮含有酒精的饮料。(人民网  6月2日
众所周知,在中国,因为五千年的历史积淀,酒文化已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构成,餐必有酒,几成定律。从古至今,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婚丧嫁娶,但凡大事小情都离不开饮酒,因此俗话才说:“无酒不成席”。其实,在逢年过节、工作闲暇之余,喝点小酒本无可厚非。但是官场上的酒桌文化却变了味,成了一些人满足口腹之欲、建“小圈子”、谋取私利的途径。
曾几何时,基层年轻干部在酒桌上疲于奔命,早就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喝酒者当然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陪领导喝得昏天黑地、分不清东南西北;不会喝酒者为了让领导加深印象,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拿身体乃至生命当赌注,甚至“殉职”在酒桌上也在所不惜。“酒品就是人品”“酒量就是工作量”这样的句子成了新入职公务人员的“金科玉律”,想得到领导的认可?喝!想拉近与同事的关系?喝!更有甚者,一晚上要周旋于数桌酒席之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如此“连续忘我工作”,怎能不“积劳成疾”?愈演愈烈的“酒精考验”,不仅喝垮了财政,也喝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喝臭了干部队伍的形象,喝大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如今,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不断深入实施,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尤其是针对公务饮酒问题出台“禁酒令”,严禁党员干部工作日午间饮酒,一些地方更是亮出了“最严禁令”,凡是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这些禁令的颁布,既防止了“酒桌上的腐败”,又避免了“舌尖上的浪费”,还能保护干部的身体健康,是以刚性约束倒逼公务应酬回归正常状态,继而引领社会风气的有力举措。
禁令既出,还需令行禁止。“禁酒令”不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只当作警示牌,更要长出“獠牙”,伸出“利爪”,对公务接待乱酒行为咬得下口,抓得出痕。为此,必须防止“两个主义”倾向。一是防止“形式主义”,不能要求“禁禁禁”,而后“喝喝喝”,喊出来的都是口号,行动起来才见实效,禁酒要表里如一。二是防止“变通主义”,抓落实不能“留一手”“开个口”,对待禁酒就得较较真,什么“变通灵活”、什么“高抬贵手”,在执行和问责时都要铁面待之。
除此之外,要想让“禁酒令”不成为摆设,监管部门要切实担起监督职责,让禁酒制度真正“硬起来”,敢于向违规用酒说不。要在禁酒规矩面前做明白人,算清公务接待禁酒的政策账,不能没喝酒也装醉态,任由接待饮酒乱象丛生。要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对财务审核不严,监督不履职,纪律执行不到位的,追究相应责任。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明察暗访力度,使“禁酒令”真正成为公务应酬的“醒酒药”,让更多的干部远离酒精麻醉。(文/许谨谦)


(责任编辑:ZIDONGGE)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