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深度丨网游为何成了祸水?事情可能很复杂

发布时间:2017-07-08      来源: E法公开课 2017-07-06    点击:

 
 
这几天,国民手游“王者荣耀”又陷入了口水风波。继年初那轮“扭曲历史”的指控之后,最近的炮轰聚焦于“陷害人生”!
 
历史和人生都是大词。人民网的那篇名为《<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的文章,给王者荣耀扣了顶大帽子,指责它不断释放负能量,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让孩子在过度沉溺中消耗精神和身体。紧接着人民网发表二评,呼吁“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
 
关于历史观问题,前一轮风波中讨论得很充分,大多数人认为游戏的归游戏,历史的归历史,甚至很多网络段子直言,不然的话让《封神榜》、《三国演义》和《戏说乾隆》等等一干经典情何以堪?
 
但是涉及孩子和网瘾,却触到了社会痛点。细心检索近期的舆论会发现,最近激起热议的是一篇据说来自于杭州夏衍中学教师蒋潇潇的网文——《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仅从标题看,就是标准的十万加爆款网文。加之许久以来不断爆出的各地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偷刷父母巨款玩游戏的事件,到人民网评论出炉,作为最红网游的王者荣耀被至于火山口。
 
这样的路径似曾相识,教师和父母苦情痛陈,官媒义正言辞,监管风暴风雨欲来。
 
网游行业已经是上千亿级别的大市场,竞争激烈,围绕监管的竞争也同样不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行内人还记得当年围绕网易和九城的《魔兽世界》代理权之争背后的各种博弈。这些年各种法律、政策和监管措施不断出台,日趋严密,有心者可以做一个梳理,到底涉及多少行业、多少部门。当然,现如今,有关监管可以说的很多,能说的却不多,在此按下不表。
 
最值得探究的是“网瘾”。打开百度搜索这个关键词,第一条是“中国青少年成长基地戒除网瘾”,标注了广告性质。点击一看,这个中心是“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九部委联合授牌,团中央、文化部指定戒网瘾机构”,各种“荣誉”、权威不一而足,甚至还号称是“国际网瘾诊断标准的诞生地”。
 
该中心主任陶然主持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各种宣传还称该标准获得美国精神病协会认可,得到“网络成瘾”首倡者戈登伯格等等国际权威的认可,比起网瘾治疗界的“民间头牌”杨永信,不知高级到哪里去了。
 
但是,稍微严谨一点,你可以检索到不少可信赖的报道,比如《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发表的《网瘾:不存在的精神病》,比如2016年正义网—《检察日报》刊发的《谁来终结“网瘾戒治”乱象》,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谎言就可以被一一揭露和澄清。
 
正义网的报道提到一篇《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文章,说的是山东临沂市第四医院网瘾戒治中心主任杨永信。七八年前,这个中心通过“精神控制+肉体折磨”的方式,限制网瘾青少年人身自由,用电击休克疗法对“网隐病人”进行身心虐待,一时间几乎成为“过街老鼠”。当时卫生部也以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为由,紧急叫停各地的电刺激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在此前后,广西网瘾少年被殴打致死、郑州少女惨死戒网瘾学校等事件不时爆出。  
 
然而,杨永信的电击治疗“网瘾”还在继续,全国类似的网瘾戒治中心依然生意火爆。最近的情况,你可以去看看澎湃新闻的深度调查《“无法告别”的临沂网戒中心:“杨叔”,“盟友”和家委会》,以及《新京报》的深度报道《临沂网瘾戒断中心“病人”:父母再送我回去就断绝关系》。
 
这时你会理解,关于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是多么深重的社会问题,重到如此多的家长慌不择路“乱求医”。其实这也是个复杂而久远的问题。
 
关于游戏或网络游戏之类的“原罪”,多少年来争议不休。70后80后至今还记得童年时代的电子游戏厅以及后来的网吧,还有我们曾经追过的那些动画片、电视剧,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等等,再以及麻将扑克牌等等,那些沉迷和伴随的声讨,跟今日的问题并无二致。
 
时至今日,关于游戏的真谛,青少年为何容易网络成瘾,已经有很多很多理性的知识。有关青少年教育和保护,是学校、家长、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职责,尤其是教育问题,首先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这也是容易达成的共识。
 
游戏企业和开发者当然责无旁贷,尤其是领先的企业和受追捧的游戏,他们应该做得比法律政策和社会公众要求和期待的更多。所以你看到腾讯今年2月上线了“成长守护平台”,最近又推出“最严防沉迷措施”,可期的未来应该还会有不少举措出来。
 
然而像王者荣耀这样最红最赚钱的游戏,注定无法避免最苛刻的社会审视和情绪裹挟。对于吸引眼球的那些极端个例,如果像解剖麻雀一样做详实考察,会发现那些青少年“网瘾病人”背后的大小环境,或多或少会存在各种问题,例如家庭氛围、亲情关系、教育失当等共性问题,或者其他个性问题。
 
网游可能处在引发问题的前端,或者是在问题过程的中端,或者是问题导致的后果端,但却是最容易成为接纳口水和情绪的痰盂,也就是网络段子中常说的“背锅侠”。
 
问题的解决之道,显然不是动辄呼吁监管。关于这个趋向背后的问题,张鸣老师的公众号有篇标题为《保姆的滥觞》的文章,说得浅显而又深刻。
 
一个国家,不是一个超大的幼儿园,老师,或者老师之上的人,不应该都是保姆,不要总是成天提心吊胆,担心园子里的孩子磕了碰了,然后就成天把他们拢起来上课,或者玩老师视野下的丢手绢游戏。如是,不仅孩子没有前途,国家也没有前途。
胡泳老师在《切勿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作战》一文中解剖得更全面。
 
当监护行为被扩大,当家长身份进行了社会化扩张,甚至政府也把自己摆在为人家长的位置上,成人正当的诉求往往也必须降至儿童的水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日益童稚化。
一方面整个社会被看成一个大幼儿园,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权益却很难得到真正的维护。要么是“领着孩子撒娇”的作秀,要么是“抱着孩子撑腰”的算计。
 
胡泳老师还说,各方都应该认识到,切勿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作战。技术已经嵌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可能游戏、社交和学习在其生活中同等重要。看到游戏对青少年的现实损害时,要防止简单的“妖魔化”,而更多地注重现象背后社会和教育的整体问题。
 
网游为何成了祸水?事情很复杂,你觉得呢?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